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的心理建构——从体验到概念 ![]() 作者:周烁方 1 分别、认同、记忆作为时空的起源 体验到时空需要三个条件,其一是分别,其二是认同,其三是记忆。 分别是指对体验的内容进行区分。认同是指对体验的内容进行聚焦和识别。记忆是指将体验的内容进行存储与调取。 没有分别,体验的内容将是一片混沌,也可以说体验无法产生。“分别”使体验的内容呈现差异。差异是认同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差异,也就无可聚焦、无可识别、无可认同。在差异中聚焦局部,将局部识别为一个存在,这是更复杂的体验得以形成的基础。将局部识别为存在的过程中,记忆已在起作用。记忆使体验能存储,然后能调取,由此体验可以开始在当下和记忆之间进行切换。经过“分别”,记忆的体验和当下的体验中共同不变的部分,就能够被聚焦、识别、认同了。 在此我使用了“记忆的”和“当下的”说法,但其中并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因为当前讨论的情况下,时空尚未建立,“当下的”和“记忆的”只是用来标定两类不同体验的符号。这种标定的基础是,“当下的体验”和“记忆的体验”可以由“分别”功能进行区分。因为“记忆的体验”经过了存储与调取,与正在发生的体验相比,缺少了五感正在受刺激的部分。这样的分别,使得“当下的体验”和“记忆的体验”能够以差异化的方式被认同。也就是说,除开体验内容,“当下的”和“记忆的”体验性质也是不同的,理解这个差异,对理解时空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没有任何变化发生,人无法分别,也就无法产生后续的认同与记忆。只有发生变化时,“记忆的体验”与“当下的体验”才能产生分别,这种分别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变化的发生导致“记忆的体验”与“当下的体验”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二是“当下的”与“记忆的”这两种体验类别本身有所不同。分别出这两种不同时,这种分别就又成为了新的体验。这个体验可以称为“变化”。推演至此,人第一次有能力体验到变化。 2 变化流 如果把“变化”表示为一张图,大致可以表示为,记忆的体验与当下的体验由一个单向箭头相连。 ![]() 在图中我使用了单向箭头进行连接而没有使用直线,这是为了表现出我之前提到的“记忆的”与“当下的”性质不同,二者并不对等。当下的体验总是正在发生的,在体验切换的过程中起到如同锚的作用,因为当下现实的五感刺激是难以否认和消除的。这样一来,“变化”就具有了方向。方向,并不意味着体验只能从记忆来到当下。体验可以在当下与记忆之间来回切换。但因为“记忆的”和“当下的”性质不同,不对等,所以从记忆来到当下的体验和从当下去到记忆的体验,这两类体验也能够被分别开。人能够做出分别,自己体验到的“变化”是从记忆到当下,还是从当下到记忆,这就是“方向”在体验层面的意涵。 把有“有方向的变化”本身作为一个体验,这个体验刚过去,又有一个新的当下到来,基于新的当下,产生新的“有方向的变化”体验,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有方向的变化”,这时人就能够体验到“有方向的变化在持续发生”。基于此,多个“有方向的变化”就可以一一接续形成链条。姑且把这个链条称为变化流。 ![]() 在变化流中,人不仅能够分辨出“记忆的体验”与“当下的体验”不同,并体验到变化,而且对多个“记忆的体验”进行了序列的整理,使其具有单向的先后顺序。在对变化流的体验中,原本碎片化的“记忆的体验”和“当下的体验”被整合起来了,形成序列的同时,稳定性也增强了,犹如多段零散的车厢彼此相挂形成列车,可以承载着什么,开往某个方向了。 顺带一提,从变化流的形成可以看出,链条的长度和存储的总量有直接关联。如果记忆容量有限,只有很少量的体验能够被存储,形成的链条也较短。相反,如果要形成较长的链条,自然就需要大量被存储的体验作为素材。因此大脑容量极大地影响了变化流的形成。与其他动物相比,现代人类的大脑容量遥遥领先,这使得人类可以形成较长的体验流链条,然后再基于这一链条,形成更为复杂的体验,发挥更为复杂的功能。这或许是人类能够发展出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时空体验 变化流已经具有了顺序性和单向性,但仍然没有形成“时”和“空”的分化。记忆里的大部分体验内容被纳入了变化流的链条,彼此间有了先后顺序,于是一个链条里的内容可以根据先后顺序进行追溯和调取。但由于时空还没有形成,当人想要调取一个记忆,通常无法直接抵达想要调取的节点或者片段,而是需要按照顺序从一个链条的起点开始,向后顺序进行检索。或者从当下开始,一点一点往前捋,直到找到自己想要的部分。这种体验应当更接近原始人的体验,或者做梦时的体验。做梦体的体验对大家来说更熟悉,就是在一个变化流中不断的前进着,经历着。在刚醒来的时候,还没有使用时空和逻辑认知对梦进行整理时,对梦的回忆和讲述通常只能从头开始,没法直接讲中间的某个特定片段。需要从梦的开头开始讲,按照顺序一直讲下去,直到讲到某个的片段,才能回忆起这个片段的具体内容。有时候人在比较懵,脑子不清醒的时候,也会用类似的方式回忆事情。或者只好从当下开始,一点一点往前搜索,直到找到想要的内容。 体验的下一步进化落实在“认同”功能上。认同功能使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多变。在一个体验中,如果不使用认同功能,所有信息是同时被接收进来的。但如果使用认同功能,体验中的某个局部就会被聚焦和识别,这个被聚焦和识别的部分就变成了体验中的“前景”,而体验中的其他部分则变成了相对而言的“背景”。另外,体验中的一个部分能够被认同,意味着它必然在变化流中保持着某种不变性。如果一个内容在各个方面都不停变化,它就会融入到变化流中成为变化的一部分,而无法被识别和聚焦。通过认同产生的“前景”实质上是“变化中的不变”。有变化,有不变,认同才能发生,更复杂的体验才能得以建立。一切皆变,虽然可以使人体验到变化,但却无法产生认同。也可以说,变化中的不变,或变化中的稳定性,是认同产生的基础。 在一个体验中,“认同”使前景凸显,使背景后退,随后的变化体验可以大致分为四种情况。其一,前景不变,背景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体验到任何变化的发生。其二,前景变,背景也变,在这种情况下,前后体验不具有连贯性,“认同”将会失效,前后体验也无法以更有序的方式连接。其三,前景不变,背景变。其四,前景变,背景不变。 在三、四两种情况中,人能够体验到一种“更具有连贯性的变化”,因为在变化发生的同时,总有一个部分是相对不变的,要么前景不变,要么背景不变。但“前景不变、背景变”和“前景变,背景不变”是两类不同的体验。一类是聚焦对象相对不变而其他部分在变化,另一类是聚焦对象相对变化而其他部分不变。当体验发生更细致的分化,这两类体验就需要由不同的符号来标定。 前景不变,背景变,这就是“时间”流逝的体验。前景变,背景不变,就是“空间”变化的体验,也可以说是“状态”变化的体验。在此所说的空间是更为广义的,包含状态的变化。需要补充的是,在许多体验里,背景是被忽略的,也可以简化的说,前景不变是时间体验,前景变化是空间体验,但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那个潜在的背景总是处于和前景相反的状态。 试举例说明: (1)我在超市逛了半个小时。前景是“我在超市逛”,这个前景在半个小时内维持不变,因此这是一个时间流逝体验。 (2)我在超市买了葱姜蒜辣椒。前景是“我的行动”,这个前景一直在发生变化,从最初什么都没有,到后来有了葱、姜、蒜、辣椒。因此这是一个空间变化体验,或者说是状态变化体验。 (3)太阳从山的东边升起,在山的西边落下。前景是太阳,背景是山,前景发生了从东到西的变化,因此是一个空间变化体验。 (4)这座山从500年前开始就屹立在这里。前景是山的存在,一直没变,潜在的背景是山以外的其他东西有在发生变化,因此是一个时间流逝体验。 (5)十年生死两茫茫。大的前景是生死两茫茫,两个人一生一死茫茫不可相知的状态不变,持续了十年,这一句总体上是时间流逝体验。生死两茫茫,前景从活着的自己切换到死去的妻子,发生了变化,这个分句是空间变化体验。 (6)桌上有一瓶水。前景是桌子。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如果桌子和水永远组合在一起,我们就不会形成“桌上有一瓶水的体验”。因此,前景是桌子的状态,桌子原本是不包含水的。现在看到桌子上有一瓶水,是桌子的状态,或者叫承载物发生了变化,因此这是空间变化体验,或至少可以说是一个空间体验。 4 时空概念 在逻辑认知的影响下,时间流逝体验被抽象为“时间概念”,空间变化体验被抽象为“空间概念”。在逻辑认知系统中,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是独立的,因为它们是从两类不同的体验中抽象出来的。随着逻辑认知应用的增多,人开始远离自己的体验,而部分地活在概念的世界里,此时,“时”与“空”原本的连接被忽略和遗忘了,时间与空间好像分别成为了独立的绝对存在。 好像有一个独立的东西叫时间,从古至今在不停地流动。如果需要一个单位来度量,这个单位可以是时、分、秒,也可以是日、月、年、世纪等。这些单位通常只是时间概念而非时间体验。 也好像有一个独立的东西叫空间,我们所有人和整个世界都身处其中,只是不同的人身处在空间的不同位置。如果需要一个单位来度量空间,这个单位可以是米、厘米、毫米、纳米、平方米、立方米,也可以是公里、海里、光年。这些单位通常只是空间概念而非空间体验。 在概念里,把独立的时间与独立的空间再次结合起来,就好像有了一个时空交叠的世界。在这个概念的世界里,时间是永恒流动不曾间断的,空间是无限延伸包括一切的。在这个概念的世界里,从时间线上任选一个点,都应当对应着空间的一个具体状态,而空间则沿着时间之流不断变化。至此,时空概念完全形成并与我们日常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这是绝大部分受现代文明教化的成年人眼中的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概念是思维的而非体验的。例如:一棵松树成材需要15年时间。在书本上读到这个知识的人,15年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如果有一个守林人,从亲手中下树苗,到松树成材的15年里,每天都在林场巡视、浇水、施肥、关注,直到树苗成材,这时松树成材所需的“15年”对他来说才算是一个体验。再例如:北京到上海距离1300公里。1300公里,这个空间长度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只是概念而非体验。对于今天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旅行的人来说,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在体验上,只是5个小时的高铁,或者2个小时的飞机。除非有人用自己的双腿,或最起码是骑自行车,从北京一路走到上海,这时候1300公里才真正成为了体验,而非概念。在当代,我们有太多的时空概念和时空知识,而体验则非常有限。 虽然概念不是体验,但当我们大脑把概念误认为是真实的存在,就好像时空真的如同概念里那样,我们的体验就会被时空概念污染和覆盖,或者至少体验与概念混淆在了一起。这样被概念覆盖的体验越多,人就与原初未加工的体验越远。这种发展是好的吗?很难一概而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晰的逻辑思维正是建立在抽象化、概念化的时间与空间之上,逻辑思维的发达极大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更大程度获得了掌控自己发展方向和命运的能力。而这一发展自然也带来了弊端——概念里的时空被当真,有时也会形成牢笼,对当下的人心产生其实不存在的困扰与束缚。 5 未来的出现 在时空体验与时空概念尚未形成时,“未来”是不存在的,当下即是一切。既然未来,自然未知。然而,随着“变化流”体验的形成,变化总是从过去指向当下,“变化流”是单向的。因此当时空概念逐渐形成,“时间”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单向流动性的概念。在逻辑思维里,既然过去可以指向当下,那当下也必定指向某处。当下指向的那个“某处”尚未来临,但却已经在概念中存在了。 ![]() 真实的未来是未知的。而概念中的未来,或是人们口中的未来,通常并非全然地未知,而是带着某种揣测,虽然未来,但可以设想。对未来进行设想的基础是什么呢?唯有过去和当下。因此人们心中的未来,总是以过去和当下为基础,在逻辑思维的运作下得以建构的。既然是建构的,就不是真实的。但这个不真实的、设想中的未来,影响的却是当下人的行动、言语和选择。 原本未来是未知的,有多重可能。当人开始想象未来,并以想象中的未来为真,为了趋利避害,对未来的想象左右了当下的行动。而当下的行动则影响了真实的变化走向。在没有对未来的想象时,人只是处在变化流中,遇到什么就经历什么,遇到什么就体验什么。当“未来”在思维中形成,人对其形成想象,想象的内容又反过来作用于当下,人实际上就拥有了通过想象一定程度上掌控变化的能力。说一定程度,是因为人对未来的想象总是基于过去和当下的有限经验,而影响变化的因素很多很复杂,超出人的过去经验,也超出人的想象。然而即使是有限的掌控,也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质变。 ![]() 人对变化的掌控或许可以看作一种自由,因为人在其中能获得一种“自主感”,一种仿佛自己的想象、判断、行动能够掌控自身命运和未来的感觉。但这种自由的本质很奇特,因为想象永远是基于过去经验的,虽然思维能够对过去经验中的不同部分进行相对自由的组合,但由此组合所构成的“未来想象”永远无法摆脱“旧物拼凑”的痕迹。未来是新的,又是旧的。人获得了自由感,但这种自由是否为真,又值得推敲。 直至未来概念的建立,时空概念的建构彻底完成了。如今,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连续的时间线上,我们从过去走来,到了现在,并正在走向未来。在这条连续的时间线上,空间也是永恒存在,无限延伸,彼此接续的。而这种时空概念已经和原初的体验相去甚远。 6 人类对时空的应用与误用 既然时空感已经形成,时空概念已经建立,人就可以利用时空进行一些操作了。 当人面临某种无法马上化解的痛苦时,时空可以用来缓解和应对这一痛苦。例如,一个人正在上班,肚子饿了,可还没到下班的时间,没法吃东西。这时自然会产生的应对是,想到再过一小时就下班了,下班以后,就可以去某某餐厅吃饭,或者点某某外卖。在这个对未来的想象里,饥饿的他已经吃上了饭,困难已经化解。尽管这只是想象,但这种想象冲淡了当下的饥饿之苦,仿佛痛苦已经解决了。有了这一想象,当下的饥饿就更容易耐受了。反之,如果饥饿时,无法想象,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吃上饭,这种饥饿必定更难以耐受,显得更加痛苦。再例如,一个旅行在外的人,身在异乡感到孤独,他会自然地思念家乡,回想起过年时家人团聚的情境,这一回忆无法改变他孤独的现状,但却可以使他的心不必全然处在当下的痛苦中,他当下的孤独被过去的回忆缓解了。一个当下的痛苦,可以在过去的时空或未来的时空被缓解。就如同内心有了多个房间,当一个房间出现了问题,可以去另一个房间暂闭。相比之下,如果没有时空,痛苦是相当可怕的,无处可躲,无处可逃,当下的痛苦即是一切,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当人试图掌控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时,时空可以用来做总结、预测和规划。过去发生的事可以被回顾,总结提炼出经验和要点,怎么做是好的,怎么做是坏的。这些经验和要点可以应用在当下,推测出未来可能的走向,然后在未来的各种走向中,选择那些好的,规避那些坏的,而选择和规避都需要通过人对当下行动的调整来进行。这方面能力强的人,可以很好地预测自身行动的后果,甚至预测更大范围的变化发展趋势,自然也可以较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趋利避害,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相反,如果缺乏这种能力,人会活得比较像动物,凭本能行事,对自己人生的走向是懵懂的,做事不考虑后果,总在为自己过去不明智的选择买单,却无法意识到当下的糟糕局面是自己过去的选择造成的,只好一味埋怨命运不公。 人利用时空趋利避害,是以“把时空当真”为基础的。虽然时空本不是真的,但人把它当真,它就对人具有了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并不完全在人的掌控范围内。有很多时候,被当真的时空也会成为人的噩梦和枷锁。 如果没有时空的,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来。人不会被过去纠缠,也不会为未来而烦恼。可现实里,有许多人的痛苦就在于,那个实际上已经过去了的过去,仍然存在于其内心的想象时空里。曾经发生的痛苦不断在当下重现,然而早已时过境迁,当下已经与过去割裂,过去变成了一个幽灵,既无法触碰,又不断萦绕在当下,使人痛苦。还有一些人,他们的痛苦在于想象中的未来。其实未来还没有来,有许多的可能性。但是他们已经在心中把未来构想好了,这个构想是如此的坚固,使人变得思维和视野狭窄,相信那个糟糕的未来必定到来,相信没有任何可以改变的余地,这使得当下之人充满焦虑,无法缓解。 在确定存在的时空中,人的过去和故事变得真实,使人的自我认同可以附着其上,获得一种无可辩驳的真实感和稳定感,“因为经历,所以存在”。但也是因为时空的真实稳定性,使人的未来不再未知,仿佛一眼可以看到生命的尽头,在一个已经完全写好的时空中前进,自我固然稳定,却也失去了灵动与活力。 7 小结 时空本是从体验中建构而来,似真实,又不那么真实。把它当真,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但也必须接受它对我们的反作用。不把它当真,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但同时不得不放弃依它而建立的真实感、稳定感、掌控感、存在感。在很多时候,时空是心理体验与心理活动的基础。对时空进行体验与反思,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也可以在遭遇痛苦和困扰时,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 ![]() 主评一:体验与逻辑 ![]() 评者:朱建军 这篇文章写的尽量通俗,但是依旧不好懂。至少我自己是沉下心来,再读第二遍的时候,才恍然明白我以为他写错的地方,实际上并无错误。全文推理严谨,非常难得。
![]() 追评:来自东振明 周烁方老师的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极具价值。他从心理的角度解释了人类时空感和时空概念的起源问题,不同于康德认为时空是先验直观形式,也不同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或者爱因斯的相对论,这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阐释。他通过“分别”、“认同”和“记忆”这三个人类的心理功能阐释了“时间”和“空间”感以及“时间”和“空间”概念的产生过程。这非常符合我们的直接体验,也非常具有原创性!并且讨论了“时空”对人类心理痛苦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审校:吕仁慧 编辑:陆浩慧 ![]() 心理学评介组 第一期的十篇推介文章及主评发布结束。感谢读者的关注,支持和转发,期待未来更多专业观点的讨论和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