当五月的月季攀上斑驳的砖墙,788街坊的居民们翘首以盼终于盼到了“旧改阳光”。近日,根据《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确认黄浦区788街坊旧城区改建项目房屋征收范围的批复》(黄府 [2025]7号)批准,东至海洲丽园,南至徽宁路,西至西藏南路,北至丽园路的788街坊正式启动旧改征收。 蜗居岁月:微光与期盼 推开西藏南路1207弄11号斑驳的小门,66岁的羊金海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迎了下来。正午的阳光,透过狭小的老虎窗照射进来,在近30平方米的屋内投下了一方细碎的光影。这也是老羊家唯一能照进太阳的地方。 这个四代同堂的小空间,被生存智慧折叠成立体的模型——本就低矮的空间被分成两层,每一寸都被充分利用。“老鼠、蟑螂经常有,一楼还特别潮湿,地铁每天从地底穿过,晚上我们睡得早,难免会被吵醒。”老羊向记者介绍道。四代人的家庭史,在这不足30平方米的空间里,已折叠了半个多世纪。 穿过晾满“万国旗”的弄堂,72岁的王卫红居住在老羊对面的3楼,此时她正在进行每日“必修课”。她手持长柄毛刷,清理天花板的蛛网状裂缝。14平方米的小梁薄板房内,床铺、衣柜蒙着防尘布——这是与“石灰雨”斗争多年的经验。 “有时候,晚上睡觉都恨不得戴上口罩,不然就得吃灰。”她苦笑着指向头顶上那斑驳的墙体说道,因为地板薄,房屋老,天花板非常酥脆,她最害怕的就是突然砸落的石灰。 “盼了几十年,现在终于盼到了!”说起旧改,王卫红紧蹙的眉头都舒展了开来。“最期盼能有个独立卫生间,让我们的老年生活更适宜一些。”王卫红望向隔壁的公共卫生间,眼中满是期待。 旧改征收:温度与速度 走出逼仄的弄堂,西藏南路的喧嚣扑面而来。居民区入口处,居民自发栽种的盆栽正开得热烈,橙粉相间的花瓣在微风中摇曳,与斑驳的老墙形成鲜明对比。 黄浦征收四所征收工作人员袁佳君站在花墙前仔细核对着居民们的资料,“公告贴出后,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大任务就是要开展'两清’,即搞清楚每一户公房的承租人和户口情况。队员们更喜欢把这项工作称为'摸底’,说白了就是把每户人家的基本情况搞得清清楚楚。” “这些花都是居民自发种的。”袁佳君看着这些花瓣说道,“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看见生命的倔强。”作为这个居民区的征收组组长,他深知这个建于上世纪的小梁博板房,早已在岁月侵蚀中褪去昔日荣光。 “50%的住户人户分离,每家都有特殊诉求。”徽宁路居委会干部向记者介绍道,“这给接下来的两清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作为居民们的“娘家”,居委会也将积极配合征收工作组,通过与居民细心交谈,用真情换真心,获得居民支持和帮助,争取在旧改工作的温度下,跑出黄浦旧改征收新的“加速度”。 2025年的这个春天,老虎窗下,征收工作人员们正挨家挨户上门,羊金海给孙女一遍又一遍讲着新家的故事,王卫红把防尘布叠进了行李箱……晚风掠过弄堂口的月季花,带着初夏的温热拂过每扇等待的老虎窗。这个见证过城市日新月异的小梁博板房,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界处,等待一场温暖的“蝶变”。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宗哲麟 图片 / 马羽欣(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