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功说了,荀子这个人啊,第一,做学术不严谨,成天爱说些类似黄老的言论,什么天行有常,天道自然,这些不都是老子那番言论吗?第二,荀子思想太接近法家,竟然培养出了韩非和李斯这两位法家的集大成者,尤其是那李斯,犯的罪恶就更大了,怂恿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是欺师灭祖吗?第三,荀子主张人性恶,与孟子相对,这怎么可以呢?他们自己信奉的是就是孟子的人性本善,仁政,仁治思想啊。 荀子之学,确实驳杂,海纳百川,融合了不少其它各家思想。但前面说过,荀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思想的“礼”。 礼,是什么? 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讲到,儒家的礼有三个不同的含义,分别是社会礼仪,行为准则,君子气质。 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孔子愿望“克己复礼,希望所有人都能以礼来约束自己。这一点上,荀子继承了他的想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个恶不是坏的意思,而是说,人生来就是有七情六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这不是不可以,这是正常的,但是,他认为个人的欲望必须受到限制。而礼的功能就是规范和限制人的私欲,形成一套伦理道德。 可以说,荀子提倡的礼,强调的是社会秩序。礼就是一张网,一套道德标准,每个人的行为都要符合这套标准的要求。但是,儒家所说的礼,往往不是强制性的,只能靠每个人自觉,自我约束。 怎么办,荀子又认为“礼法并行”。以礼为标准,形成社会准则,达到在社会道德或个人行为上形成强制约束。 所以他的学生们,韩非,李斯,顿悟了。 既然礼法这么好,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呢?制定出一套律法,强制国民的行为准则,这样社会秩序不就稳定了吗? 他们这么想的,也确实这样做的。只不过封建时代的律法,不过是皇帝一人的法,皇权大于一切,凌驾律法之上。 荀子之法这样看来是不是有点接近今天的法治,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很可惜,往后的千年岁月里,他所提倡的礼法,逐渐僵化固化,尤其被一套三纲五常的人伦学说,将人们的思想禁锢。 以至于谭嗣同破口大骂,两千年来皆旬学也。甚至有人说礼教吃人。 但这个锅,荀子不背,他的本意并非如此。被赶出孔庙,以张九功的理由,他也着实冤枉了些。 虽然荀子之学一直不曾被认为儒家正统,但谭嗣同说得没错,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都有他的影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