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最值得尊崇的人?—— 中国核城访问之后

 淮阴语文 2025-05-15 发布于江苏

谁是最值得尊崇的人?

 ——中国核城访问之后

◎姬贵扬

     这是采自戈壁滩的50多粒草籽,问了身边很多人,没有人说得出它的名字。这草籽人能吃吗?大家都摇头:“这黑乎乎的,还带着刺,宁可饿死也不会吃的!”也难怪大家这么说,生长在大西北茫茫戈壁中的骆驼草居住在平原的南方人不认识也是正常。骆驼草籽中含有马兜铃酸成分,人食后会导致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颤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眼球突出,甚至窒息死亡。

     就是有这样的致命危险,但有那么一群人,准确地说是1958年代肩负特殊使命的我国第一批核事业开拓者,一头扎进茫茫戈壁,在寸草不生、常年风沙席卷、干旱少雨、缺衣少食,一度吃着骆驼草籽的艰苦情况下,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我国的核工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如今,这个在中国版图上没标识、寻无踪的404,依旧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漠深处,一代代胸怀报国之志的学子,赓续“两弹一星”精神,担祖国需要,铸国之重器,让青春韶华在制造中国尖端利器的核事业中绽放最瑰丽的色彩。

     以身许国,强核报国、心装人民,从事着祖国尖端国防事业的一代代工作者是最值得我们尊崇的人!

     2025年4月上旬,为了拍摄34-32英雄群体中“黄旭华式”人物潘其富的网络记录片,我跨越六省,往返行程万里,来到了中国首座军用反应堆的诞生地——中国核城,追寻英雄的足迹,感受英雄的风貌。在这里,从年轻一代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祖国需要”、什么叫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





(采自戈壁滩的骆驼草草籽)

     潘其富,1935年9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泗阳县庄圩乡农科村8组,出生家境贫寒,他的二哥潘其明1946年在解放四平阻击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二哥的牺牲激发他立志为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安康做出贡献在岳父母的帮助和支持下,15岁开始上学,不畏艰难、奋苦学,196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工大选择6022专业。

     1966年1月,潘其富毕业后怀揣报国之志,留在大城市工作机会,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国家需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去哪?不知道。干啥?不知道。仅凭一张介绍信,辗转半个月,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祖国西北边陲,荒漠戈壁无人区和来自清华、北大等全国重点院校被抽调的15000名“又红又专”毕业生和技术人员,头顶青天,背靠大地,住帆布帐篷、喝雪化水、吃骆驼草籽,在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安下心、扎下根,戈壁滩上献青春。用初心和信念破译忠诚密码,以热血和智慧锻造国之重器,在代号404”这个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的神秘地方,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核城记忆展馆内还原当年艰苦奋斗场景

     1960年苏联撕毁协议、烧毁图纸、全面撤走援华专家后,中国启动801工程进行自主攻关用事实推翻美苏三个不可能臆想论断:中国若失去苏联的技术援助,绝可能独立研制核武器即便中国能够自主研制,也绝对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中国即便完成核装置研制,其当量水平也不可能达到战略威慑级别。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由中国核城提供核心部件的中国首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潘其富和第一代核城人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一声巨响惊天动地不仅震撼了世界,更振奋了人心。第一代核工作者把核工业精神“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诠释的淋漓尽致。如今,核工业精神在核城随处可见,已经成为核城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天津晚报》当年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

     1969年1月7日凌晨,反应堆发生了代号“34-32”孔道第一次重大元件烧结事故在深十多米的工艺管内发生元件烧结孔道堵塞,墙上的信号灯红光闪闪,警铃响不停,整个操作厅已经是强大的辐射场。遇到这样的事故国外通常要停堆一年。停一天,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停不起,也等不起!如果因此报废,将对我国核战略产生及其严重的政治影响!  

     发生这个事故时,潘其富不当班,等接到通知赶到厂里时,已是夜里3点多了。姜圣阶、陈维敬、孙华、钟兆府等厂领导都在现场,陈维敬把们所有值的值班主任、操纵员、技术员都叫到厂里,并针对每个值的抢险情况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陈炳章带领7人首批冲进了现场。潘其富所在值在做准备的时候,领导们打气:“你们要树立信心和决心,前两个班已经找到解决的办法,解决不了及时出来报告。”当时潘其富是四值的副技术员,面对姜圣阶工程师的期望,他们“轮番”上阵。经过全体人员28个小时的连续作战,事故得到成功处置。等处理完毕,参与抢险的人员个个筋疲力尽,有的已严重虚脱,甚至出现呕吐,大部分人员因辐射造成的呕吐还伴有发烧情况已开始显现。

     3天后,潘其富等参加抢险的人接到通知,到北京接受治疗和疗养。上飞机才知道,是周恩来总理听说事故处理完毕后,派专机把受照剂量大的人接到北京去治疗。到了北京,粟裕大将在西郊机场亲自迎接后来所有参加抢险的人员被二机部授予“34-32英雄集体”光荣称号潘其富代表“34-32英雄集体”参加了甘肃省、二机部和国防科工委的表彰大会。





(核城英雄广场雕塑上镌刻的“四个一切”)





(核城街头宣传 “四个一切”精神

     潘其富自从来到404就没有离开,把一生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从普通技术员到二分厂一车间党支部副书记、书记二分厂副厂长





(潘其富子女观瞻核城英雄塔)

     潘其富工作不息,奋斗不止,为祖国的核事业一直工作到70岁。197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出台政策,一线的科研人员可以带家口落户。潘其富夫妇生育三男三女6个孩子,长子家忠,次子家国,三子红兵,从为儿子们起名中,可以清晰看出潘其富希望他的后代厚植家国情怀,永续红色基因。自他隐姓埋名扎根西北大漠后,家人在农村的生活是异常艰难,住不稳、吃不饱、穿不暖。面对国家对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带家口、转户口、吃商品粮的大好政策,潘其富连续多年把指标让给同事,每一次他都说:“我不急,你们更需要!”直至1981年,在厂领导的强制下,潘其富才赶上政策末班车,最后一批把家人带到404落户。其时,他的大女儿潘梅由于已婚,按照政策带不走了。如果潘其富不是把指标让给他人,早两三年,大女儿不至于错失这个机会。在父亲生前,潘梅对父亲有误解和不解。2019年父亲病故,遵照他的遗言,把部分骨灰埋在404厂区一棵小松树下,不立碑、不留任何文字,让自己即使死后也要埋在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看着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和壮大,潘梅对父亲的误解在一霎那间冰释了!理解了他们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严以律己,忠诚于党和人民,用自己无声的言行教育下一代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严谨执着、严守秘密!





 (潘其富子女在松树前追思父亲的一生)、

     潘其富及其第一代中国“两弹一星”工作者,他们如戈壁滩上的骆驼草,风吹到哪里,祖国需要到哪里,就牢牢扎根哪里。《祖国需要我》的中核集团司歌在核城传唱,巍峨耸立的英雄塔成为中核四0四的地理坐标、精神图标。潘其富的儿女(媳)中,有9个人在404,曾经在404工作过,作为404第二代,他们继承父辈“祖国需要”为最高服从,继续在茫茫戈壁,祁连山下,在嘉峪关“四场站”每天登上专用列车,驶往上班的地方——404,为中国的核工业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从原二机部副部长、404首任厂长周秩到总工程师姜圣阶,从知识分子秀代表张同星到戈壁滩上永不凋零的海棠花杨海棠,从有“原三刀”之称的原公浦到34-32老英雄潘其富等一大批怀揣爱国情、报国志的核工业建设者义无反顾奔向大漠戈壁,在中国核城这片土地上,用信念、智慧、血汗,乃至生命谱写着中国的核工业梦想,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两弹一星”精神。他们,是共和国的英雄!他们,是戈壁中的共和国建设者!他们,是我们最值得尊崇的人!

    “呜——”一声长鸣,列车徐徐驶离嘉峪关。透过车窗,祁连山上白雪皑皑,茫茫戈壁骆驼草返青,404厂白杨孕蕊,“馒头柳”枝条吐绿。此刻江南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而北国的核城春天才掀开盖头。春天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身处平原富饶的江南,更念河西走廊守护者。亲爱的朋友们,最值得我们尊崇的人,你们心中的答案是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