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张恒新  《青年之友》是由汶上县人民广播电台、县中都文学社联合推出的一档文学性的节目。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青年之友》陪伴着我走过一段文学燃烧的岁月。那时候的写作激情一路高歌,天马行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春来秋去,青灯烛下,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磨秃了多少支笔杆子。有付出就有收获,写出了许多生动、优秀的广播稿,我的第一笔稿费也是来自《青年之友》。那时候收听广播极不方便,我家还是那种传统式的“戏匣子”:碗口状的喇叭口,一根地线连接在地面上时不时发出吱吱啦啦混合的声音。为了收听到我的广播稿,我总是跑到县城的大喇叭下侧耳倾听,大喇叭播放着我的稿件,还伴随着一段悠美的乐曲,浑然一体。我陶醉了,陶醉在那个遥远的文学梦里。天空中飘曳着小雨,我冲进了雨中,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滚落到嘴边,咸咸的、涩涩的。我的稿件在《青年之友》推出以后,我收到县城许多文友们热情的鼓舞,他们分享着我的喜悅和收获,也纷纷拿出手中的笔,写出了许多风花雪月的故事,多少个浪漫、温馨的回忆。隐隐约约记的,当时我参加了中都文学社,文学社坐落在县体委大院里。诺大的县体委大院红旗飘扬,大门口那颗老槐树在风中摇曵着,仿佛叙说着一个生命的轮回。县体委办公室,挤满了来自全县的文友们,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也有年逾花甲的老者。此时此刻,相聚在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小城。文友们拿出了自已的大作,交流写作体会,分享快乐。那位老者挥笔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白纸黑字,显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一位拄着双拐的少女,为文友们朗颂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如泣如诉、声情并茂,惹人心醉。那次文友交流会,我结识了刘传军、县广播电台工作人员孔令军、丁四川、张奋战,县委宣传部的梁吉昌老师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热爱文学的朋友们。他们似一群蓝色的精灵,在天空中自由的瀚翔着,茁壮的成长着,谱写着一篇篇动人的乐章!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弹指一挥间,一切都成过眼云烟,成为我生命中最靓丽的风景,变成了永久的记忆。往事悠悠,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简介:
张恒新(笔名恒心),山东汶上县人。济南市莱芜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