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霞浦海带丰收》对联赏析 林承强 撰 船犁银线,晨光映水花,肩挑日月渔家傲; 浪卷翠绸,晚韵连星汉,汗洒波涛海国丰。 横批:海田丰年 注:2025年4月,福建霞浦县35万亩海带迎来采收高峰。作为“中国海带之乡”,霞浦海带产量超160万吨,产值达35亿元,带动5万人就业。村民昼夜忙碌,利用潮汐规律采收晾晒,海上竹竿林立,翠波翻涌,码头船只穿梭,形成壮观的丰收画卷。 霞浦海带丰收联赏析: 一、主题解析:此联以福建霞浦海带丰收为背景,描绘了渔民昼夜劳作的壮美画卷,展现了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全联紧扣“丰收”主题,上联聚焦晨间采收,下联转向夜间劳作,形成时间上的完整叙事,同时融入自然、人文、产业三重意象,构成一幅立体的渔乡盛景。 二、艺术特色赏析:1. 意象群构建: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上联以“船犁银线”开篇,将渔船破浪比作耕犁划痕,巧妙联结海洋与农耕文明;“晨光映水花”以光影动态捕捉黎明时分的渔港生机,画面清新灵动。下联“浪卷翠绸”以“翠绸”喻海带,既写实(海带随浪摇曳),又暗喻海洋馈赠的珍贵;“晚韵连星汉”则展现灯火与星河辉映的宏大场景,赋予劳作以浪漫色彩。 2. 对仗工稳,虚实相生。空间对仗:“船犁银线”(近景动态)对“浪卷翠绸”(远景静态);“晨光”(时间起点)对“晚韵”(时间终点)。虚实结合:“肩挑日月”以夸张手法凸显渔民辛劳,而“渔家傲”三字则赋予劳动以豪迈感;“汗洒波涛”回归人性温度,与“海国丰”的宏大叙事形成张力。3. 语言凝练,修辞精妙。比喻:“银线”喻船痕,“翠绸”喻海带,化平凡为诗意。夸张:“肩挑日月”浓缩渔民披星戴月的艰辛,“汗洒波涛”以汗水融于大海,凸显付出之巨。用典:“渔家傲”暗合词牌名,既指渔民自豪,又隐含传统文化底蕴。 三、情感与思想升华:劳动赞歌:通过“肩挑日月”“汗洒波涛”等意象,讴歌渔民不畏艰辛、向海谋生的精神,彰显劳动者的尊严与力量。产业振兴:“海国丰”不仅指海带丰收,更隐喻霞浦海洋经济的繁荣,呼应联注中“35亿元产值、5万人就业”的产业实绩。生态智慧:联中隐含“潮汐规律”“翠波翻涌”等自然意象,体现渔民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四、与霞浦地域特色的关联。“中国海带之乡”:联中“翠绸”“波涛”直指霞浦35万亩海带田的壮阔景象,竹竿林立、船只穿梭的实景被提炼为“船犁银线”“浪卷翠绸”的诗意表达。潮汐文化:上下联分写晨昏,暗合霞浦渔民依潮汐劳作的传统智慧,如联注所言“利用潮汐规律采收晾晒”。 五、横批点睛:“海田丰年”四字收束全联:“海田”创新性将海洋比作农田,呼应霞浦“海上牧场”的产业模式;“丰年”既指物质丰收,亦隐喻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 总结:此联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厚的情感,将霞浦海带产业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韧、发展之机熔铸一炉。其艺术价值在于:以诗化语言记录劳动场景,超越单纯写实,升华为对海洋文明的礼赞;以小见大,通过渔家日常折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古今融合,传统对联形式承载现代产业主题,堪称新时代渔乡题材的楹联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