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正胜寺释法愿 僧人法愿,本姓钟,名武厉,其祖籍是颖川长社县(今河南许昌)。他的祖上为避世乱,移居吴兴长城。法愿曾为管理冶炼铜铁、铸造器物的官,后来一个叫施慎民的人来接替他,但有关文书未能认真清理、核对,应由施慎民来负责任,法愿却请求上面,要求分担责任。皇上降旨,免去施慎民的死罪,法愿改任新道令。 法愿家里本来事奉神仙,世间的各种技艺,乃至占卜看相,无不备尽其妙。他曾照着镜子看自己的面相,说:“过不了多久,我当去见天子。”于是来到京城,住在沈桥,以给人看相为业。宗悫、沈庆在没有发迹以前,曾经请法愿看过相,法愿说:“宗君今后应为三州刺史,沈君今后位极三公。”就这样法愿给很多人都看过相。后来南朝宋太祖文皇帝听说了他的事,下令召见他。宋太祖令人从监狱中提出一个囚犯,又挑选了一位相貌英俊的奴仆,给他们穿上华丽的衣服,让法愿来看相。法愿指着囚徒说:“你多灾多难,出了这个门就会被押进监牢。”又对奴仆说:“你是个下贱的奴仆,只不过是暂时穿着这身衣服罢了。”宋太祖见法愿看得这么准,感到很惊讶,就让法愿住在后堂,执掌阴阳秘术之事。 过了没多久,法愿要求出家,经过再三要求才得以遂愿,成为上定林寺远公的弟子。待到孝武帝登基(公元454年)后,宗悫出镇广州,带着法愿同行,并奉法愿为五戒之师。这时,恰逢谯王图谋反叛。宗悫接到谯王征调军队的紧急文书,拿不定主意,向法愿咨询,法愿说:“随君来,误杀人。现今太白星犯南斗,法应杀大臣。宜速改计,必然会有大功勋。”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然像法愿所说的那样。后来宗悫又改任豫州刺史,还是带着法愿同行。待竟陵王诞举事反叛时,法愿再次劝谏宗悫。 后来法愿与刺史打算减低僧人的床脚,令僧人依遵八指之制。当时有位名僧叫僧导,在江西一带很有名气,他对法愿很不服气,以致闹到孝武帝那里,孝武帝即令法愿回京。法愿回到京城后,孝武帝问:“你为什么说谎?说自己只吃素食。”法愿答:“我食素已经有十余年了。”孝武帝就让沈攸之拿些肉来,强迫法愿吃,法愿坚持不吃,以致把法愿的两颗门牙都折断了,法愿还是坚持不吃肉。孝武帝大怒,命令法愿还俗,做广武将军,当值华林佛殿。这时的法愿,虽然外形同俗人一样,但他内心还是坚持禅定与戒法,从来也没有违反过戒律。过了没多久,孝武帝死了,昭太后才令法愿再次出家为僧。 南朝宋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70年),一个叫佼长生的人把自己的宅子舍出来,作为寺院,起名为“正胜寺”,请法愿居住。 齐高帝还未登基时,亲自事奉幼主,常有预料不到的事端,每次都向法愿咨询,法愿说:“再过七个月之后就会有定局。”后来果如其言。待齐高帝即位后,向法愿行以师礼。宋孝武帝的后人也对法愿行以师礼。 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法愿的兄长去世,法愿乞请回乡。法愿回到家乡没多长时间,皇上连续下旨,要他赶快回来。法愿从家乡回来后,住在湘宫寺。皇帝亲自到寺里去看他,以示慰问。但他却因脚病没有好,不与皇帝见面,皇帝只好回去了。 文惠太子曾到湘宫寺问讯法愿,法愿也不让坐,文惠太子行完礼后只好站着。文惠太子说:“以葆吹清铙来供献神佛,这是什么样的福?”法愿回答说:“过去菩萨以八万伎乐供养神佛,尚不如以至诚之心奉行佛法的功德。现在吹吹竹管子,打打鼓,这也值得一提吗!”法愿的秉德超迈一时,都表现在这一类事情上。当时的王侯、后妃以及士人百姓,都来跟从法愿受戒,遵以师礼。 法愿在当时名气很大,地位很高,无论到哪去,都是直接前往,不用通报。到湘宫寺随喜、烧香的人很多,日盈万计。信徒们的布施,法愿都用来修善业,从不私自积蓄。或雇人礼拜佛,或借人持斋,或买些米谷来喂鱼喂鸟,或买些饮食赈给囚徒。兴功立德之事,不可胜记。法愿又善于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他依经说法时,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从不死板硬套,有时甚至加进自己的理解。他的智慧别人可以学到,但他那种大智若愚的境界却是别人达不到的。 一次,法愿入定了三天没有吃东西,他忽然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失去依靠了。”过了一会儿就卧病不起。这时寺院的一侧失火了,而寺院又处在下风头,料想寺院必定被火烧,弟子们打算把法愿抬出寺院,法愿却说:“佛若被烧,我还活着干什么?”结果寺院的三面都被烧了,唯有寺院幸存。到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公元500年),法愿去世,时年87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