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苏轼一生宦海漂泊,与友人聚散匆匆,笔下便流淌出无数动人心弦的离别篇章。或婉约细腻,如潺潺溪流,诉说着离别的哀愁与不舍;或豪迈洒脱,似滚滚江涛,展现出对离别的豁达与超脱。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厚情谊,每一句都饱含着人生感悟。千年时光流转,这些诗词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字字句句直抵人心,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感受苏轼笔下那动人心弦的离情别绪。 ![]() ![]() 1 ![]()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宋代〕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名句译文:我这一生的中秋之夜,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徐州,苏轼与弟弟苏辙久别重逢又面临分离的中秋之夜。开篇描绘出云散月出、清辉满溢、银河无声的静谧画面,营造出清冷又美好的氛围。然而,美好总是短暂,“此生此夜不长好”,直抒对当下相聚时光的珍惜与不舍。“明月明年何处看”,以问句作结,饱含对未知的迷茫与对兄弟离散的伤感。明年中秋,不知身在何处,又能否与弟弟共赏明月。在团圆的月色里,离别之愁悄然蔓延,令人动容。 ![]() ![]() 2 ![]() 和董传留别 苏轼〔宋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名句译文: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苏轼在凤翔任职时与董传交好,离别之际写下此诗。开篇“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朴素衣着与不凡气质对比,赞董传虽生活清苦,却因饱读诗书而气质超群。“厌伴老儒”“强随举子”写董传不甘平庸,积极求仕。颈联借“寻春马”“择婿车”典故,叹其囊中羞涩却仍心怀壮志。尾联想象董传金榜题名、诏书新颁的得意场景,劝慰友人未来可期。全诗既有对友人现状的同情,又有对其才华的赞赏,更饱含对友人前程的美好期许,离别情中满是鼓励与祝福。 ![]() ![]() 3 ![]()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宋代〕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名句译文:人生就像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的过客。 这首词作于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今属浙江)时。苏轼与钱穆父是好友,二人聚少离多。此次钱穆父赴任途中路过杭州,苏轼设宴相送,写下此词。上阕“一别都门三改火”,点明离别之久,“天涯踏尽红尘”道尽友人漂泊之苦,而友人“一笑作春温”,尽显豁达。以“古井”“秋筠”赞友人淡泊高洁。下阕写送行场景,淡月微云添惆怅,却劝歌女不必蹙眉。末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将离情上升到人生感慨,认为人生如旅店,人人都是过客。此词既有对友人的赞美与惜别,又有对人生的豁达感悟,真挚动人。 ![]() ![]() 4 ![]()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宋代〕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名句译文: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呢,到那时我一定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苏轼与杨元素(杨绘)交情深厚,杨元素由杭州移守密州,苏轼作词相送。开篇“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写两地相隔,云海茫茫,尽显离别后的疏阔与怅惘。“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想象功成名就后与友人痛饮相伴,足见情谊之深。“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劝友人不必为离别伤感,只管痛饮。尾句用“堕泪羊公”典故,将杨元素比作羊祜,赞其德行,又以“灯火冷”烘托离情,既有对友人的赞美,更有难舍难分的离别愁绪。 ![]() ![]() 5 ![]()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宋代〕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名句译文: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这首词是苏轼送别友人陈襄(字述古)时所作。开篇“回首乱山横”,以景起笔,乱山阻隔视线,不见友人只见城,离别愁绪顿生。“谁似临平山上塔”将塔拟人化,羡慕其能迎送往来行人,反衬自己难舍难分。“归路晚风清”写友人离去后,词人独自踏上归途,晚风虽清却添孤寂,以致“梦不成”。尾句“秋雨晴时泪不晴”尤为精妙,秋雨能停,可词人泪水难止,将离别之痛具象化,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 ![]() 6 ![]() 江神子·恨别 苏轼〔宋代〕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名句译文:想托泗水把千滴相思泪寄往徐州,怎奈泗水东流,相思难寄。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此词是元丰二年(1079)三月他离开徐州(彭城)赴任湖州时所作。开篇直抒“天涯流落思无穷”的羁旅之愁,与友人、佳人好不容易相逢,却又要匆匆别离。“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以折花之举、含泪之态,将离别之痛具象化。“为问东风”几句,借春景无人共赏,叹美好难再。下阕写行程,“背归鸿”暗含不舍,“回首彭城”尽是眷恋。末句“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以泪寄情,却道水流不到友人所在之地,将离别相思之苦推向极致,情思深沉,感人肺腑。 ![]() ![]() 7 ![]()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宋代〕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名句译文: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当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因调任即将离杭,在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设宴。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上阕开篇盛赞杭州湖山之美,“使君能得几回来”笔锋一转,以问句透露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劝其不妨在酒宴上醉倒徘徊,尽享此刻相聚。下阕描绘送别场景,沙河塘灯火初上,不知谁家唱起《水调》,增添了几分惆怅。夜深风静,友人欲归,此时唯见一江明月如碧琉璃,清冷孤寂。词人借景抒情,以美景衬离情,既有对杭州美景的赞美,更有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感真挚动人。 ![]() ![]() 8 ![]()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宋代〕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名句译文:不用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之间便已是物是人非。 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与苏轼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赴汴京时,作此词赠予参寥。开篇以潮起潮落喻人生聚散,“有情”“无情”尽显感慨。由钱塘江景引发今昔之叹,“俯仰昔人非”道出世事无常。下阕回忆与参寥子在西湖的美好时光,称二人相知相得世间少有。结尾化用谢安典故,既盼来日能东还实现归隐之志,又宽慰友人不必如羊昙般为离别伤感。全词将离情与人生感慨交织,既有对友人的牵挂,又有超脱旷达之态,尽显苏词豪放又深情之特色。 ![]() ![]() 9 ![]()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苏轼〔宋代〕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名句译文:美人为离别心情难受,却又怕人看见被取笑,手执白纨扇掩遮面容,让泪珠儿暗暗流下。 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 年),苏轼在杭州送别友人陈述古。陈襄担任杭州知州期间,苏轼任通判。二人政治立场相近,志同道合,平日里常以诗酒相伴,在共守杭州的日子里相处极为融洽。这年七月,陈襄接到调令,即将前往南都任职。为此,僚友们特意举办了数场饯别宴会。苏轼在这段送别陈襄的日子里,先后创作了七首送别词,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 上阕描绘送别场景,歌女“翠蛾羞黛”“泪偷弹”,尽显离别哀伤。“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以酒消愁、以歌寄情。“漫道帝城天样远”三句,直抒对友人的不舍,天远易见,可再见友人却难。下阕写新构画堂无人赏,飞絮落花象征美好消逝,春色虽在却属明年,更添惆怅。末句“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以景结情,茫茫水面难寻旧踪,离情别绪如水般绵延不绝,令人动容。 ![]() ![]() 10 ![]()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轼〔宋代〕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名句译文: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送别友人陈令举的七夕之夜。开篇以缑山仙子王子乔自比,赞其超凡脱俗,不效仿牛郎织女的痴缠,在月明中凤箫声断,潇洒辞别世人,尽显洒脱。“客槎”几句,借神话中客槎犯银河的典故,增添奇幻色彩,暗示友人此行如涉险途。结尾“相逢一醉是前缘”,道出相遇相知的缘分,“风雨散、飘然何处”则将离别之愁化作超然之叹,既有对友人的不舍,更有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旷达,尽显苏词豪放又深情的独特魅力。 ![]()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