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史氏曰】电视剧《舌尖上的心跳》的男主江千帆有句台词:“太聪明的人,不愿意花笨功夫”,教学理解与实施也是如此。聪明固然重要,但教学同时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有些人因为天资聪颖,容易快速理解事物的表层或核心原理,提出这主张,拿主张,可就不愿意在那些看似“笨拙”、需要反复练习、细致打磨、深入体验的备课、上课上花功夫,总在那里讨论什么要不要写教案,教案写在哪里之类的问题。就是写不出一个像模像样的教案,上不了一堂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
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活动,它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关乎生命的成长和心灵的塑造。这种复杂性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笨功夫”,去钻研、去实践、去反思、去迭代。教学作为融合了艺术的灵感与情怀、科学的严谨与规律、以及技术的工具与方法的学问,唯有持续的“笨功夫”才能促使其精进。
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其不可完全量化、富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一面。这部分往往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情感、直觉和对学生的深刻理解,是“太聪明”的人是做不到的。
优秀的教师能凭借敏锐的直觉和真诚的投入,与学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这种敏锐是建立在长时间的观察揣摩的基础上的,这不是靠“聪明”就能完全做到的,需要的上“笨功夫”式的耐心倾听、陪伴和投入情感。
艺术化的教学能根据学生的即时反应、课堂气氛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语言表达和互动方式。没有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反复实践的“笨功夫”),敏锐的洞察力(在实践中磨炼),以及特有的“在场感”和表现力,是不可能达到的,这背后是教师的个性魅力和情怀,非纯粹理性。
如何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将复杂的概念讲得深入浅出,这需要教师发挥创意,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环节、制作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资源。好的设计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聪明之光”,而是反复构思、多次修改、不断尝试(即“笨功夫”)的结果。
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其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原理。这部分需要教师投入严谨的逻辑思考和研究精神,是需要花“笨功夫”去学习、去分析、去应用的。
科学的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包括记忆、理解、迁移、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如果不花点“笨功夫”去读几本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科学可言。
科学的教学要求教师了解教学理论提出点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以及这些理论、原理适用范围及其有效性,并基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不花些“笨功夫”去学习、去比较、去实践、去评估也就无法理解这些方法原来。
科学的教学依赖于客观的评价和数据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诊断存在的问题、评估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掌握各种评价工具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并能对学生的作业、测验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科学的教学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性的反思和改进。这同样是要花“笨功夫”的。
教学的技术性体现在其操作层面和实践技能上,是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掌握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维持课堂秩序、处理突发状况等,都是需要掌握的技术。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这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反思,是典型的“笨功夫”积累。
如何撰写教案、制作课件、设计练习、布置作业等,都是需要掌握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这需要教师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各种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在规定的框架内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设计。如何提出有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学生回答后给出及时、准确且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是高超的教学技术。这需要教师反复练习、揣摩,掌握不同的提问类型和反馈策略。如何借助多媒体、在线平台、各种教学软件等现代教育工具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这些都是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才有可能进入娴熟自如的境界的,没有“笨功夫”是不行的。
这句台词提醒我们,教学的成功不是单凭聪明就能获得的。聪明固然可以帮助教师快速理解知识、抓住问题的核心,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更依赖于教师在“艺术”、“科学”和“技术”这三个层面所投入的“笨功夫”。
概括地说,没有持续的“笨功夫”去与学生互动、去感受他们的需求,教学的“艺术”就可能缺乏真情实感,流于形式;没有持续的“笨功夫”去钻研理论、去分析数据、去反思实践,教学的“科学”就可能变成空中楼阁,缺乏实证支撑;没有持续的“笨功夫”去反复操练、去打磨细节,教学的“技术”就可能显得生疏僵硬,难以有效实施。
真正优秀的教师,既是聪明的,更能清醒地认识到“笨功夫”的重要性。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情感,去反复实践、去深入研究、去细致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将艺术的灵动、科学的严谨、技术的精准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的力量。教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需要天赋与灵感,更需要汗水与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