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一词最早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出现,该书记载“凡中国产水晶,视玛瑙少杀。”指中国产的水晶资源比玛瑙要少。根据考古出土资料显示,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水晶的身影,但水晶制品数量很少,均为白水晶,且出土区域很零散,如距今约5300年的安徽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的水晶耳珰以及青海省宗日遗址中马家窑文化的水晶坠。到了春秋中晚期,水晶制品开始大量出现,器型也更加丰富,珠、环、管、璜、冲牙等形制居多,这一时期除白水晶这一主要种类外,还出现了紫水晶、茶晶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均出土了水晶制品,发现最为集中的地区是齐国,齐都临淄是最为核心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齐国水晶制品甚至代替了玉器的位置;其他地区出土水晶制品的数量很少,部分形制特点与齐国水晶制品相似,与数量繁多的玉器相比较,水晶仅作为饰件的组成部分。而后随着玉石加工技术的进步,水晶制品也不断发展,如西汉的水晶剑首、剑璏以及辽代的水晶器皿等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