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宽碑》,即《三老赵掾之碑》,又称《三老赵宽碑》,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十一月刻立,青石材质,汉隶,书刻及立碑者不详。“掾”是古代属官官职的统称,赵掾即是碑文中的赵宽。碑高110厘米,宽55厘米,厚17厘米。额篆“三老赵掾之碑”,字纵17厘米、横11厘米。碑文23行,满行32字,计694字,字径2.3厘米。1951年,位于西宁市的青海省图书馆失火,碑不幸被毁。现存残石高36厘米、宽37厘米、厚13厘米,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该碑于1942年夏,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白崖子村出土。当地村民在挖村北白崖沟口的墩壕(烽燧)时,在墩北30米处挖出了该碑,据说出土时只有三字残缺。由于群众不知该碑的价值,挖出后在原地撂荒十个月无人问津。翌年二三月间,老鸦村村民马腾云用木轮大车将碑拉往该村,因路途颠簸,石碑断为两截,断裂处有七字残损,另有六字受损。之后,《赵宽碑》被送往青海西宁,保存于青海省民众教育馆(今青海省图书馆前身)。 《赵宽碑》记述了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家世源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等情况,以及其子孙继承祖志,扎根青海,屯田河湟,艰苦创业的事迹。而碑文记述的主要人物赵宽是赵充国的五世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青海地区的羌族上层统治者掀起骚乱。赵充国的后代赵孟元担任护羌校尉假司马,他率领四个儿子参加了与羌人的战斗,战斗中有三个儿子随其父战死,只有四子赵宽侥幸存活。赵宽后被推举为县三老,受到乡民的拥护和爱戴。《赵宽碑》文字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其记述内容也填补了《史记》和《前汉书》《后汉书》的一些空白,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三老,即古代的“三老”制度,源自上古时代尊老为师的制度。据《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郊,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有虞氏,上古时代氏族部落的名称,该部落居于虞地(今河南虞城县)。史书上的“虞舜”,即舜帝姚重华。虞舜作为氏族部落首领,接受尧的禅让,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就有国老在大学(上庠),庶老在小学(下庠)的教育制度。夏商周三代传承了尧舜时代的“三老”教育制度。国老、庶老就是上古时代王侯们尊奉的“老子”。 据《通典》记载:“孙卿(荀况)在齐为三老,称祭酒。”就是说荀子在齐稷下学宫祭酒,为齐三老。汉代置“博士”,而智慧有威望者一人为“祭酒”,谓之“博士祭酒”。曹魏沿袭。晋武帝初立“国子学”,置“国子祭酒”一人。隋炀帝继位,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依旧置祭酒。唐朝因之,置祭酒一人,掌监学之政。三老、祭酒,是当朝的学术领衔者,是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的代表。 《礼记》记载:“故宗祖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今人以《史记》为据,认定春秋时期的李耳为老子,却忽视了《史记》还有如下记载:“或曰老莱子为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之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说明司马迁也确定不了“老子”究竟何人?由此可知,“老子”是五帝时代以来至春秋华夏诸老的总称,《老子》是诸老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学问中的学问,即道家哲学。孔子求学于诸老之一的李耳(老聃),以老子为师,顺理成章。 在汉朝,“三老”制度得到充实完善,为社会基层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书·高帝纪上》云:“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新莽时期还置有郡三老,之后甚至还推选过国三老。推选三老有严格的标准,其年龄要在五十岁以上,具备“三德”(正直—能正人之曲直、刚克—刚能立事、柔克—和柔能治),知晓“五事”—貌、言、视、听、思且众望所归有号召力的老人。“三老”的角色介于官民之间,免除徭役,赏赐酒肉,从事上情下达、为官方提供咨询、组织和教化民众等事务。赵宽即是当时推选的县三老。 三老讳宽,字伯然,金城浩门人也。其先盖出自少皓,唐炎之隆,拍翳作虞,胤自夏商,造父驭周。暨霸世,夙为晋谋。佐国十嗣,赵灵建号,因氏焉,迄汉文景,有仲况者,官至少府。厥子圣,为谏议大夫。孙字翁仲,新城长,讨暴有功,拜关内侯。弟君真,密靖内侍,报怨禁中,徙陇西上邽育生充国,字翁孙,该于威谋,为汉名将。外定疆夷,即序西戎;内建筹策,协霍立宣。图形观□。封邑营平。元子,为右曹中郎将,与充国并征,电震要荒,或或灭狂狡,让不受封,弟传爵,至孙钦,尚敬武主,无子国除。元始二年复封曾孙纂为侯。宗族条分,裔布诸华。充国弟,字子声,为侍中。子君游,为云中太守,子字游都,朔农都尉;弟次卿,高平令;次子游,护苑使者;次游卿,幽州刺史。陪葬杜陵,孙丰,字叔奇,监度辽营谒者。子字孟元、次子仁。子仁为敦煌太守。孟元子名宽,字伯然,即充国之孙也;自上邽别徙破羌,为护羌校尉假司马,战斗第五,大军败绩。于是,四子孟长、仲宝、叔宝皆并震没,唯宽存焉。冒突锋刃,收葬尸死。郡县残破,吏民流散,乃徙家冯翊。修习典艺,即敦诗书,悦志礼乐,由复研机篇籍,博贯史略,雕篆六体,稽呈前人,呤咏成章,弹翰为法,虽扬、贾、班、杜,弗或过也。是以休声播于远近。永建六年,西归乡里,太守阴嵩,贪嘉功懿,召署督邮,辞疾逊退。徙占浩门,时长兰芳,以宽宿德,谒请端首,优号“三老”,师而不臣。于是乃听讼理怨,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仕入州府,常膺福报。克述前绪。遭时凝滞,不永爵寿,年六十五。以元嘉二年徂疾,二月己酉卒。长子字子恭,为郡行事;次子子惠,护羌假司马,含器早亡;叔子讳璜,字文博,缵修乃祖,多才多艺,能恢家广干业,兴微继绝,仁信明敏,壮勇果毅,匡陪州郡,流化二城,今长陵令。深惟皇考,懿德未伸,盖以为垂声罔极,音流管弦,非篇训金石,敦能传焉!乃刊碑勒铭,召示来今,其辞曰:猗余烈考,秉夷塞渊,遭家不造,艰难之远,自东徂西,再离隘勤。穷逼不悯,淑慎其身,游居放言,在约思纯。研机坟素,在国必闻。辞荣抗介,追迹前勋。立德流范,作式后昆。 《赵宽碑》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方的刚毅,又有圆的柔美,端厚雄浑,朴茂苍劲。在《说文解字注》中,“茂”被解释为“树木茂盛”,在《辞海》中则是“草木繁盛”,如“根深叶茂”。在书法美学中,“茂”字形容的是作品所透露出的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赵宽碑》所展现的独特魅力。 该碑书法流畅而有力,雄浑而敦厚,古拙而典雅,展现出茂盛的生命气象。这种朴茂苍劲的美,正源自道家哲学。仿佛让人意识到了去除浮华、回归本真的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复归于朴”的自然境界。《碑帖叙录》赞誉此碑:“碑字敦厚雄浑,酷似《史晨碑》,是东汉隶书的典范。” 笔法上,该碑书法以圆笔为主,方圆兼施,既有圆润柔和的圆笔,又有棱角分明的方笔。其波碟清晰,笔力遒劲,骨肉兼备,阳刚之气十足。其圆劲的笔法,转折之处十分巧妙,有时先提后行,有时进而下行,有时略断而续,皆随势而变,独树一帜。 结体上,其字斜正相生,跌宕起伏,茂密多变,不求妍美,却充满了古朴天真的浪漫气息。结字时纵时横,严整稳健,端庄平正。如“字”“子”“乃”“少”等字,虽有斜势,却以捺画为主笔之字扶正,既有几分可爱,又不失规整。结字多扁方,中宫收紧、捺画外拓,字内空间留足,使得平捺段的横势展而不显,以此调整字法、章法,使捺画外拓的字与四周之字的收放略显反差却甚为和谐。碑中之字,生动而富于变化,“功”“子”“史”“家”等字,结字中敛而四面开张,笔画疏密有致;“敏”“为”“孙”“远”等字笔画长短参差,别有韵味。 章法上,遵循汉隶书写规范,横成列、纵成行,字距稍大于行距。字与字的穿插和避让处理含蓄、巧妙,生动而流畅,自然而和谐。横列中有起伏变化,而行格间字与字联系紧密,不留空隙。 四、《赵宽碑》拓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