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里的“反常识”智慧:古人教你用笨办法赢到最后

 万皇之皇 2025-05-15

“公元763年,长安城头的老兵做了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他扔掉兵器,当着吐蕃大军的面开始扫大街。”

《资治通鉴》里的“反常识”智慧:古人教你用笨办法赢到最后

《资治通鉴》第223卷里这荒诞一幕,藏着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生存哲学。当10万吐蕃铁骑攻破长安,唐代宗仓皇东逃,唯有汾阳王郭子仪带着20个亲兵“表演式守城”。他下令全城百姓照常洒扫街道,自己每天骑马巡视坊市,甚至笑着和吐蕃探子打招呼。

十三天后,吐蕃大军竟不战而退。司马光写下这段时,笔尖都在颤抖:最高明的破局术,往往看起来最蠢

一、钝感力博弈:慢半拍的人凭什么赢

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堪称悲壮,但《资治通鉴》里更耐人寻味的,是隔壁南阳太守鲁炅的操作。当叛军压境,他既不战也不降,而是带着全城百姓挖了三个月壕沟。叛军骂阵他装聋,朝廷催战他称病,直到雨季来临,叛军战马深陷泥沼,他才突然开门反杀。

《资治通鉴》里的“反常识”智慧:古人教你用笨办法赢到最后

司马光评价:“炅持重,贼不能测。”这种“钝感力战术”,在当代职场同样致命——同事急着站队时,你埋头做报表;领导疯狂画饼时,你准时下班接孩子。等风浪平息,那些上蹿下跳的“聪明人”早已出局,而你却因“可靠”被提拔。

二、废墟经济学:如何在绝境中创造新规则

五代十国时期,冯道门生和凝在开封府尹任上,遇到一桩奇案:饥民哄抢官仓,按律当斩三百人。他没急着杀人,反而贴出告示:“明日午时,本官亲自监斩。”次日刑场,他当着全城百姓的面,突然脱下官服换上囚衣:“民变根源在本官,当斩我以谢天下。”

《资治通鉴》里的“反常识”智慧:古人教你用笨办法赢到最后

《资治通鉴》记载:“百姓叩头流血,抢粮者自缚请罪。”这种“以退为进”的破局智慧,被现代商业玩出了新高度:拼多多砍一刀、瑞幸自曝财务造假,本质上都是主动制造可控危机。就像司马光说的:“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饵。”

三、低欲望陷阱:躺平才是顶级阳谋

北宋名相王曾的升迁之路,堪称《资治通鉴》最“佛系”的逆袭。真宗朝时,丁谓专权,满朝官员争相献祥瑞、建宫观。唯独王曾每天到点下班,回家就给弟弟辅导功课。某日真宗忍不住召见:“卿可知满朝皆在议你懒政?”王曾淡定回答:“陛下需要治天下的人才,还是演戏的伶人?”

《资治通鉴》里的“反常识”智慧:古人教你用笨办法赢到最后

这番对话被司马光完整收录,因为它戳破了权力场的本质:在集体疯狂时保持清醒,本身就是最大的竞争力。就像2023年互联网大厂裁员潮中,那个拒绝“自愿加班”的程序员,反而因代码零BUG被竞相挖角。

四、长期主义者的“笨功夫”:种树思维决定结局

《资治通鉴》记载最长的实验,是唐朝宰相李绛在河东实施的“百年计划”。面对藩镇割据,他没有征兵征税,而是带着百姓在山坡种下十万棵枣树。二十年后,当别处因战乱饥荒时,河东郡靠着枣树产业链,既养活了流民,又组建起不用军饷的“护林军”。

司马光点评:“圣人治本不治标。”这种“种树思维”,在短视频时代更显珍贵:当所有人都在追热点、造爆款时,那个坚持拍科普冷门知识的博主,用三年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了行业词典。

在聪明人横行的时代做“笨人”

翻开《资治通鉴》,我们会发现一个惊人规律: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的不是战神项羽,而是屡战屡败的刘邦;安史之乱后重建大唐的,不是猛将哥舒翰,而是被骂“缩头乌龟”的李光弼。

司马光耗尽19年编撰这本史书,或许就是想告诉我们:历史从不会奖励捷径,那些愿意下笨功夫的“傻子”,才是真正的破局者。下次当你被嘲笑不懂变通时,不妨想想长安城头扫大街的郭子仪——他用的不是扫帚,而是降维打击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