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堇||杭州四月行之孤山不孤君心孤

 三只荆棘鸟 2025-05-13 发布于山东

文&图  小堇    

这是第 1190 篇文章

秀芹牵着我的手,大步流星去孤山。这种被牵的感觉,让我觉得温暖又雀跃。此刻,虽然在异地他乡,但是我心不孤。

我们沿着西湖去断桥。湖边,游人川流不息。杭州,就不存在旅游淡季,只不过是在周末和节假期更加人山人海而已。我们观湖赏景,湖边的大樟树遮天蔽日,不时看到怒放的月季和杜鹃。看到很多人仰头指指点点,并且不少人举着手机拍摄,走近一看,原来树上有一只松鼠。松鼠蹦蹦跳跳,一会儿隐身到树叶丛里,一会儿又出现在枝干上,等它彻底隐没了,大家都兴尽四散。正遗憾我没拍到,前面另一棵树下又有一只。它在树根处嗅来嗅去,两只小前爪捧着游客喂的食物,两颊鼓鼓地嚼着。这样可爱的小东西,难怪受到这么多人的围观。


走上断桥,虽然天青青云欲雨,没有许仙与白娘子,但是桥上依然摩肩接踵,只因为这是一座有故事的桥。凡人与美丽精怪的相遇,总是令人心驰神往,尤其在男权社会里,哪个男人不喜欢有个精灵古怪的美丽女子相伴左右呢?走下断桥,就是著名的白堤。对一个人最好的纪念,以他的姓和名来命名,好像比勒石记功更长远,因为这是记在人的心里的,和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人间温度;而刻在石头上,是冷硬的,也是可以被自然的风霜侵蚀的,直到模糊不可辨。

白堤尽头,就是孤山了。

向右转,很快就与绿地上的鲁迅像相遇。鲁迅和杭州有着很深的渊源。从日本留学回来,1909年,他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员。其间,他曾经想过要编一本《西湖植物志》。他常独自或带领学生,到西湖周围采集植物标本。钱塘门外、葛岭、栖霞岭、孤山、灵隐、玉皇山……鲁迅在1910年写的采集记录中,记下了他的足迹。 可以说,鲁迅是真正“走”过西湖的人。若是这本书编辑成功,我们所认识的鲁迅,可能还是一个植物学家。

再往里走,就是一片梅林。这里,到了林逋当年隐居的地方。看到树上有小小青梅,密密麻麻,秀芹说,这小桃长这么大了?我纠正说,这是小杏,小桃上有毛毛。可是,现在明明杏儿已经长很大了,这里怎么这么小?看看树叶,和杏树大不相同,想到林逋,才恍然大悟,这是梅子!再过一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就到梅雨季节了,可不正是梅子成熟时!

沿着林逋的梅林往前走,还没见到林逋的“梅妻鹤子”,先看到了林启纪念馆。林启出生在清道光年间的福建,在杭州的最大政绩是兴办学校,提倡农桑,并开笃实的士风。他于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书院521日正式开学,为浙江大学的前身。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4年改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先河。他开创了杭州现代教育的先河。这些学校,只办成一所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他摒弃一切官场陋规,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杭州市民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史书记载,林启“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

杭州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在杭州的官员,比如修建白堤、苏堤和杨公堤的白居易、苏轼、杨孟瑛,单就兴修水利这一方面,就名垂千古,而林启对教育的奠基与发展,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感慨于林启的伟大成就,甚至要把他归在林逋名下。秀芹说,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终生未娶,哪有后代?我暗笑不已。

再往前走几步,小桥左侧水中依山的小岛上,茂密的植被掩映之下,有两只有着天鹅颈与大长腿的鹤,昂首交颈站立,有着出尘的味道——这里,抬眼就是西湖的碧水,穿行在春日花开、夏日结果的梅林里,听风观水,看花赏鹤,闲暇时去访个友,与好友把酒临风,高谈阔论,以诗相和,其喜洋洋者矣。

紧接着,就是放鹤亭了。这个亭子是为了纪念林逋而建的。拾级而上,登上亭子,有年轻的母亲给年幼的孩子讲林逋的故事。这是一座建于元代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亭子红柱黛瓦、翼角起翘,周围是樟树参天,梅林环绕。亭内,有“鹤舞赋”的刻石,碑文为康熙皇帝临摹明代董其昌书法的手迹。春日,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站在放鹤亭上,碧波荡漾的湖水对面,是郁郁葱葱的宝石山。

放鹤亭西侧的白围墙内,就是林逋墓。林逋死后葬在孤山,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传说他与客人饮酒吟诗时,鹤会在一旁鸣声起舞,为他们助兴。他死后,仙鹤也随之而去,梅林似有感应,也慢慢地荒芜了。到如今,孤山已找不到一棵古梅。为纪念他,后人在孤山种了大片梅林。

从林和靖墓继续向北,就到了中山亭。这是一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的建筑,平面呈圆形,上层为六柱小圆亭,下层为穹窿顶,亭柱立于圆弧矮墙上,为六组仿爱奥尼式双柱,顶部有六个三角形檐冠,还配有水磨石座椅等。有个妈妈带着穿着公主裙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走进去,说,这是为纪念孙中山建造的。女儿奶声奶气地问,孙中山是谁呀?

顺着中山亭继续向前,来到湖边。大片大片的红色杜鹃花怒放成花墙,花海,与毛茸茸的绿地相映成趣。再走几步,就到了我心心念念的西泠印社了。

原来读过的很多书,都是西泠印社出版的,西泠印社是以这种方式被我记住的,但它的前世今生,我并不了解,所以这次来杭州,我就想看看记忆中的西泠印社。

我们拾级而上,应该是从后门进去的。穿过一道石门,石门两侧是篆体的楹联。其实,西泠印社最早是金石篆刻研究院,始创于清光绪三十(1904),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再往里走,迎面是西泠四泉之一的闲泉,湖水清冽,岸边绿植茂密。向左有一个石窟,是吴昌硕的石雕像。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 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在绘画上,他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较大。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是海派绘画的创立者之一。在书法上,他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在担任西泠印社社长期间,他凭借声誉吸引人才,扩大了印社知名度;坚守印学传统,创新印学理论,举办展览雅集,开展学术研讨,因材施教,营造学术氛围,为印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使印学艺术在西泠印社得以代代相传。


继续向前走,就到了一个比较宽阔的平台上。这里,可以俯瞰西湖全景,可远眺雷峰塔和湖中三岛。暮春绿色盈目,西湖绿波荡漾,清凉的风从湖面掠过迎面而来,坐在平台上的高大樟树下,环顾周围的亭台楼榭,泉石花草,感受着今日的美景和往昔的沧桑,胸中感慨万千。

以西湖为背景,秀芹说,必须要给我拍一张。

对面,在相连的闲泉和文泉旁边,高高耸立的是1924年在原四照阁旧址上修建的华严经塔,它是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杭州唯一一座密檐式塔,造型玲珑精巧。华严经塔的右手边,就是汉三老石室。这是一间石筑小屋,里面珍藏着西泠印社的珍宝“东汉忌日碑”。屋门紧闭,只能从窗棂的缝隙里窥探里面的石碑。有个小伙子正在举着手机直播,向网友们讲述,说“三老” 是汉代官职,此碑刻于东汉建武年间,距今约 1900 多年,是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被誉为 “浙江第一石”,这块石碑的碑文基本完好,记录了一位 “三老” 祖孙三代的名讳和祖、父辈逝世的日子,全碑 217 字。 书体介于篆隶之间,字刻浑厚道劲,对于研究汉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说,这件小屋虽然看起来并不显眼,却可以算得上是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



我们在印社里游览,穿行在布局错落有着江南园林之妙的白墙灰瓦红门窗的建筑群与泠泠作响的四泉畔,感受着自然之美与建筑之美。转角,又遇到一场名为“极目楚天”的开幕式,这是一个关于东吴战国初系古玺印封泥展。这样的展览,果然是最适合在西泠印社布展的。

兜兜转转,我们向下走,很快就来到一个平坦的院子里,再一抬头,又看到了西泠印社的牌匾——原来这里是西泠印社的正门。从门里跨出,就来到了西湖边。

秀芹有事要去忙,她把我领到博物馆门前,说从这里进去就行了,你自己慢慢转吧。于是,我们分手道别,我开启了一个人的漫游。

从西泠印社走过来的时候,看到了中山公园。据说公园的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特别美妙,可是我发现我的膝盖已经开始很难弯曲了,这就提醒我要尽快休息了。本来一心想着就算花大一些的代价也要把我的膝关节问题解决,然而,我终究还是失望了。治疗还不如没治疗之前,那时候我能够走的路更远,且屈伸还没有这样受限。

在博物馆走马观花看了一下。馆藏并不多,好像更多的馆藏都移到新建的之江馆去了。美术馆的藏品也不多,只有黄宾虹、常书鸿等三五个画家的作品。我坐在馆外的长廊上,看廊前水中的鱼。这水,也是西湖的水吧?鱼很多,大多是锦鲤,无视游人观赏,自由自在地摆着尾巴。西湖有一景叫“花港观鱼”,好像离这儿并不很远。花港是去不了了,这儿的鱼,是专门来弥补我的遗憾的吧?


在孤岛待了有三四个小时了,要回去了,晚上还有音乐节要去参加。我站在路边等公交车,头顶,是我最喜欢的高大的香樟树——这儿,是西湖边最美的路段。

坐在公交车上,惊鸿一瞥看到了秋瑾的塑像,才想起来,这儿还有秋瑾墓、苏小小墓,还有乾隆行宫没有去。到了西湖,很多人都说,乾隆当年住在建于孤山的西湖行宫里,孤月高悬,夜凉如水,他一人漫步宫中,发出“孤山不孤君心孤”的感慨,其实“断桥不断,肝肠断;孤山不孤,君心孤;长桥不长,情谊长”,出自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这句话,以西湖的断桥、孤山、长桥为引子,融入了白娘子与许仙、林和靖梅妻鹤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说故事。也就是说,孤山不孤君心孤,应该说的是隐居在孤山的林和靖,即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和乾隆还真没有关系。

很快,我就知道了,中山公园就是在行宫遗址上建的,换言之,现在的中山公园,就是原来的乾隆行宫。

除了这次专门来孤山,加上第一次乘车游西湖从此经过,再加上去隐灵寺经过这条路,我这次来杭州,也算得上三过其门而不入了。这可真是遗了个大憾。

然而孤山不孤,我心亦不孤,因我有朋友相伴同游,因我在这里见到了历史上的那么多人,了解了他们的那么多故事。

遗憾,肯定是为了让我再次来杭州,来西湖,来孤山。

作者近期作品:

小堇||我大弟在另一个世界里潇洒快活

小堇||给自己过个特别的母亲节

小堇||杭州四月行之虾爆鳝面和东坡肉

小堇||杭州四月行之二

小堇||杭州四月行之一




作者简介:小堇,原名李晶。聊城一中语文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希望用温暖的文字温暖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