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好,我又来啦~ 刚来病理科接触到的最多的片子就是慢性胃炎了 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可是到现在看片子有时候还是傻傻分不清萎缩和非萎缩 我觉得有萎缩,但是老师并没有报萎缩🤣 说明基本功还是不扎实✊🏻✊🏻✊🏻 那就一起学习一下 💖对于常见的慢性胃炎,一般有以下五种组织学变化的评估 ▲HP ▲活动性 ▲慢性炎 ▲萎缩 ▲肠化 因为HP现在临床多做碳呼气实验检查,很少在镜下再看HP了,所以我这个病理大白也不会🤣 然后其他的几个主观性都比较强,就像寻宝藏一样,在显微镜下去找,有没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浸润了多少 有没有肠化的表现,肠化了多少,可以报几个➕ 💖这是书上关于分级的指导 ![]() 总是感觉文字不如图片直接 慢性炎,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的密度 活动性炎是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密度 这张片子是慢性炎(+),活动性炎(+) ![]() 这张是胃底的片子,整体背景很干净,腺体排列也很紧密,颜色也比较浅淡,固有层中间有空白间隙,颜色发白,说明有水肿 放大一些看 ![]() 只有散落的少量的浆细胞浸润 ![]() 中性粒细胞有时候反而不太好找,因为它的细胞核比较小,还是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的核差不多是浆细胞核的1/2 而且切面的问题,不是很能把分叶的核都切出来,所以低倍镜下看到芝麻粒大小的一点点的核,就是中性粒细胞啦 下面这是慢性炎(++),活动性炎(++)的片子,这种比较常见,报的也最多 ![]() 先不看这些不太正常的腺体,看腺体旁边的间质里面,是不是感觉全部都是细胞核 再放大看一些,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都清晰可见,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浆细胞 所以这张片子完全可以报到中度慢性炎和活动性炎 ![]() 下面这是慢性炎(+++),活动性炎(+++)的片子 ![]() 忽略这里的腺体,间质也有大量炎细胞的浸润 放大看 ![]() 这里能看到中性粒细胞大量弥漫浸润 浆细胞感觉都密的要重叠在一起了 这样就可以报重度的慢性炎和活动性炎啦~ 这样对比一下是不是就很明显😎😎 找了好久的片子,写这篇公众号真的是让我煞费苦心呀🙈🙈 最后再对比一下 ![]() ![]() 💖下面是关于肠化,肠化是肠的上皮细胞出现在胃黏膜里,取代了原有胃的细胞 肠化也分为大肠型化生和小肠型化生,又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 一提到肠化,好像就和萎缩脱不开关系 一般在胃体,胃底这样的区域,一旦看到有肠化,就可以报萎缩 而胃角胃窦表面上皮和小凹上皮出现肠化,不报萎缩 固有腺体上皮出现肠化才可以报萎缩 另外幽门区与十二指肠粘膜有移行,所以看到肠化也不可以报萎缩 看片子,肠化(+) 这一张片子视野下只有几处是肠化 ![]() ![]() 肠化(++) 肠化区域占视野一半左右 ![]() ![]() 重度肠化还没有找到片子,重度肠化属于癌前病变,并不是说一定会发生胃癌,但发生胃癌的几率是增加的,需要密切监测和综合治疗 💖最后一个就是萎缩啦,这个真的不太好看呢 萎缩:萎缩指胃固有腺减少,分为两种类型: ❶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肠上皮化生腺体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 ❷非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数量减少。 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减少1/3来计算。 🔆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 🔆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的 1/3~2/3 之间 🔆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 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上皮化生不能计入萎缩 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的区域不用于评估萎缩程度,应观察其周围区域的腺体情况来决定。 所有原因引起黏膜损伤的病理过程都可造成腺体数量减少,如活检取自溃疡边缘,腺体减少不一定代表萎缩性胃炎 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可参考黏膜层腺体大小和密度以及间质反应情况推测是否萎缩,同时加上取材过浅的评注,提醒临床医师仅供参考 看图说话 这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腺体排列很紧密,没有萎缩 ![]() ![]() 这里腺体就更加松散了,萎缩(++) ![]() 重度萎缩的片子也没有找到,一般也是中度萎缩更常见一些 这样这四个指标结合在一起,对于慢性胃炎的片子我们就可以做出评判啦 比如这一张片子 ![]() 病理诊断: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 其中慢性炎(+),活动性炎(+) ![]() 病理诊断: 慢性轻度萎缩性炎,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 其中慢性炎(++),活动性炎(++),萎缩(+),肠化(+) ![]() 病理诊断: 慢性中度萎缩性炎伴糜烂,部分上皮反应性增生 「这里能看到细胞核不太对劲,比较深染,腺体的结构稍微有些扭曲」 其中慢性炎(+++),活动性炎(+++),萎缩(++),肠化(++) 那就先这样啦,感谢老师给提供的最新版的杂志@曾令公老师 虽然花费了很长时间,但是觉得写完这篇文章 再去看慢性胃炎的片子,就不会傻傻分不清啦 一起学习,一起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