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建议你疯狂做这几件事!

 学生有礼111 2025-05-13
图片

有个读者问我,说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也不敢休息,可几年下来,存款始终不见增长。

他困惑得很:难道努力的方向错了?还是说,这世上真有躺着赚钱的法子?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各位,你见过哪个种地的农民,光靠拼命挥锄头就能成为大地主吗?

再比如说耕地的老黄牛它们一辈子埋头拉犁,蹄子磨破了,肩膀勒出血痕,可最终收获的粮食,大半归了主人。

人若只会劳身,命运便与这老黄牛无异。

这世界上的财富分配,从来不是按体力消耗的多少来计算的。

你去看看工地上的工人,凌晨四点起床,扛水泥、搬钢筋,汗水浸透衣服,他们的劳动强度比多数白领高十倍,但收入呢?一辈子都无法财富自由。

为什么?

因为财富的本质是分配权

农民种地,商人卖粮,粮店老板加工,超市上架——

每一环都在分配价值,而分配的比例,取决于你站在链条的哪个位置。

挥锄头的人拿的是辛苦钱,定规则的人拿的是利润的大头。

就像商鞅富强秦国,靠的不是亲自上阵杀敌,而是设计了一套军功爵制度,让千万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冲锋陷阵。

那么,我们该做什么呢?

第一,要学会构建系统,而非消耗自己

《孙子兵法》里有句话: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所谓术数,便是这先胜的功夫

可能有人问:那我不懂定规则,是不是就没机会了?

错了。

术数不是让你去当皇帝,而是学会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

我认识一个卖早餐的小贩,夫妻俩每天三点起床和面蒸包子,累得直不起腰,一个月赚两万。

后来他做了三件事:

1、把包子配方标准化,雇人批量生产;

2、和附近的公司签长期供应合同,每天定点配送;

3、在社区群里接订单,让顾客提前一天预约。

三个月后,他不用再亲自揉面,利润反而翻了一倍。

你看,他的突破点在哪里?

不是更拼命,而是把卖包子变成了一个可复制的系统。

系统一旦运转起来,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而你若只会埋头苦干,充其量是系统里的一颗螺丝钉,随时可能被替换。

第二,以自己为杠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术数这么重要,普通人从哪儿学起?

我的答案很简单:找到能撬动资源的杠杆点

举个例子。

早市卖菜的大妈,若只会扯着嗓子吆喝,一天最多赚个辛苦钱。

可若是她记住常客的口味,主动搭一句:今天的新鲜茼蒿,给您留一把?销量便能涨三成。

再进一步,她建个微信群,提前预告特价菜,甚至代卖邻居家的土鸡蛋,收入又能翻一番。

你看,同样的摊位,同样的早起,区别只在于——

她是否把力气用在了关系的维系信息的整合上。

当然,有人会误入歧途。

比如炒股时迷信内幕消息,创业时沉迷商业模式画布,结果输得血本无归。

这类人犯了一个错:把术数当成了投机取巧的幌子,却忘了真正的策略必须扎根于现实。

见过一位茶农,原先盲目跟风种天价岩茶,亏光积蓄。

后来他沉下心,把自家茶园改造成体验基地,游客采茶制茶一条龙,反而成了网红打卡地。

他说:哪有什么点石成金?无非是把别人的需求,和自己的本分焊在一起。

第三,要有止损

大多数人不是输在不会赚钱,而是输在不懂止损。

我老家有个亲戚,开了二十年服装店,早年赚了不少钱。

后来电商崛起,实体店客流越来越少,他咬牙坚持,借钱装修、搞促销,甚至每天直播叫卖,还是亏得血本无归。

他问我: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输?

我说:你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努力'正确划了等号。

帆船逆风时,拼命划桨只会耗尽体力;

聪明的水手会先调整帆的方向,借风力前行。

毕竟,行业衰落的信号早就摆在那儿:

1、隔壁店铺陆续转让;

2、年轻人逛街只拍照不买单;

3、你自己也习惯了网购……

这些迹象不是偶然,是时代在提醒你:该换赛道了。

可惜,人总是容易被沉没成本绑架。

你投入了二十年心血,舍不得;你怕转行失败,丢面子;你总觉得再撑一撑就能翻身……

但历史的车轮从不等人。

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死守胶卷市场;诺基亚称霸手机行业,却错过智能机浪潮。

巨头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

真正的富在术数,不是教人投机取巧,而是认清两个现实:

1、劳动创造价值,但分配决定归属。

你要做的不是更辛苦,而是离分配权更近。

2、趋势大于努力,止损优于硬扛。

在错误的路上停下来,就是进步。

最后分享《盐铁论》里的一句话:富者必用奇胜。

这里的,不是奇技淫巧,而是跳出蛮干思维的智慧。

共勉。

图片
END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欢迎举手之劳点赞、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