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岩松设计的荷兰Fenix移民博物馆竣工,实景图来了

 设计时报 2025-05-14 发布于北京
© Iwan Baan
在荷兰鹿特丹历史悠久的城市港区,一座百年仓库经MAD事务所的改造焕发新生,成为讲述全球移民故事的Fenix移民博物馆。它是欧洲第一个由中国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文化地标,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既保留了工业时代的沧桑肌理,又通过艺术与建筑的融合,向数百万移民的历史致敬。

© MAD
马岩松领衔的MAD事务所提出的改造与设计方案保留了原来的老厂房,两条盘旋上升的银色楼梯如同龙卷风般破土而出,透过玻璃幕墙依稀可见。

楼梯的动感形态呼应了移民主题中“迁徙”的本质——它不仅是连接空间的建筑元素,更是一座象征流动的雕塑,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未来的期许。马岩松解释:“我们希望它不只是纪念过去,也能启发人们向前看。”

© Iwan Baan
© Iwan Baan
楼梯的设计充满巧思:钢制表面经抛光处理,倒映周围环境,形成灵动的光影;台阶铺设1.25万块Kebony改性木板,质感仿若船甲,暗喻移民跨海远行的旅程。

© Iwan Baan
© Iwan Baan
为确保结构轻盈,团队特邀过山车专家参与建造,将楼梯悬吊于嵌入原建筑的白色框架中,无需支撑柱,既保留仓库的原始混凝土骨架,又赋予空间现代张力。顶部17米长的悬臂平台延伸至河面,游客站立其上,仿佛“漂浮于海洋之上”,沉浸式体验移民的漂泊与希望。

© Iwan Baan
© Iwan Baan
博物馆所在的建筑始建于1923年,由荷兰建筑师Cornelis Nicolaas van Goor设计,曾是全球最大仓库之一,服务于荷美航线。19至20世纪,数百万移民经此踏上新大陆,爱因斯坦也曾在此登船。2018年,Droom en Daad基金会购入仓库,并委托MAD改造和设计。

改造前的Fenix仓库
改建过程中,团队最大限度保留历史痕迹:斑驳的混凝土框架裸露于中庭,1923年的绿色窗框被复原,新旧交融的质感贯穿空间。南北立面的巨型玻璃入口引入自然光,将原本封闭的仓储空间转化为开放的公共场域。屋顶还规划了6750平方米的绿地,与相邻的社区活动中心“Plein”共同成为城市新地标。

© Iwan Baan

© Iwan Baan

马岩松认为,空间应具备情感张力。他特意在楼梯设计中融入趣味性,吸引儿童嬉戏玩耍,使博物馆成为“城市的客厅”。

如今,这座从工业遗迹中崛起的博物馆,正以螺旋的姿态,将鹿特丹的移民记忆升华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 Iwan Baan

好看,就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