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币文化进社区

 童心驰骋品泉 2025-05-13 发布于江苏

钱币文化进社区---品泉堂雅集(3)

自创立品泉堂之初,我们便将"传承钱币文脉、深挖货币史韵、弘扬泉学精粹"确立为本堂的主要宗旨。品泉堂与城北社区文艺馆一拍即合,共襄盛举,让钱币文化走进社区。

2023年4月26日下午,品泉堂五位同仁携数枚珍藏的钱币走进城北社区。通过实物展示与掌故讲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文艺馆共同组织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钱币文化对话。与会的有钱币收藏专家和爱好者、社区工作者和相关方面的人士。

"千秋唯有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莫道区区仅半两,曾见刘项入咸阳"——泉友袁杰以这首诗为引,携战国至汉代半两钱系列藏品率先开讲。

他轻抚一枚泛着铜绿的半两钱娓娓道来:秦货币以“铢两”为计重单位,半两即十二铢。半两钱行用从战国末期秦惠文王肇始至西汉武帝而终,绵延二百一十八载。作为华夏首枚全国流通的法定货币,半两钱终结了先秦货币形制纷杂、换算繁复的乱象,奠定圆形方孔的千年范式,见证货币体系从多元割据走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然后他将战国半两、秦半两、汉半两钱币以时间轴排开,纵观从其行用在两百余年间,半两钱重量、大小、形制变化,让大家清晰看到:半两钱行用中总体呈现为质量愈来愈轻、直径逐渐减小、面纹字风越来越规整统一、厚度逐渐变薄的大趋势。

接着,泉友李宏林捧出珍藏多年的启蒙币册,指尖摩挲着一枚乾隆通宝深情追忆:"十岁那年,我与兄长在串场河边嬉水归家。船浪推来一枚金黄油亮的方孔钱,在夕阳下泛着微光。兄长说这是二百年前的钱,“二百年”二字对孩童而言,是多么地遥远和漫长,充满了神秘,激起了我的好奇,从此河滩觅泉成为每日放学途中的课业,康熙、道光、光绪、元丰乃至民国铜元渐次入藏。

家人及同学知我有这爱好都很支持,时不时将其遇到的钱币送我,多年后我将同学当年赠送给我的天启背点钱评级装帧后物归原主。我知道,钱币有价,童真无价。

不久我的藏品就有一百多枚,它在我幼小心灵里播下钱币收藏启蒙的种子。工作后当年的种子又开始发芽生长,钱币藏品不断丰富拓展。2023年,我在市收藏家协会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个人钱币展。

钱币是历史的重要载体,把玩钱币就在直观地触摸历史,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泉友童骋以三枚镂空花钱为钥,开启民俗钱币的意象之门。

当传观那枚“一本三花”镂空钱时,他点拨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结为生死与共的兄弟,是流传久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佳话,后人崇拜之、继而仿效之,演变成我国民间社会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桃枝三花暗合桃园结义之典,象征同气连枝、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

继而展示双鱼镂空钱:从形上讲,双鱼似道教的太极两仪的阴阳鱼,“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寓意阴阳相生相克、互补互生、刚柔相济、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其钱寓意也比较多。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之语。双鱼纹饰还可以表示雌雄两条鱼在水中游弋,卿卿我我,互吐泡沫来滋润对方,寓意“相濡以沫”。比喻亲人或同在困难处境中的人,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亦可形容夫妻感情深厚,共渡难关。在欣赏这类花钱时,我们要注意鱼戏莲的纹饰各不相同,其喻义亦有所不同且十分有趣,图案通常有“鱼戏莲”和“鱼钻莲”之别。在民俗里,亦用双鱼戏莲来喻义男女之间的恋爱与婚姻。闻一多先生曾对“鱼戏莲”作过一个著名的解释:“用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在陕北民谚中有“鱼儿戏莲花,夫妻两个没麻瘩”,“鱼儿闹莲花,两口子上炕结缘法”的说法,因此“鱼钻莲”的莲花上可以剪一个娃娃造型,称“娃开莲”,意为可接二连三地生孩子。由此可见,当赠送镂空双鱼戏莲花钱时,可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及赠送的目的,万万不可搞错!祝愿青年男女结秦晋之好、恋爱快乐的赠送“鱼戏莲”,祝福他们夫妻恩爱、多生贵子的赠送“鱼钻莲”。

最后解读双升龙钱时,他指出:两龙的形态是头部在上,龙身相对,龙尾相吻,两龙头中间的上方有一焰珠,双龙戏珠、盘旋翻转、结伴升腾。双升的二龙戏珠民间也有多种寓意,一则寓意着幸福来临,人们将会得到财富和好运、将会获得地位的提升、将会更加安宁祥和健康长寿,二龙戏珠为人们送去更多的吉祥。二则双升龙是民间舞龙的经典呈现,舞龙为民间祈雨、“祈年”、庆丰等必有的形式之一,又有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欢庆五谷丰登、感恩天地之意。二龙戏珠既兆祥瑞临门,又承袭舞龙祈年的民俗记忆,实为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文化符号。

在分享现代钱币收藏时,我着重解析了:熟悉的陌生现象:虽日常经手人民币,大众却鲜知其背后的设计密码。从82年足球铜币的海外发行秘辛,到三版纸币的荧光暗记,再到一版币的收藏价值,层层揭示方寸之间的历史经纬。

特别指出:"近期发行的小克重金银币,正以亲民姿态打开年轻藏家之门”。

钱币是镌刻时光的立体史册,是文明基因的物化载体。品泉堂走进社区的每次对话,都在数字洪流中架起代际沟通的桥梁,于方孔之间铸就文化认同的基石。守护这份流动的文明记忆,正是当代泉友的使命担当。

几位泉友介绍后,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文艺馆馆长丁爱东先生、书法家张启平先生现场泼墨挥毫,为品泉堂题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