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现在很多人提到“艾滋病”这三个字时,第一反应要么是恐惧,要么是冷漠。 恐惧,是因为不了解;冷漠,是因为以为跟自己没关系。但你知道吗?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截止目前,全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经达到132.9万,而且这个数字在持续上涨。 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这些患者中,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已经感染,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进入了中晚期。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在一次常规体检中意外被查出HIV阳性。他一脸茫然,反复确认是不是搞错了。 他的生活一向“正常”,没有乱来,甚至连恋爱经历都寥寥无几。事后调查发现,他在一次朋友聚会中被人偷偷加了“料”的饮料,之后发生了不受控的事情。 这种事听起来像都市传说,但它真实存在,而且不是个例。 艾滋病并非“远在天边”的问题,它可能隐藏在你我生活的缝隙中。更可怕的是,它的传播途径早已不再局限于高危行为。 我们常说“携带者难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很多HIV感染者外表看上去和常人无异,健身、阳光、笑容灿烂,甚至比你更注重健康。 病毒不是“写”在脸上的,它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体内,有时长达十年没有任何症状。 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高风险人群,不是说要歧视他们,而是要有风险意识。 比如频繁更换性伴侣、曾经接受过无正规渠道输血、或者注射毒品的人群。他们并不一定已经感染,但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暴露在更高的风险中。 和这些人接触时,我们要做的不是远离人性,而是保持边界,保护自己。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性行为”才会传播HIV,其实不然。 一次无保护的纹身、共用牙刷或剃须刀、甚至一次创口接触,都有极低但真实存在的传播可能。医学上有明确数据,HIV在体外暴露环境中存活能力极弱,但如果是新鲜血液、体液直接接触伤口,感染几率就会上升。 这个“几率”可能只有0.3%,但如果你是那个“0.3%”,那就是100%的现实。 在临床工作中,曾接诊过一位四十多岁的出租车司机,因长期体重下降、盗汗、反复发热来就诊。一查,HIV阳性。 他懵了,妻子也无法理解。他坦白说,十年前在外地曾接受过一次输血,医院不是正规机构。 病毒可以沉睡十年,等你放松警惕的那一年,它突然让你付出代价。 艾滋病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致命,更在于它“隐身”。 早期感染者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可能只是感冒、低烧、疲劳,被误当成普通上火或工作疲劳。等到出现淋巴结肿大、皮肤瘙痒、口腔白斑时,病毒已经在体内发展到下一阶段。 很多人直到免疫系统被严重摧毁,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现在我们讲“早发现、早治疗”,并不是说艾滋病无法控制。 现代医学已经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ART)将病毒控制到几乎检测不到的水平。只要按时服药,很多患者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结婚,甚至生育健康孩子。 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感染了,才有机会去治疗。 定期检测,永远是第一道防线。 尤其是有过不确定性行为的人,哪怕一次,也建议做一次HIV检测。很多地方的疾控中心和医院都设有匿名检测点,过程简单,隐私保护,检测结果可靠。 有研究显示,早期发现并开始治疗的患者,十年生存率与普通人群几乎无差别。 还有一个被广泛误解的点,就是艾滋病的“传染性”。 很多人听说某人是HIV阳性,就立刻避之不及。艾滋病通过日常接触传播的几率几乎为零。 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同坐马桶,都不会传播病毒。病毒需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或乳汁进入体内,才可能感染。 普通接触,不存在传播风险。 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比如共用注射工具、未经消毒的穿耳工具、共用剃须刀等,这些都属于高风险行为。 这些细节在生活中太容易被忽略了。曾有一位理发师,因为共用剃须工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了HIV。 他并不是高危群体,但一次疏忽,让他背负终身。 有些人总觉得“不洁身自好”的人才会感染艾滋病,这种偏见错误,还会导致真实高危人群不敢检测、不敢求助,最终让病毒扩散。 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远离人群,而是识别高风险行为,保护自己,也帮助他人。 现实中,艾滋病的“面孔”正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同性人群,到异性传播为主,再到现在的年轻化趋势,病毒早已经突破了社会偏见所设的“围墙”。 在中国,异性传播已经超过80%,很多感染者是家庭主妇、学生、普通上班族,他们从未想过自己会和这个词扯上关系。 我们必须承认,病毒不会因为你是“好人”就绕开你,它也不会因为你“看起来健康”就不感染你。预防的关键从来不是看人,而是看行为。 任何一次无保护的性接触、任何一次接触血液的行为,都不应该被轻视。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首先是建立“自我防护”的意识。 比如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手术,避免去“三无”美容店纹身、打耳洞。其次是坚持使用安全套,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 别以为婚姻就是安全区,很多已婚妇女就是被丈夫传染的。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办法叫“暴露后预防”(PEP),即在发生高风险接触之后72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大大降低感染几率。这个方法很多人不知道,但在欧美国家已经普及。 中国一些大城市的疾控中心、三甲医院也可以提供这类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还出现了“暴露前预防”(PrEP),即高危人群在没有暴露前就每日服药,降低感染风险。这种方式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试点。 对那些职业暴露风险高的人群,比如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 科普一个现实问题:艾滋病并不等于“死刑”。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及时,生活质量是可以保障的。 现在还有很多公益组织和社工机构,为感染者提供心理支持、法律援助和就业服务,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我们应当摒弃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同时也不能放松对病毒的警惕。这是一个双重挑战:既要有同理心,也要有科学头脑。 不要怕得罪人,必要时你必须为自己设防线。如果你身边有人属于高风险人群,不妨委婉提醒他们去做检测。 这不是不信任,而是保护。 ![]() 总结一句话:病毒不挑人,但人可以挑行为。 当你知道哪些行为存在风险,你就可以主动规避。当你知道病毒如何传播,你就不会被谣言吓倒。 当你学会了保护自己,也许你就能保护整个家庭。 最后提醒一句,这个世界不缺病毒,缺的是对病毒的认知。你可能永远无法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暴露于风险中,但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做出一点点改变。 不是远离人,而是远离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艾滋病防治临床指南(2023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 《HIV防控策略更新:2023年全球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