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幢,是中国古代一种刻经的石柱,在佛教诸宗派密宗和净土宗的寺院中较为常见。经幢最早起源于西藏、尼泊尔及印度一带,“幢”原本表示佛像前所立的用宝珠丝帛装饰的伞状竿柱;到了唐代中期,佛教密宗传入中国,人们将佛经或佛像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后来为了保持经久不毁,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之上,因为所刻经文主要是《陀罗尼经》,所以这种刻满经文的艺术构筑物就被称为经幢。经幢上所刻的经文和佛像等内容,具有弘扬佛法、消弭灾祸、引导信众向道等宗教意义,是佛教教义传播的重要载体。 接续上文,本篇文章我继续给大家分享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幢: ![]() 敦煌莫高窟45窟内的经幢壁画,唐代,网络图片 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前的一座辽代经幢,建于辽道宗耶律洪基寿昌元年(即公元1095年),为六角两级单檐造型;其基座为须弥座,上雕多重莲瓣;座上为六棱幢柱,雕刻有经咒与立塔年月,上层雕刻佛像四尊。 ![]() 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前辽代经幢,网络图片 ![]() 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前辽代经幢细部,网络图片 云南大理国经幢,建于大理国时期(即公元938-1254年),又名“地藏寺石幢”;经幢平面呈八角形,共有七级,通高6.7米,由幢顶、幢身、幢座和台基四部分组成;台基为八面体条石石阶,共五层;台基上的须弥座分为三层,上下两端雕云纹,腰部刻有飞腾的八龙;幢身分七层纵向排列,每层之间不等距,从下至上逐渐缩小,形成锥状结构,各段采用分段雕刻然后叠合而成,结合部设有圆形公母榫;幢身最上层为经幢宝顶,设计成葫芦形,雕刻着摩尼珠,四周环绕莲花瓣座;经幢遍体雕刻着288尊大小适度且精致的佛教造像以及梵文和汉文的经咒,其中大部分造像采用高台浮雕和圆刀技法,人物形象立体感强,比例精当,形态逼真,佛像端庄肃穆,菩萨慈祥可爱,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石窟和雕塑风格,属滇中艺术珍品。 ![]() 云南大理国经幢,网络图片 ![]() ![]() ![]() 云南大理国经幢细部,网络图片 河北赵州陀罗尼经幢,始建于北宋景佑五年(即公元1038年),由礼宾副使、知赵州王德成督办建造,总高度约为16.88m,属中国国内现存最高的经幢。其中幢座由三层须弥座构成;幢身平面为八边形,同样分为三段;幢顶为一座三层八边形小塔;整座经幢由多层八面体叠落而成,各层形体粗细交替变化,总体呈逐渐收缩趋势,层间多有装饰。 具体来说,幢座的三层须弥座处理各不相同,第一层采用方形平面,边长约6米;最下部为22厘米高的覆莲,每面48瓣;其上为两层叠涩方石,中为束腰,分成内外两个层次,外部一层包含仰覆莲、石柱将束腰,每面分成三间,里面一层用小一级的仰、覆莲、石柱,再将石面分成四小间,每间当中刻一妇人半掩门,两旁站二金刚力士,四面共有16座小门还有32尊力士雕像。第二层须弥座变为八角形平面布局,上下设置三层叠涩,束腰角部都设置仰覆莲式倚柱,八角雕有佛八宝,也就是所谓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等,以此来象征佛法。第三层须弥座同样是八边形,上作孟顶,下为覆莲,束腰处作一列柱廊,每面三开间,共24间,每间内雕刻题材都有所不同,包含有房屋、佛像等。在三层须弥座之上即为须弥山,用以承托幢身,须弥山上还刻有寺、塔、禽兽及攀山小路等。 幢身部分在八棱柱的平面上刻满经文,一级幢身正面刻有“奉为大地水陆苍生敬造佛鼎胜尊陀罗尼经”的题款;三级幢身之间均作雕饰,比如在一、二级幢身间先作一重华盖,八角各悬一朵莲花,各面雕有缨络、流苏。华盖之上又有一束腰形小须弥座,八角各出四狮及四象头。小须弥座之上作仰莲瓣两层,下层16瓣,上层8瓣,每瓣上皆刻一尊小佛像。二、三级间只存华盖及莲瓣。 幢顶的三层小塔,从一八边形城台中长出。城台周边刻有人物骑马出行的浮雕,表现悉达多太子出游四门的故事情节。塔身一、三层作出仿木构八角塔式挑檐。二层顶部改为平座栏杆,塔身并作若干雕饰,一层每面皆作一龛,内置一尊佛像。最上部分用铜制火焰宝珠结顶,可惜此部分已不是宋代初建时的原物。 ![]() 河北赵州陀罗尼经幢,网络图片 ![]() ![]() ![]() 河北赵州陀罗尼经幢细部,网络图片 以上是中国古代经幢的分享,本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网络资料。 2.《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郭黛姮 ... The End ... 古建漫谈 一个醉心古建筑的小二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