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是 漂在一座城 原创的 第801篇文章 ▼ 性张力 ▲ 几年前,靳东、李乃文、江疏影、辛芷蕾拍了个电视剧,叫《恋爱先生》。 里面有个桥段,靳东和江疏影撞车了,江疏影打电话叫男朋友过来,车是男朋友的,结果男朋友过来直接掏了一把钱平事,还给了张名片,说不够的话就打名片上电话。 给靳东气的,回到单位拿着这一把钱跟同事说:“这玩意儿都成男人肌肉了!” 钱,是男人的肌肉。 男人和女人,对所谓的男性性张力,理解是不一样的。 像黄宗泽那样的痞帅,或者蒋奇明那样的原始,黄景瑜那种阳光猛男,朱亚文那种行走的荷尔蒙…… 等等等等吧。 但这种都太吃建模了,绝大部分人很难有代入感。 而有代入感的,就是撒币,大把大把的撒币。 就像《我不是药神》里面,徐峥在夜店,叼着烟眯着眼,一把一把地往桌子上扔钱,一边扔一边喊着“够不够”,性张力简直爆炸了。 你要把钱等同于性张力,那肯定是不准确的。 但你要说男人撒钱的时候有没有性张力,那大概也是有的。 ![]() 中国人一生都在被教育要收起自己的性张力。 从小要乖,长大要谦逊有礼,再年长一点要沉着稳重,老了就得老正经。 总之一句话,不能活的肆意妄为。 因为社会默认,不管你有没有性张力,只要你能挣钱,你就有。 这就叫一般等价物。(我胡说的) 但很可惜,大部分人,挣不到什么钱,最多也就只是温饱。 仔细想想,本来像买车买房应该是基本需求的,却成为中国男性前半生孜孜以求的东西。 影视剧里大手一挥买买买,现实里还得盘算自己这个月攒的钱够买几块地砖。 好不容易买下房子了,还得掐着点儿,看这个月工资发了多少,还完贷款还剩多少。 就这个情况,靠花钱,别说性张力了,你最多是个姓张的。 但我们前半生的教育,又确确实实是“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挣钱买房”。 整个教育路径里,关于性别本身的气质,其实是无关紧要的。 缺失的性张力,就指望着靠钱来补回来。 问题是,没钱。 还有些人,不算没钱,但已经养成了那种谨小慎微的花钱习惯,你就是想演个挥金如土都演不出来。 节俭不是为了省钱的时候,节俭才算是一种美德。 ▼ Ole Marius Joergensen 作品 ▼ ![]() 有个有趣的现象是,性张力,跟结婚和相亲的逻辑是相悖的。 就普通人来说,一个有性张力的男性,很大概率难以成为合适的结婚对象。 有性张力的男性,肆意妄为,神秘莫测,有反差感,我行我素。 但要你跟这样的人结婚,你干不干? 结婚总归是想一些现实问题的,不管男女都是一样。 想想你找个老公,活的潇潇洒洒,娃也不带班也不上,天天也不知道在干嘛,除了一身的性张力一无所有。 想想就俩字儿,绝望。 女人当然是感性的,但现实是,感性它不能当饭吃。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的能力,其实不足以独美。 很多人说不结婚,没问题,但大部分人其实没能抗住,最后还是加了,全然忘了自己当年有多么的信誓旦旦。 并不是说结婚有多好,而是大部分人的能力,不足以自己独立能支撑起想要的生活。 这里的能力不只是有钱什么的,还包括自己对抗孤独的能力,在平淡日子里给自己找乐子的能力,可以在万家灯火团圆时依然坚定选择独身的能力。 最后还是要结婚的。 同样,结婚选的,也不一定是你最喜欢的,而是最合适的。 有性张力的,可能你喜欢,但肯定不合适。 ![]() 吸引力是个会变的东西。 你年轻时候喜欢的东西,过上十年,甚至是五年,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人,有脑子。 很多事情好就好在有脑子,坏也就坏在有脑子。 好的一点,你可以理性分析,趋利避害,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 坏的部分就在于,大部分时候,你的选择,其实只是你以为,所谓的分析,到最后也达不到尽善尽美。 最后,发现你千方百计苦心孤诣的选择,可能还不如人家无脑冲的。 所以,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其实真挺难的。 但成年人有一点好的就是,不管什么样的选择,最后都得自己负责。 你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踏实厚道经济适用男,平淡如水过了许多年最后离婚,是自己的选择。 你找了个性张力满满,感觉至上,但是极其不靠谱,婚后生活一地鸡毛的浪子,最后过得苦不堪言,也是你的选择。 能为你行为买单的,不是你曾受过的那些规训,终归只有你自己。 丰俭由人 求佛求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