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的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为止(以下简称“气通为止”)。 附:胸腹部手式图一 ![]() 第二式 右手中指按住水分穴, 旋转推按;左手大指, 迎住巨阙部位。 以水分穴气通为止。 本式治疗腹胀、 泄泻、 五更泻、 水肿等症, 采用阑门穴时并 用之。 其他各症, 治阑门后, 即治建里, 不点此穴。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 参阅胸腹部手式图一·, 第三式 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 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 与第一式同, 第四式 病人仰卧 医师在病人的右侧, 用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 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部位;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 旋转推按不可过久, 以指下觉气通即止。 加治关元穴时, 治气海后, 用右手中指按住关元, 旋转推 按,气通即止。 左手大指仍迎住右石关, 食指和中指仍迎住方梁门。 附: 胸腹部千式图二 ![]() 第五式 两手放两带脉。 用左手食指、 中指和右手大指, 同时按住阑门、 水分门,同时左手大指, 右手食指和中指, 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推拨, 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推拨时, 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有向里斜托之意;但扣住的部位, 不能移动。 附胸腹部手式图三 ![]() 第六式 用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推按毕,用右手食 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椎,至少腹;最多不能超过三次。 附胸腹部手式图四 ![]() 第七式 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 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 推拨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附:腹部手式图五 ![]() 第八式: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九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左幽门部位,旋转推按;同时左手中指反扣左腋靠近胸部的筋,使气不能上冲咽喉。右手指下滑到幽门的气稍平,随即用左手大指按住巨阙,食指和中指的指端, 扣扳倒数第三、四肋间,使气不能上冲胸肋部,气通即止。 第十式.用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年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部位。滑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 此式操作毕,再治阑门穴(与第一式同)一次。对于腹胀、泄泻、五更泄、水肿等症,必须井治阑门、水分两穴。即、食指按阑门,中指按水分,同时旋转推按,俟气通为止。 第十一式 用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为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 同时撑拨(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乘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 手大指迎住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二式 按照第四式推按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 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踡起,靠住病人少腹,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参阅胸腹部手式图六(1);中指和食指 举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洷正面(参阅胸腹部手式图六(2));用手背援援向下压推至关元部位(参阅胸腹部手式图六(3),次为止。 附;胸腹部手式图六(1)(2)(3) ![]() ![]() ![]() “道家脏腑点穴导引术”它的特点主要是辩症认症、简单、易学,无需中医知识基础,根据病人的病症情况,而使用其点穴和手法,使病人康复。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从“整体观”、“运动观”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运行规律等作为辨证施治的指导思想,以特殊的配穴方法为手段,调理脏腑气分(气分指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气血和顺,使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恢复和增强脏腑功能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 脏腑点穴既不用针又不用药,而是用双手或指作用于患者的经络穴位,运用“调、补、泄、搬、扣、推、按、放”等手法,调理脏腑气分,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求中道,平衡阴阳,从而恢复和增强脏腑功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此法无创伤,无痛苦,无任何副作用,具有医疗保健价值,能在几分钟以内快速提升病患的阳气,使得病患浑身舒泰,如沐春风,并能迅速改善患者病痛情况。 临床作用:调理脏腑气分、肝肾与筋骨并重兼调、标本兼治预防复发。 手法特色:以调气为目的、平衡理论为原则、气通即止。 手法功能:通过调整人体的脊柱、点通督任二脉及十二经脉,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使人体五脏六腑恢复自我。 手法原理:“寒就用热、热就用寒、虚就用补、实就用泻”;“沉病奇疾、应手而愈”。 手法依据:通过调整人体的脾胃,振兴人体的阳气,调整十二经脉的气血和点通督任二脉,使人体的精、气神得以正常运转,升降自然,阴阳平衡,保证河车的正常运转,恢复人体的自治能力,达到使百病自愈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