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君 正高级教师,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中小学美术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学会会员,四川省教育学会美术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南充市美术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南充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南充市黄茂君美术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生导师。获四川省优秀艺术工作者、四川省名教师称号。 要做,就要做到专业 本刊:黄老师,20世纪80年代,您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与美育结缘。您是何时对美术发生兴趣的?教育呢,又是因为什么契机? 黄茂君: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幼时在南充近郊的乡村学校上学。那个年代,美术教师极度匮乏,中小学里几乎都是全科教师,没有什么美术教材,美术课也基本流于形式。记得一次美术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颗五角星,然后就让我们自由发挥,那时这就是“美术”了。 我对美术的兴趣,源于初二时的一次偶然经历。一个周末,我去城里姐姐家玩。路过金马巷时,看到一位十六七岁模样的漂亮姐姐(可能是艺考生),正专注地画画(当时还不懂这叫“写生”)。在她笔下,寻常的金马巷变得空间分明,线条优美,栩栩如生,明艳动人。这个“艺术”诞生的过程,给了我无比的震撼。当时我心想,要是自己也能有这本领,那一定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我把这份对美术的向往埋在心底,一门心思扑在学业上,盼着能考上一所好学校。 我的父亲生前是一位乡村老干部,对农业满怀热忱,对土地饱含深情,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发展。我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受父亲影响尤深,渴望长大后也能成为一个像父亲那样备受尊重的人。我的大姐也是促使我成为教师的重要因素, 她比我年长20岁,也是一名教师。大姐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教学能力出色,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认可。每次听她兴致勃勃地讲述学校里发生的点滴,她眼中闪着的光芒,她对教育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 经过不懈努力,1983年,我顺利考人南充当时最好的师范学校。当得知师范课程中设有美术、音乐和体育课时,我兴奋得彻夜难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这些课,成为一名美术教师,让更多学生了解美术,欣赏美、表现美。 黄茂君喜欢画油画,这是她和自己的作品《少年祖国的春天》在一起 本刊:您最初当美术教师时,对美术教育怀有怎样的期望?在当时的环境下,您是否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 黄茂君:1986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南充市大北街小学。校长找我谈话时,我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诉求:成为一名专职美术老师。校长听了颇为震惊,毕竟那时整个南充也找不出几位专职美术老师。老师们大多争着教语文、数学,我是第一个主动提出不担任主科教学,一心想专职教美术的人。校长见我态度坚定,同意了我的请求。 但当我真正拿到美术教材时,才意识到自己在师范所学的美术知识,与实际教学间存在着多大的差距。师范教材内容泛泛,虽各个领域都稍有涉猎,却无一深人。我只能边学边教,勉强撑过了第一周。那一周里我反复思量:自己刚满19岁,往后的路还很长,究竟要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美术老师呢? 思索再三后,我为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全身心地投人学习,立志考人美术学院,进修提升。之后几年,我几乎没有外出玩耍,工资也几乎都用于买绘画颜料了。 1990年,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次面向全省,招收像我一 样渴望进修提升的教师。我考入美术系,开启了函授学习之旅。我学到了很多,老师们美术技艺精湛,知识渊博,他们传授的知识与理念成为我日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宝贵财富。其间我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他们都是来自四川各地的专业美术教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许多美育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拓宽了教育视野,为我后续从事教研员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刊:理想的实现总是伴随着曲折,之后您又是如何 通过摸索、实践,成长为一位美术教研员的? 黄茂君:1993年,26岁的我挑起了南充市顺庆区美术教研员的重担。也正因年轻,我浑身透着一股干劲与冲劲。那时专职美术教师尚且稀缺,何况专职美术教研员,几乎没有可供我借鉴的经验,于是我订阅了《中国美术教育》之类杂志,从中汲取美育知识,并积极参与省、市各类活动,向同行“取经”,也观察其他学科的教研员如何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从中获取启发与灵感,同时我还深入学校听课调研,了解一线教学的情况。 从1994年起,我逐步将自己对美育的理解与愿景,融人到一系列活动中。我组织开展了顺庆区大规模的美术展览,为学生搭建美育展示平台。1994年到2007年间,我们成功举办了7届杯赛, 获得了广泛好评。之后,顺庆区确立了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区中小学艺术节。顺庆美育逐渐站稳脚跟,迈上了全新的发展平台。 美术展览让一大批学生崭露头角,作品在全国、省、市赛事中频频获奖,多次刊登在各类杂志上,同时,也成就了一批优秀的美术老师,坚定了他们走专职道路的决心。另一方面,我还带领美术老师们秉持科研兴教的理念,持续做科研。自2000年起至今,我们顺庆区美术教研室组织中小学开展美育相关的各级课题研究累计超过了50个,多个课题荣获省市一、 二等奖。 我们积极推动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例如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省重点课题《以川北皮影和剪纸为载体构建地域课程发展学生的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其成果——川北优秀文化地方课程读本《剪纸·皮影》,成为中小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优质读本。 科研还有力地推动了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顺庆区涌现出一批工作勤奋、善于思考、积极进取的优秀美术教师,其中不少人陆续走上领导岗位,这些专家型领导,为顺庆区美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黄茂君(前排右四)带领着南充市顺庆区中小学美术教师迈向美育的新未来 我们从青岛学习归来后,立即投身顺庆区的美育改革。经过一系列统筹,在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2017年4月,我们在顺庆区最热闹的公园——北湖公园,成功举办了涵盖34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艺术工作坊展示活动。自此,顺庆区学生艺术工作坊在专家引领、主管部门支持,及各中小学美术老师的不懈探索下,逐渐崭露头角。 2018年,南充市五星小学、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充市西河路小学三校联合在眉山展示的“火绘纸艺工作坊”,获四川省首届工作坊展示暨四川省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2022年,南充市三原实验学校、南充市大北街小学、南充市建华中学三校共同展示的“衍纸艺术工作坊”,获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及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学生艺术工作坊类一等奖;2024年,南充市顺庆实验小学、南充市和平路小学、南充市第五中学三校携手在德阳展示的“泥世界艺术工作坊”,获四川省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并被推选参加2025年在长沙举办的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本刊:作为美术教研员,您是如何一步步帮助学校建立艺术工作坊的? 黄茂君:作为教研员,我需要站在全区的高度,积极协调各方,为学校出谋划策,助力学校的艺术工作坊打造出自己的特色。首先,参考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主题,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呈现;其次,依据教师的专业特长,规划工作坊的建设方向;最后,以地方优秀文化作为工作坊的切人点。如此一来,顺庆区的艺术工作坊变得精彩纷呈,各校的特色自然也就脱颖而出。 比如“火绘纸艺工作坊”,虽是三所学校共同围绕丝绸文化主题展开的创作,却各有干秋。五星小学以牛皮纸为原料,创作出的作品古朴生动;西华师大附小选用宣纸,创作出充满中国水墨韵味 的火绘作品,清新淡雅,令人陶醉;西河路小学的老师们在综合材料的创作方面独具优势,以火绘布艺为主,融合其他综合材料,创作出的浮雕感火绘艺术作品充满生机和活力,广受赞誉。 再比如“衍纸艺术工作坊”,三原实验学校以川北文化和红色 题材为核心,运用衍纸手法展现家乡戏曲脸谱的独特美感和地方 标志性景观;大北街小学则聚焦校园生活,用衍纸生动地描绘出了课外活动的场景,呈现出别样的艺术美感;建华中学的学生们通过衍纸再现了《父亲》《梵高自画像》《星月夜》《飞天》《敦煌壁画》等经典作品以及红色主题作品《红船》,打动了观赏者。 “泥世界艺术工作坊”则是运用不同泥材,表现同一主题,涵盖平面与立体多种形式。顺庆实验小学采用超轻泥创作,泥材如颜料般灵活调和,生动地展现出了家乡的风土人情,作品精致细腻, 丰富多变;和平路小学把泥土当作墨汁,运用各种技巧展现泥土的水墨特质,花鸟虫鱼、山水写意皆栩栩如生,趣味十足——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用泥水再现了经典作品《溪山行旅图》,还创作了大幅写意画《嘉陵江风光》,部分作品呈现出版画风格,比如展现南充地方民俗蛤蟆节的泥浆画;南充五中的泥塑作品同样出彩,长达6米的泥塑生动地呈现出元代画家程楽的《摹楼璃蚕织图》,完整地再现了采桑、养蚕、缫丝、织绸、下机、祈福的全过程,将南充丝绸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所有艺术工作坊的创设,教研员都是要出谋划策的,既要统筹 全盘工作,也要把握细节内容。我就是想把学校的工作坊模式以及学生作品推出来,让他们出彩,教研员起到的是“阶梯”的作用。 目前,顺庆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已成功建成并常态化运转50余个工作坊和5个艺术馆。它们不仅是课堂美育的延伸,更在传承与 创新中华优秀民间艺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南充本土 艺术如川北皮影、川北大木偶、川北剪纸等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学生的工匠精神。 本刊:2020年10月,四川省教育科研课题《利用艺术实践工作坊促进区域中小学美育特色建设的实践研究》申请立项,在您看来,科研如何助力学校形成自身的美育特 色?区域内,这些特色又如何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 黄茂君:这个科研课题有着双重使命:一、旨在攻克研究教育 部子课题时,艺术工作坊遭遇的全新难题;二、探索在塑造学校艺术特色的进程中,如何广泛普及艺术工作坊,让更多学生投身其中,亲身感受美、尽情表现美、大胆创造美。 时任四川省教科院艺体所所长冯恩旭(左四)在南充市顺庆区视察美育工作 黄茂君:我投身美育工作已近40载,参与的美育活动曾涌现出许多生动的故事,尤其自推行艺术工作坊以来,这样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令人动容。 比如南充市三原实验学校的刘飞鸿老师,2017年在北湖公园举办艺术工作坊展示活动时,他还是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为给学校节省开支,他亲自爬上爬下搭建骨架,雨水湿透了他的衣衫,直至三原实验学校工作坊布展完成,收获众人好评,我也由此发现了一位敬业且能力出众的好老师。这次活动结束后,他担任了三原实验学校的美术组长。此后,他又利用废旧材料将美术办公室和艺术工作坊打造成极具特色的美育空间。如今,他已是顺庆区的兼职教研员,我的得力助手。 顺庆区的美术老师们爱岗敬业、满怀对美育的情怀。比如西华师大附小的易可佳老师,五星育新小学的蒋兰副校长和曾艳主任、王月老师,南充一中的蒋婧老师,西河路小学的周园老师等等。他们经常带着孩子和家人一起加班,着实不易。在“70后”“80后”老师中,这般努力的更是大有人在。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美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共同铸就顺庆区美育事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 本刊:教育自传统中来,也面向未来,在您看来,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美育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 黄茂君:我们正身处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美好生活与美术的 创造力、表现力和想象力紧密相连,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三折叠屏手机,比如跨海高铁,这些技术创新没有想 象力怎么做得出来?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即使科学技术学得再好,未来可能也走不远,因为敢想才会做。 如今我们步入了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教育越发受到重视,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会有更广阔的舞台,同时,我们也要将艺术教育融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更是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高低。美育自身的变革也在持续深入地推进,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研员,我始终不 敢有丝毫懈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