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作为晚清艺术大家吴昌硕所书《节临石鼓文》篆书卷轴。内容为第一鼓内容。书于1917年,吴昌硕时年74岁。 ![]()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以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硕、仓石、苍石、昌石,69岁后以字行,别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现代书画金石大家,海派艺术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以诗、书、画、印四绝享誉海内外,其存世作品约2万余件,对中国、日本近现代书画印皆影响深远。 吴昌硕篆书主要受到以下书家影响:早期杨岘,中期邓石如,后期杨沂孙,进而专修石鼓文。其篆书书风发展可分三个时期:40-60岁,60-70岁,70岁以后。 图:杨沂孙篆书 吴昌硕以临写石鼓文称誉于世,石鼓文的风格原本属于比较工稳端正一路,而吴昌硕的石鼓文却以遒劲老辣、厚朴涩拙为特征。 吴昌硕学石鼓文的时间很早,30岁到苏州,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杨岘学金石学和书法,即开始临写石鼓。 ![]() 吴昌硕晚年曾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从现存作品看,早期临写的石鼓文,笔法受当时另一位篆书大家杨沂孙的影响很大,笔画细廋,体态平板,略显软弱拘谨。 60岁以后,吴昌硕的篆书开始形成自己的面貌。70岁以后,个人风格进一步成熟和强化,用笔老辣,有如枯藤盘旋,荡气回肠。 从清末到民国初期,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中,吴昌硕坚守文人传统,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的高峰之一”。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 邹涛:“吴昌硕先生的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精。于篆书上,除了花最多精力的《石鼓文》外,吴昌硕先生还上及《散氏盘》等商周金文。在篆书史上'二李’小篆体系统治篆书历史近两千年后,开出斩新的境界。为后人演示了篆书的外沿,篆书上追先秦。吴昌硕早年曾致力于钟繇楷书多年,后参入黄山谷、王铎行等草书,以'石鼓文’篆籀笔法信手挥洒,可谓是'惊蛇入草’'万岁枯藤’。即便如信札、诗稿、题跋一类小品,也毫无懈怠。” 吴昌硕出生于浙江,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间以及艺术风格巅峰的时期,包括其终老,都在上海。1872年,时年29岁的吴昌硕首次踏足上海,1887年,一度迁居上海,直至1911年夏年近七旬时最终移家上海,弃名“俊卿”而以“昌硕”行世,在上海吴昌硕完成了从艺术大家向海派领袖的嬗变。 吴昌硕一生所临《石鼓文》,多依据阮元翻刻天一阁藏本,现今可见他最早的石鼓文书法作品为 1884年《为健亭集石鼓文联》,字形方正,尚未脱离乃师杨沂孙范式;1886年潘钟瑞以汪鸣銮旧藏《石鼓文》拓本相赠,他于回赠潘氏临石鼓卷中题“ 从兹刻画年复年,心慕手追力愈努”,或可观其着力石鼓之发端。此后“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沙孟海曾总结吴昌硕石鼓文书法风格脉络:“篆书为先生名世绝品,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 吴昌硕行书受晚明诸家尤其王铎的影响破深。行笔错落有致,枯湿随运笔向前而自然相间,其行书多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以笔力胜,其笔势圆浑,如“锥画沙”、“屋漏痕”,散发出醇厚沉郁的气息,呈现了他高古苍健,浑朴拙茂的独特书风。 吴昌硕篆书的结体处理也是其一大特色,他不走寻常路,强化了纵势,并且强化不同部分之间的错位欹侧之势,对字形的大小、笔画的长短、结体的参差等等做了新的解构,从而形成一种寓险绝于平正、寓动态于静态的风格,而基于绘画基础之上的墨色浓淡枯湿的处理使得整体显得圆浑高古,别有韵致,体现其雄古高妙的书法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