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椒的身价 中世纪的欧洲人因胡椒高昂的价格,称黑胡椒为“黑色黄金”。 近代以后,胡椒又因其覆盖全球的普及率,被誉为“香料之王”。当你随手撒上一把胡椒粉时,能否想象出这种传奇香料在历史上掀起的巨大风浪? “香料之王”成奢侈品 唐朝宰相元载落马后,从他家抄出了800石胡椒。800石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是64吨。元载的罪名之一为“纳受赃私,贸鬻官秩”,也就是收受贿赂、卖官爵, 这批胡椒显然是他受贿所得的巨额赃款。由于产地遥远、运输不便等原因,胡椒在中原价格昂贵。 在中国古代,胡椒传入的主要途径是丝绸之路。自汉武帝时期通西域、平南越之后,胡椒便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人中原,但以当时的运输条件,每次运往中原的胡椒数量有限,所以, 胡椒在中国就成了奢侈品。 胡椒用于改善国家财政 从前文元载的故事可知,胡椒被高官显贵当成财富囤积贮存, 方面是因为胡椒昂贵的价格,另一方面也是因其可以储存多年而风味不变。 宋元时期,获取胡椒的主要渠道是官方朝贡和民间贸易。这一时期的胡椒甚至可用于改善国家财政问题。 宋徽宗在位时,蔡京初拜相, 有六七个富商拿着官府发行的钱票来找蔡京讨债。蔡京将此事上奏,皇帝直蹙眉头道:“辱国奈何?” 当时,国库空虚,没有钱可以还债。但蔡京说,臣有办法偿还此债。随后,蔡京命官员将诸司库务中不常用到的物品归类出来,比如以胡椒为代表的香料等,都拿出来换钱。正是因为胡椒等物品的金贵,蔡京实行此法不到半年,便“尽偿所负”,让朝廷还完了债,解决了军费问题。 到了明代,朝廷为缓解财政压力,一度用椒木折俸,也就是用胡椒、苏木等充当官员的俸禄。这时期,广东的商人经常将折俸的椒木拿去贩卖,然后向官员支付银两。 明代胡椒价格大跌 也正是在明代,胡椒的地位发生了巨变。有学者经过对比换算得出,明永乐年间,100斤胡椒尚值10两,到宣德年间,价格腰斩, 只值5两。故成化以后,鲜有朝廷以胡椒、苏木等折俸的记载了。 胡椒价格大跌还和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有关。1405年至1433 年,郑和多次出海,每次率领的大船有20多艘。印度人大量种植胡椒,郑和船队从西洋带回大量胡椒,国内胡椒的价格随之大跌。 到明朝后期,葡萄牙商人以澳门为中转站,将大量胡椒贩运至广州,而且明朝中后期,中国亦引种胡椒成功,打破了海外的垄断,这些因素都使得胡椒成了市场上的寻常之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