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故宫(一)
明朝的朱棣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从1406年开始营建宫殿,到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仍被允许住在宫里。但他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织摄政内阁,修改对清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了皇宫,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以后紫禁城就被称为“故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进行大规模修整,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踏上“金水桥”,看着眼前雄伟庄严的天安门,我心里一阵激动。“天安门”通高34.7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城台由两部分组成,下部台基是坚固厚重的汉白玉石须弥座,高出地面1.59米;台基之上是由每块重24公斤的巨大城砖加上白灰膏、江米汁灌浆垒砌而成的朱红色实体城台,高约11.41米,下大上小,呈梯形状。城台上坐落着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城楼,高约21.7米,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天安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主席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城楼两檐之间悬挂着庄严神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城楼东西两侧城台上各有四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天安门由蒯祥设计,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建造,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名为“承天门”。后经多次修建,逐渐形成现今之形制。天安门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是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 ![]() 从天安门走进去,是一条笔直的大道。顺着前行,先到了“端门”,它像一座巨大的屏壁,其建筑规模、风格与天安门很相似,也是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样式,上覆黄琉璃瓦。天安门至端门之间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朝房,正中各设一街门,通向太庙与社稷坛南部。过端门向北,甬道两侧亦对称设置值房,值房南侧各开庙右门、社左门,通向太庙、社稷坛中部;北侧各开阙左门、阙右门。 ![]() ![]() ![]() 我们在电视上看清朝历史题材的连续剧时有时听到“推出午门斩首”的话语,午门成了处决死刑犯的场所。这实际上是以讹传讹,斩首从来不在午门进行。午门在明代只是“廷杖”的地方,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帝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是象征性责打,后来发展到打人致死。如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不顾国民疾苦,非要赴江南选美女,为此群臣上谏,皇帝发怒下令廷杖舒芬、黄巩等大臣130余人,当场打死11人。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其堂兄朱厚照的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清代时,午门是皇帝每年冬至颁发来年历书的地方;遇有战争获胜之时,便在此处举行凯旋“献俘”礼仪。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其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场处决,我们学历史讲到的“戊戌六君子”就是血洒菜市口的。推出午门斩首是皇帝说别在我家里杀人,更不是让在皇帝家门口杀人。 ![]() 走到门口,两扇高大的朱红大门朝里靠墙敞开着,上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金色大门钉,仔细数数,每扇都是九排,每排九个,共八十一个。听说北京的一种名小吃就叫“门钉肉饼”,相传,清御膳房做了一道带馅的点心,慈禧吃了很是喜欢,问这种食品叫什么名字,厨师临时想到宫廷大门上的门钉,就回答说叫做门钉肉饼。这门钉是干什么用的?门钉最初的作用是为了加固城门,但钉帽外露有碍美观,古人就将钉帽打成泡头状,又在钉上刷了漆,这样,门钉兼有了装饰功能。后来封建统治者为了处处体现等级,又把门钉的数量与封建礼制结合起来。清朝时规定,皇宫的门钉是九九八十一个,王府的门钉是七九六十三个,公侯四十九个,官员二十五个,到了老百姓家就一个都没有了,只要不是官府,多阔的财主门上也不能有门钉。如果私自装上门钉那就是犯法,所以没有官职的人统统称之为“白丁”。刘禹锡的《陋室铭》里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指的就是平民百姓,没有文化知识的人。人们一边往里走,一边用手去摸上面的门钉,这摸门钉又有什么讲究呢?中国人历来信奉多子多福,在古代,男子被称作“丁”,有男丁、壮丁之说, 而门钉的钉与男丁的丁同音,喜欢附会的古人又在门里加了个“口”,把门钉引申为“问钉”,演化出祈求生男孩的意思,于是从明朝开始,民间就有了已婚女子摸门钉求子的习俗。再往后,摸门钉就泛化成了一种祈福的行为。
![]() 午门内是一个宽阔的庭院,面积约26000平方米,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像一张弓样的河流,这就是所说的“内金水河”。河两岸是汉白玉石护栏,河上有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单孔拱券式,这是紫禁城内最大、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庭院东西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惯上称作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掌侍皇帝政务之起居、记言、记行的机构),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翻书房和起居注馆。 ![]() 文华殿在初建时是太子们的正殿,据“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后来由于几位太子年纪很小,不能处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换成黄瓦,著名的经筵典礼在这里举行。 明清两朝皇帝御经筵都是在春分、秋分两季。皇帝要撰写御论,阐发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经筵御论使用满语和汉语各讲一遍。文臣们跪在御前,聆听皇帝御论。清朝的康、雍、乾诸帝文化素养都非常高深,皇帝讲得兴高采烈来了情绪,还会指名文臣辩论。然后,皇帝赐给大家清茶一杯,稍事休息。最后,作为对有幸参加典礼的文臣们的特殊奖励,皇帝率大家打开文华殿后门,来到殿后文渊阁,赏赐文臣们翻阅阁中的藏书。 ![]()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设“文华殿大学士”一职,秩正五品,本为辅导太子之官,后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仁宗时阁职渐崇。清沿明制设大学士,秩正一品,系殿阁衔,本来有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共四殿二阁,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中和殿,增体仁阁,遂以三殿三阁为定制,但保和殿不常设,直至清朝结束,授保和殿的大学士只有傅恒、张廷玉等几人。自此序班以文华殿大学士常列六大学士之首。光绪间,李鸿章为文华殿大学士,宝鋆为武英殿大学士,武英之班乃转居文华之上。每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的,包括协办在内。按实际权力和地位,一般从高至低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协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