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水平?

 学生有礼111 2025-05-15

你问:批文件时,领导说“政策依据不足”,直接退回;汇报工作时,领导皱眉:“重点呢?数据呢?”做决策时,反复折腾,最后还是踩了坑;整改问题时,形式主义,问题依旧;开会时,低效扯皮,时间浪费,问题没解决?思考不深入,考虑问题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深入,措施不够具体,不会深度思考,李老师,我要怎么办?

我说:问题本质,就是你的思考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方法!

今天,探究五个实操方法,帮你从政策依据、汇报逻辑、调研分析、风险防控到复盘总结,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图片

每个方法都配有具体案例和对比分析,你也能看懂、上手、用好!

图片
还有,我们一定要追问终极问题,工作中深度思考的本质是什么?
图片
接下来,我们再详细的探究深度思考的思路。

更多思路,

图片

也可以延伸阅读李老师作品《如何提升思维能力》。

一、三圈决策法 = 政策依据 + 风险底线 + 实地验证

图片

领导让你写一个新政策,你直接“拍脑袋”写了个方案,结果被领导骂:“政策依据呢?!”

同事提了个项目建议,你觉得“听起来不错”,但没查政策、没评估风险,最后项目被叫停,你还背锅。

你是不是也这样?为什么你的决策总是“踩坑”?

下次你就可以运用这个三圈决策法,来帮助你深度思考。

图片

政策依据:先查文件,确保决策合法合规,避免“踩红线”。

风险底线:列风险清单,提前预判,避免“翻车”。

实地验证:跑现场、问一线,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避免“纸上谈兵”。

以后就这样决策,领导能不放心吗?

图片

通过例子对比:用公式 vs 不用公式,看看效果。

❌不用方法:

同事小张:“我们单位应该搞个'智慧办公’系统,听说其他单位都在用!”

结果:系统上线后,发现与上级政策冲突,部分功能不能用,浪费了人力物力。

问题出在哪?

✅用方法:

同事小李:“根据上级文件《关于推进数字化办公的通知》 政策依据查文件),我们可以引入'智慧办公’系统,但需要先做风险评估风险底线列清单)。我调研了3家兄弟单位实地验证跑现场),发现系统可能存在数据安全风险,建议分阶段试点。”

结果:系统顺利上线,功能符合政策要求,风险可控。

你觉得哪个方法更靠谱?

图片

下次做决策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政策允许吗?风险可控吗?实地验证过吗?

还有更多关于讲话的问题,

图片

可以延伸阅读李老师的作品:《如何提升讲话能力》。

二、汇报三段式 = 定性话术 + 定量子弹 + 选择题

图片

你汇报工作时,领导听了一半就打断:“说重点!”

同事的汇报“长篇大论”,但领导只问了一句:“数据呢?”

你是不是也这样?为什么你的汇报总是“抓不住重点”?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用?

图片

定性话术:用一句话总结核心结论,让领导“秒懂”。

定量子弹:用数据支撑观点,避免“空话连篇”。

选择题:给出具体方案,让领导“拍板”。

这样汇报,领导能不喜欢吗?

通过例子对比看看效果:

❌不用方法:

下属小王:“我们科室最近工作很忙,大家加班很多,但效率不高,建议优化流程。”

领导反应:“具体哪里效率低?怎么优化?”

问题出在哪?

✅用方法:

下属小李:“我们科室近期工作效率下降20%(定性),主要原因是审批环节耗时过长(定量)。建议优化流程,方案A是简化审批,方案B是引入自动化工具(选择题)。”

领导反应:“选方案A,下周推进。”

你觉得哪个汇报更高效?

公式就是:汇报 = 定性话术(一句话结论) + 定量子弹(数据支撑) + 选择题(方案建议)。

下次你就可以这样来实操:

图片

汇报前,先写三句话:结论是什么?(定性);数据是什么?(定量);方案是什么?(选择题)。

三、调研四问法 = 挖数据 + 拆原因 + 比同行 + 压力测

图片

你调研一个项目,结果“浮于表面”,领导批评:“不深入!”

同事的报告“罗列现象”,但没分析原因,更没提出对策。

你是不是也这样?为什么你的调研总是“流于形式”?怎么办?

就用调研四问法,来帮助你完成调查的任务。

图片

挖数据:用数据说话,避免“主观臆断”。

拆原因:找到问题的“根子”,而不是“表面”。

比同行:借鉴先进经验,避免“闭门造车”。

压力测:预判极端情况,避免“翻车”。

这样调研,领导能不满意吗?

例子对比:用公式 vs 不用公式

❌不用方法:

调研报告:“我市某小区垃圾分类效果不佳,居民参与度低。”

领导反应:“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

问题出在哪?

✅用方法:

调研报告:“我市某小区垃圾分类参与率仅30%(挖数据),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设施不完善(拆原因)。对比A市经验,建议引入积分奖励机制(比同行)。极端情况下,若参与率低于20%,需启动强制措施(压力测)。”

领导反应:“方案可行,尽快推进。”

你觉得哪个调研更有价值?

公式:调研 = 挖数据(列数字) + 拆原因(找根子) + 比同行(学经验) + 压力测(防风险)。

方便你更好的能实操起来,

图片

下次调研前,先问自己四个问题清单:

1、数据是什么?

2、原因是什么?

3、同行怎么做?

4、极端情况怎么办?

是不是瞬间思路就清晰了。

四、风险四象限 = 天天盯 + 月月查 + 预案备 + 台账记

图片

项目推进中,突然出现“黑天鹅”事件,导致进度滞后。

风险防控“临时抱佛脚”,结果“手忙脚乱”。

你是不是也这样?为什么你的风险防控总是“被动挨打”?怎么办?

遇到问题,就先尝试找方法,找工具来解决。

图片

天天盯:日常监控,避免“小问题变大问题”。

月月查:定期排查,避免“风险积压”。

预案备:提前准备,避免“临时抓瞎”。

台账记:记录风险,避免“重复踩坑”。

这样防控,领导能不放心吗?

例子对比:用公式 vs 不用公式,来看看实际工作中的效果。

❌不用方法:

某项目因供应商突然断供,导致进度滞后。

领导批评:“为什么没有预案?”

问题出在哪?

✅用方法:

某项目每月排查风险,发现供应商供货不稳定(月月查)。

提前与备选供应商签订协议(预案备),并记录历史风险(台账记)。

结果:主供应商断供时,备选供应商立即接手,项目顺利推进。

领导反应:“风险防控到位,值得表扬。”

你觉得哪个防控更靠谱?

公式分解:风险防控 = 天天盯(日常监控) + 月月查(定期排查) + 预案备(应急准备) + 台账记(风险记录)。

图片

下次风险防控前,先做四件事清单:

每天监控关键指标;

每月排查潜在风险;

提前准备应急预案;

记录历史风险案例。

能落地,能实操,能帮助你深度思考。

五、复盘五步法 = 对KPI + 剥洋葱 + 抄作业 + 改流程 + 留制度

图片

项目结束后,领导要求复盘,但团队“走过场”,没有总结经验。

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领导批评:“为什么没有改进?”你是不是也这样?为什么你的复盘总是“无效”?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用?

图片

对KPI:用数据说话,避免“自说自话”。

剥洋葱:找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表面”。

抄作业:借鉴成功经验,避免“重复造轮子”。

改流程:优化流程,避免“头痛医头”。

留制度:固化经验,避免“人走茶凉”。

这样复盘,领导能不认可吗?

还是通过举例子,用公式 vs 不用公式,来看看效果。

❌不用方法:

复盘报告:“项目进度滞后,主要原因是团队效率低。”

领导反应:“怎么提高效率?怎么避免下次再发生?”

问题出在哪?

✅用方法:

复盘报告:“项目进度滞后10%(对KPI),主要原因是审批环节耗时过长(剥洋葱)

参考A部门经验,建议引入自动化审批工具(抄作业),并优化审批流程(改流程)

同时,将优化措施写入制度文件(留制度)。”

领导反应:“方案可行,纳入下季度计划。”

你觉得哪个复盘更有价值?

公式再分解下:复盘 = 对KPI(数据对比) + 剥洋葱(问题分析) + 抄作业(经验借鉴) + 改流程(流程优化) + 留制度(制度固化)。

图片

下次复盘前,先做五件事清单:

1、对比KPI数据;

2、深挖问题根源;

3、借鉴成功经验;

4、优化工作流程;

5、固化改进措施。

这样复盘起来,是不是更容易实操起来,思路也清晰,也容易做到位。

小结

深度思考不是“天赋”,而是可以刻意训练的“能力”!

图片

通过五个方法,你可以:

三圈决策法:让决策更合规、更安全。

汇报三段式:让汇报更清晰、更高效。

调研四问法:让调研更深入、更实用。

风险四象限:让风险更可控、更可防。

复盘五步法:让改进更落地、更可持续。

图片

行动建议:

下次决策时,试试“三圈决策法”:先查政策,再评风险,最后跑现场。

下次汇报时,试试“汇报三段式”:先说结论,再列数据,最后给方案。

下次调研时,试试“调研四问法”:先挖数据,再拆原因,接着比同行,最后测压力。

下次风险防控时,试试“风险四象限”:天天盯、月月查、预案备、台账记。

下次复盘时,试试“复盘五步法”:对KPI、剥洋葱、抄作业、改流程、留制度。

你在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你觉得哪个方法最实用?为什么?

你计划如何应用这些方法?

深度思考,从今天开始!

记住:方法再好,不用等于零!马上行动,立刻见效!



封面插画:手绘海底星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