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批文件时,领导说“政策依据不足”,直接退回;汇报工作时,领导皱眉:“重点呢?数据呢?”做决策时,反复折腾,最后还是踩了坑;整改问题时,形式主义,问题依旧;开会时,低效扯皮,时间浪费,问题没解决?思考不深入,考虑问题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深入,措施不够具体,不会深度思考,李老师,我要怎么办? 我说:问题本质,就是你的思考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方法! 今天,探究五个实操方法,帮你从政策依据、汇报逻辑、调研分析、风险防控到复盘总结,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 每个方法都配有具体案例和对比分析,你也能看懂、上手、用好! ![]() ![]() 更多思路, 也可以延伸阅读李老师作品《如何提升思维能力》。✓ 一、三圈决策法 = 政策依据 + 风险底线 + 实地验证 ![]() 领导让你写一个新政策,你直接“拍脑袋”写了个方案,结果被领导骂:“政策依据呢?!” 同事提了个项目建议,你觉得“听起来不错”,但没查政策、没评估风险,最后项目被叫停,你还背锅。 你是不是也这样?为什么你的决策总是“踩坑”? 下次你就可以运用这个三圈决策法,来帮助你深度思考。 ![]() 政策依据:先查文件,确保决策合法合规,避免“踩红线”。 风险底线:列风险清单,提前预判,避免“翻车”。 实地验证:跑现场、问一线,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避免“纸上谈兵”。 以后就这样决策,领导能不放心吗? ![]() 通过例子对比:用公式 vs 不用公式,看看效果。 ❌不用方法: 同事小张:“我们单位应该搞个'智慧办公’系统,听说其他单位都在用!” 结果:系统上线后,发现与上级政策冲突,部分功能不能用,浪费了人力物力。 问题出在哪? ✅用方法: 同事小李:“根据上级文件《关于推进数字化办公的通知》( 政策依据查文件),我们可以引入'智慧办公’系统,但需要先做风险评估(风险底线列清单)。我调研了3家兄弟单位(实地验证跑现场),发现系统可能存在数据安全风险,建议分阶段试点。” 结果:系统顺利上线,功能符合政策要求,风险可控。 你觉得哪个方法更靠谱? ![]() 下次做决策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政策允许吗?风险可控吗?实地验证过吗? 可以延伸阅读李老师的作品:《如何提升讲话能力》。✓ 二、汇报三段式 = 定性话术 + 定量子弹 + 选择题 ![]() 你汇报工作时,领导听了一半就打断:“说重点!” 同事的汇报“长篇大论”,但领导只问了一句:“数据呢?” 你是不是也这样?为什么你的汇报总是“抓不住重点”?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用? ![]() 定性话术:用一句话总结核心结论,让领导“秒懂”。 定量子弹:用数据支撑观点,避免“空话连篇”。 选择题:给出具体方案,让领导“拍板”。 这样汇报,领导能不喜欢吗? 通过例子对比看看效果: ❌不用方法: 下属小王:“我们科室最近工作很忙,大家加班很多,但效率不高,建议优化流程。” 领导反应:“具体哪里效率低?怎么优化?” 问题出在哪? ✅用方法: 下属小李:“我们科室近期工作效率下降20%(定性),主要原因是审批环节耗时过长(定量)。建议优化流程,方案A是简化审批,方案B是引入自动化工具(选择题)。” 领导反应:“选方案A,下周推进。” 你觉得哪个汇报更高效? 公式就是:汇报 = 定性话术(一句话结论) + 定量子弹(数据支撑) + 选择题(方案建议)。 下次你就可以这样来实操: ![]() 汇报前,先写三句话:结论是什么?(定性);数据是什么?(定量);方案是什么?(选择题)。 三、调研四问法 = 挖数据 + 拆原因 + 比同行 + 压力测 ![]() 你调研一个项目,结果“浮于表面”,领导批评:“不深入!” 同事的报告“罗列现象”,但没分析原因,更没提出对策。 你是不是也这样?为什么你的调研总是“流于形式”?怎么办? 就用调研四问法,来帮助你完成调查的任务。 ![]() 挖数据:用数据说话,避免“主观臆断”。 拆原因:找到问题的“根子”,而不是“表面”。 比同行:借鉴先进经验,避免“闭门造车”。 压力测:预判极端情况,避免“翻车”。 这样调研,领导能不满意吗? 例子对比:用公式 vs 不用公式 ❌不用方法: 调研报告:“我市某小区垃圾分类效果不佳,居民参与度低。” 领导反应:“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 问题出在哪? ✅用方法: 调研报告:“我市某小区垃圾分类参与率仅30%(挖数据),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设施不完善(拆原因)。对比A市经验,建议引入积分奖励机制(比同行)。极端情况下,若参与率低于20%,需启动强制措施(压力测)。” 领导反应:“方案可行,尽快推进。” 你觉得哪个调研更有价值? 公式:调研 = 挖数据(列数字) + 拆原因(找根子) + 比同行(学经验) + 压力测(防风险)。 方便你更好的能实操起来, ![]() 下次调研前,先问自己四个问题清单: 1、数据是什么? 2、原因是什么? 3、同行怎么做? 4、极端情况怎么办? 是不是瞬间思路就清晰了。 四、风险四象限 = 天天盯 + 月月查 + 预案备 + 台账记 ![]() 项目推进中,突然出现“黑天鹅”事件,导致进度滞后。 风险防控“临时抱佛脚”,结果“手忙脚乱”。 你是不是也这样?为什么你的风险防控总是“被动挨打”?怎么办? 遇到问题,就先尝试找方法,找工具来解决。 ![]() 天天盯:日常监控,避免“小问题变大问题”。 月月查:定期排查,避免“风险积压”。 预案备:提前准备,避免“临时抓瞎”。 台账记:记录风险,避免“重复踩坑”。 这样防控,领导能不放心吗? 例子对比:用公式 vs 不用公式,来看看实际工作中的效果。 ❌不用方法: 某项目因供应商突然断供,导致进度滞后。 领导批评:“为什么没有预案?” 问题出在哪? ✅用方法: 某项目每月排查风险,发现供应商供货不稳定(月月查)。 提前与备选供应商签订协议(预案备),并记录历史风险(台账记)。 结果:主供应商断供时,备选供应商立即接手,项目顺利推进。 领导反应:“风险防控到位,值得表扬。” 你觉得哪个防控更靠谱? 公式分解:风险防控 = 天天盯(日常监控) + 月月查(定期排查) + 预案备(应急准备) + 台账记(风险记录)。 ![]() 下次风险防控前,先做四件事清单: 每天监控关键指标; 每月排查潜在风险; 提前准备应急预案; 记录历史风险案例。 能落地,能实操,能帮助你深度思考。 五、复盘五步法 = 对KPI + 剥洋葱 + 抄作业 + 改流程 + 留制度 ![]() 项目结束后,领导要求复盘,但团队“走过场”,没有总结经验。 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领导批评:“为什么没有改进?”你是不是也这样?为什么你的复盘总是“无效”?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用? ![]() 对KPI:用数据说话,避免“自说自话”。 剥洋葱:找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表面”。 抄作业:借鉴成功经验,避免“重复造轮子”。 改流程:优化流程,避免“头痛医头”。 留制度:固化经验,避免“人走茶凉”。 这样复盘,领导能不认可吗? 还是通过举例子,用公式 vs 不用公式,来看看效果。 ❌不用方法: 复盘报告:“项目进度滞后,主要原因是团队效率低。” 领导反应:“怎么提高效率?怎么避免下次再发生?” 问题出在哪? ✅用方法: 复盘报告:“项目进度滞后10%(对KPI),主要原因是审批环节耗时过长(剥洋葱)。 参考A部门经验,建议引入自动化审批工具(抄作业),并优化审批流程(改流程)。 同时,将优化措施写入制度文件(留制度)。” 领导反应:“方案可行,纳入下季度计划。” 你觉得哪个复盘更有价值? 公式再分解下:复盘 = 对KPI(数据对比) + 剥洋葱(问题分析) + 抄作业(经验借鉴) + 改流程(流程优化) + 留制度(制度固化)。 ![]() 下次复盘前,先做五件事清单: 1、对比KPI数据; 2、深挖问题根源; 3、借鉴成功经验; 4、优化工作流程; 5、固化改进措施。 这样复盘起来,是不是更容易实操起来,思路也清晰,也容易做到位。 小结 深度思考不是“天赋”,而是可以刻意训练的“能力”! ![]() 通过五个方法,你可以: 三圈决策法:让决策更合规、更安全。 汇报三段式:让汇报更清晰、更高效。 调研四问法:让调研更深入、更实用。 风险四象限:让风险更可控、更可防。 复盘五步法:让改进更落地、更可持续。 ![]() 行动建议: 下次决策时,试试“三圈决策法”:先查政策,再评风险,最后跑现场。 下次汇报时,试试“汇报三段式”:先说结论,再列数据,最后给方案。 下次调研时,试试“调研四问法”:先挖数据,再拆原因,接着比同行,最后测压力。 下次风险防控时,试试“风险四象限”:天天盯、月月查、预案备、台账记。 下次复盘时,试试“复盘五步法”:对KPI、剥洋葱、抄作业、改流程、留制度。 你在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你觉得哪个方法最实用?为什么? 你计划如何应用这些方法? 深度思考,从今天开始! 记住:方法再好,不用等于零!马上行动,立刻见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