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真正温煦的春色, 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余秋雨《文化苦旅》 【名家简介】 黄均(1914-2011年),号懋忱,祖籍台湾淡水,福州候官县台江圣王庙金墩街人,1914年7月6日生于北京。著名工笔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黄均自幼酷爱绘画,先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等。 【名画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超时空美学:黄均《仕女图》的绢素灵韵 文/轻尘 美人需态,美人贵骨。黄均笔下的仕女形象,首先以形神兼备的美人形象攫取观者的目光。那些或执扇、或抚琴、或静思的女子,面容未必符合当代流行审美的标准,却自有一种超越时代的魅力。画家巧妙地通过'三白法'——前额、鼻梁、下巴三处留白,营造出仕女面容的立体感与光感(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女子面部的高光);又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含蓄内敛的表情,使人物不流于表面的美丽,而呈现出丰富的精神世界。这种美不张扬,却直指人心,印证了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审美理想。黄均仕女的美,正在于那种不假修饰的本真状态,一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气质。 深入黄均的仕女世界,我们会发现一种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与一般仕女画或浓艳或清冷的氛围不同,黄均的画中总流淌着一种温暖而深邃的诗意。他常以简练的笔墨描绘一隅风景——几枝疏梅、半截栏杆、一抹远山,便构筑起一个可供心灵栖居的诗意空间。画中仕女或低眉阅读,或倚窗远眺,人与景形成微妙的共鸣,恰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境界。这种诗意不是刻意为之的装饰,而是画家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笔墨自然流露的结果。在黄均笔下,诗与画不是简单的互相诠释,而是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浑然一体。 黄均仕女图的独特价值,更在于其蕴含的智慧维度。中国古代绘画素有'明劝诫,著升沉'的功能,而黄均通过仕女这一题材,传递的是一种生活智慧与生命哲学。他画中的女性形象从不显得柔弱无力,而是在娴静中透露出坚韧,在优雅中蕴含着力量。那些阅读、赏画、抚琴的场景,实际上是对精神生活的礼赞,暗示着在纷扰世事中保持内心独立的重要性。黄均曾言:'画仕女要画出她的思想。'这句话道出了他创作的深层追求——不是描绘女性的外貌,而是探索其精神世界。这种追求使他的仕女图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美人画,成为一种生命智慧的视觉表达。 若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黄均的仕女图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哲思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时间仿佛凝固,古今界限变得模糊。画家通过笔墨与古代文人对话,与传统文化精神对话,也与观者进行着一场静默的心灵交流。他的仕女既是个体,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对理想人格的想象。在这些形象中,我们看到了儒家'温柔敦厚'的修养,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甚至佛家'明心见性'的觉悟。黄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多重哲学思考融入仕女画这一传统形式,使其焕发出新的思想光彩。 当代社会节奏急促,价值多元,人们常常陷入精神迷失。黄均的仕女图恰如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慢下来,回归内心的宁静与丰富。那些画中的女子,以她们的从容姿态告诉我们:真正的美需要时间的沉淀,智慧的生长需要心灵的安静。在这个意义上,欣赏黄均的仕女图不仅是一次艺术体验,更是一次精神洗礼,一次对快节奏现代生活的温柔抵抗。 绢素有限,灵韵无穷。黄均先生的仕女图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以现代人的情感和理解重新诠释,创造出一种既古典又当代的审美体验,笔者认为,这或许正是黄均艺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他不仅画出了仕女的外在风姿,更画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礼记》有云:“女子大美为心净,中美为俢寂,小美为体貌”。黄均先生的画作中的美人、诗意、智慧与哲思,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命题——如何在变幻的世界中保持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用品貌与修持,用慈悲和智慧,点亮自信与自然生命之光。 【浥浥艺术.e浥画廊】 【品牌刊号】浥浥艺术.归来⑧‖第397期‖黄均‖主编:轻尘 |
|
来自: 老友mk09qda3vs > 《书法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