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婆溪河的“银蚌残雪”(5)大桥往事

 北麓湖人图书馆 2025-05-14 发布于安徽
浦溪河与太平小城北边孟山下,古时有个驿站,叫“赶坦铺”,是太平县与石埭县交通中转站,是来往过客暂停休整之处,原址就在太平老街一带。

宋元宣城宛陵崔姓迁于此定居,后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到明清两朝,崔村崔姓人才辈出,便把地名“赶坦”改为了“甘棠”,到民国年间被官方正式延用至今,现已被定为黄山区城关镇名。

记得七八十年代,浦溪河“银蚌残雪”这一块,称为“大桥乡”。顾名思义,是因为有一座老大桥。这座大桥,自古以来就是太平县甘棠通往西峰诸乡唯一跨河的交通要道。

甘棠崔村有“甘棠十二景”,其中就有“大桥古渡”之景。在《崔氏族谱》(崔氏十二景诗)载:“大桥古渡,乃崔公先世所创”。也就是说,最早的大桥边还有一个古渡,崔氏所设建。还附有诗,曰 :“仙源古渡建斯桥,砥奠中流叠砌高。势峙鲸鲵吞巨浪,状横螃蝀压洪涛。月明波湛频闲翫,雨涨春潮免涉劳。漫说架梁先德溥,世观题柱诞英髦。”

诗的意思是:在古老的仙源渡口,人们建造了这座高耸的桥梁。它如砥柱屹立于激流中央,层层石块垒砌得雄伟高大。桥身气势如猛兽鲸鲵吞噬巨浪,形态似彩虹横跨压制滔滔洪涛。明月朗照、水波澄澈时,常有人悠然赏景;暴雨春潮来袭时,百姓再不必为渡河奔波辛劳。莫说架桥之功仅是先辈德行的延续,后世瞻仰桥头题柱,更见证着家族英才辈出的荣耀。从诗尾句可见,古大桥,亦是崔氏族人所建。只是那桥头“题柱”,不知下落何处了。

现在是政府主导浦溪河治理,而在古代,是崔氏家族自行进行河道整理的。县志中就有记载崔氏族人进行河道整理的记录。

清代县令杨先仪,曾途经大桥河西,见堤坝高耸坚固,庇护农田村落,但不知修筑者身份。询问崔氏族人后,得知是崔生继序出资兴建。崔生为人低调谦逊,未自夸功绩。杨公赞叹其“质而好义”,以召伯、西门豹等历史人物类比,称其善行虽不彰却泽被后世。该堤历时数年建成,高1.7丈、宽4丈、长130丈,以巨石为基,抵御激流,终结了当地连年水患,保障了交通要道。杨公感念崔生利民之德,特作此记,表彰其义举,勉励后世乐善者效仿,铭记善行当传扬而非湮没。

嘉庆《太平县志》(卷之十.艺文)
《大桥河西堤碑记》「邑令 杨先仪 湖南人」
余因公事道经邑之东乡大桥河西,时值溽暑,憩息于桥之堤边。见堤上树木荫翳,往来者不绝于道。堤内皆田亩坟宅,堤之外正当水冲。垒石为基,高出水上者丈余,河水自上斜流而下,如箭之疾,如骥之奔,势甚汹涌,赖兹堤捍御之,水乃缘堤顺流以去,而固不知筑者为谁也?及诣崔祠与崔族绅士叙,则知筑是堤者为崔生继序。未几,序亦具衣冠至。余亟问其堤之所由筑与夫工费之实,而序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多士为代陈之。余乃叹崔生之质而好义、绝不自居其功也。因思古今来仁人君子利济为心,往往多阴行之善事,恒不欲以善自名。然甘棠咏召伯之德。西门志魏宰之名,莫不彰彰表著于人世。矧是役也,聚木石、鸠土工,倾筐倒箧,挥金数千于以利人而利物,何多让乎哉?方堤之未筑也,水至无所御,河西一带悉为巨浸,岁岁为患,甚或一岁之中水患洊至,而其地又属合邑之孔道,其为民病岂浅鲜哉?崔生继序独以兴筑为己任,于是祷于川原,卜吉兴工,先培其基,后平其岸,数年之间方得告成。堤高一丈七尺,阔四丈,长一百三十丈,伟矣哉!是堤之为功乎!余莅兹土,当察民间之利害而兴除之。今崔生好义,慨然为一方兴利除害,乌可听其湮没不彰乎?爰作斯记,以为后之乐善者劝。

今之大桥,已几度重修,花岗岩桥面换作沥青油路,古渡口遗址已改建观景平台。上游莲花桥如出水芙蓉,下游仙源路桥似新月卧波,三桥辉映,倒教游人遥想当年“甘棠十二景”之盛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