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CSSCI中文核心期刊《美术与设计》2021年第六期,标题“武氏剪纸艺术溯源”,本号对内容有所删减并增配插图) 武氏剪纸世家是苏北盐城县龙岗镇(今属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人,然其剪纸却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江南”在本文专指长江下游沿江南岸一线地域)风格,自民国以降,先后扬名于上海、无锡、南京等地。其剪纸艺术风格显著,剪技精湛,尤其是家族从艺人数之众,流传地域之广,在我国剪纸史上首屈一指,是清末以来江南剪纸艺术典型代表之一,是传统工艺领域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武氏剪纸少数遗物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无锡、南京等地相关博物馆收藏,各房武氏后人和藏家也收藏少量作品。 这样一个在我国剪纸领域有着独特地位的剪纸世家,以往却没有引起剪纸研究者重视,一些剪纸专著和学术论文中不见其丝毫踪影,实在是一种缺憾。笔者通过采访武氏后人和相关知情人,结合武氏留存作品和方志零星记载,对这一世家剪纸的流传、风格、剪技、经营及其与江南剪纸的渊源和影响等作初步探究,拾遗补缺,使其不致随岁月流逝而湮没。 第三代武志方在剪纸 2007年陆晔摄 一、沿长江由东向西流传的轨迹武氏剪纸源于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目前已知的第一代传人在清末已率家人在南京、上海等地剪纸谋生,1920年代末定居上海摆摊剪纸。1931年前后,在上海的武氏剪纸成员约有30多人,其中著名的是创办“恒昌祥”剪纸花样店的第二代武万恒,及其长兄武万修、长嫂胡翠隆、堂兄弟武万吉等人,其他在业内较有名气的还有4人。至此,武氏剪纸首先扬名于沪上。 抗战期间,武万恒、武万吉等留在上海,抗战胜利后又到了无锡。武万修夫妻俩于1940年代初携四子武志正、五子武志方,随女儿武志英小夫妻俩到无锡定居剪纸。 1944年武志英一家又来到夫婿老家南京摆摊剪卖刺绣花样,1947年在夫子庙创办“上海”花样花线(剪纸)店,生意红火,又将母亲和四弟、五弟叫来帮忙,不久在上海的大哥武志生和堂弟武祥林等也来到南京帮工剪纸。武万修、武万恒、武万吉则在无锡剪纸。 第二代胡翠隆剪纸《多子多福》1953年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1952年下半年,南京的武氏剪纸引起文化部门重视,武老太(即胡翠隆,下同)和张吉根、王明长一同被聘至文化局挖掘整理传统剪纸,其精品由何燕明、张道一编成《南京剪纸》一书,1956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55年,武老太、武志生、武志方、武祥林和张吉根等10多位艺人发起成立了南京民间剪纸生产合作小组。1958年,在无锡的武志正和武万修、武万恒、武万吉等9人发起成立了市邮票剪贴小组,武志正任组长,后扩大为工艺美术厂,武志正仍任厂长。至此,这一家族多数成员在南京和无锡剪纸,少数留在上海从艺。 武氏剪纸流传的地域,其中不少与同时代的其他江南剪纸艺人(本文指职业剪纸艺人)从艺的地区交叉重复,但那些剪纸艺人或世家,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一处,而武家却是在沪、锡、宁三地分别落户安家;并因为成员众多,即使分散在几处,武氏依旧是当地剪纸艺人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山头”,是江南各地剪纸的主要成员或主要成员之一,并在当地剪纸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代武志正剪纸《童子戏鱼》 1960年代作 武国平藏 二、细腻、秀美的艺术风格留存至今的武氏第二、三代多名成员剪纸作品中,细腻、清新、秀美的艺术特征非常鲜明。 首先是剪纸用线,一是采用曲线造型和装饰,基本不见似北方剪纸那样直来直去的线条和锯齿线纹,即使是必须的直线造型,也尽可能形成一定弧度。二是用线纤细,很少使用粗犷线条。 其二,剪纸造型的主体之外均采用适合内容需要的花草、卷云纹等加以点缀。 其三,武氏剪纸是一种民间工艺,但无论是其剪纸中的形象塑造还是构图布局,却融入了现代一些审美元素,符合形式法则的要求,取得良好的形式美感。 其四,善于运用民间吉祥用语表现剪纸主题,采用以物谐音、象征隐喻来表达思想感情,武氏剪纸中有不少这样的作品。 第三代武志方剪纸《蝶恋花》 1960年代初作 武萍藏 武氏剪纸之所以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第一,他们虽来自苏北,但长年在江南地区从艺,第三代中不少成员甚至就出生于江南,受到江南民风习俗的影响,所剪的绣花和喜花剪纸自然与粗犷风格的北方剪纸形成鲜明对比。第二,其剪纸品种以刺绣花样为多,必然受到江南刺绣清秀典雅风格的影响。第三,要剪制符合江南人喜好的花样才能在剪纸市场立足,市场需要是剪纸风格形成的因素之一。第四,家族成员长期在上海、南京等地剪纸,受到大城市现代文明尤其是审美倾向的影响,所以才能在剪纸中出现较多的审美元素,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 第三代武志生剪纸《双龙戏珠》 1955年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三、炉火纯青的操剪技艺其一、从不在画稿上剪纸,而只在心中构图,其中武志正被无锡人誉为“神剪武”。 其二、运剪又运纸,转纸出花纹。左手持纸,围绕剪锋作水平旋转运行,用纸“画”弧线、弧形。 其三、一剪到底,犹如一笔画。小件的花鸟虫鱼,基本上是一次起剪,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一剪下去最后又回到起点。 武氏此种剪纸技艺形成的原因,与其职业剪纸艺人的身份密不可分。剪纸领域中,美术剪纸多在画稿上剪刻;乡土业余剪纸有的虽不用画稿,但剪纸形象有的相对较为简单;而像武氏这样的职业剪纸艺人就不同了,为达到吸引顾客推销剪纸的要求,所剪形象要准,美感要强,剪速还要快,并且还能随顾客点题,即刻剪出所需花样。是职业艺人的身份和市场的需要,才使武氏艺人练就了这样高超的剪技。 第三代王子淦剪纸《金鸡报晓》 1950年代初作 上海博物馆藏 四、独家开创的经营模式武氏作为旧时剪纸世家,经营上并不完全沿袭旧模式,具有相当的商业意识和经营手段。旧时职业剪纸艺人,大多走街串巷兜售剪纸,或在闹市区摆个摊位剪纸,至于开店铺创字号,则是闻所未闻,文献也未发现民国以前有剪纸店铺字号的记载。1935年,武氏第二代中的武万恒在上海金陵中路141号创办“恒昌祥”剪纸花样店,首开剪纸经营新模式先河。12年后,第三代中的武志英又在南京夫子庙创办“上海”花样花线(剪纸)店。尽管之后受武氏开店的启发,1947年后相继有南京“皇后”和常州“慎昌”两家字号开张售卖剪纸,但规模、名气较武家店逊色多了,且不是剪纸艺人开设,系商家所为。 剪纸业为何仅武氏家族具有这种经营上的开拓精神和闯劲,究其原因,首先与这一世家前期在上海剪纸多年、受到沪上较为浓厚商业氛围的影响有关;二是家族剪纸人多势众,合力帮扶,能够较快扩大社会影响,在市场站稳脚跟;三是成员思想不保守,容易接受新事物,大胆突破传统窠臼,这在旧时剪纸艺人中难能可贵。 第三代武志生剪纸《蝶恋花》 1950年代初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五、与江南剪纸的渊源1、串联江南剪纸艺人的主线江南剪纸艺人,主要由南京、无锡、上海三地艺人组成,其剪纸从艺地域在三地以外,还辐射到苏州、常州等地。其中南京剪纸艺人构成:民国前期并无定居的操剪艺人,1940年代中期才有武氏成员安居下来。1955年成立的南京民间剪纸生产合作小组,除武家多人参加外,其他成员多是1949年前后才安家于南京。马氏张氏是南京另一重要剪纸世家,与武氏有密切联系,如马氏主要代表马志宏曾在上海剪纸,与武万恒相熟;张氏主要代表张吉根曾在马家上海“恒昌祥”和南京“上海”字号剪纸。其他的零散的独自从艺的艺人,著名者如王明长,来自苏北盐城,与武氏同乡。 第三代武祥林剪纸《龙凤呈祥》1954年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无锡剪纸艺人以武家成员为主,此不赘述。 上海剪纸艺人构成:民国时比较固定的剪纸艺人,除武家成员外,著名者还有王显钦、张二羊子、王子淦等人,其中王子淦为武氏弟子,王显钦与武万恒交好,其他有的也为武氏同乡。1949年后沪上剪纸艺人更是以武家成员和弟子王子淦等人为主。 综上所述,江南各地剪纸艺人,不但均由外地艺人构成,而且不少人来自苏北盐城等地。武氏族人不仅在从艺人数上占有相当大比例,而且其他艺人,不少都与武氏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或为武家弟子,或为帮工,或为同乡,或为朋友,或相熟。如果将武氏世家作为一条主线,即可串联起同期江南各地的剪纸艺人,由此可见武氏世家在江南剪纸艺人中的独特地位。 2、江南剪纸艺术和技艺的典型代表之一清末以来武氏以外的江南剪纸,南京马氏张氏剪纸,艺术上与武氏剪纸属于同一种风格。 目前上海以王子淦谱系为代表的剪纸,呈现简练纯朴、图案装饰性强的海派风格,但这是1950年代末才开始形成的。作为武家弟子的王子淦,前期剪纸完全承袭武氏风格。无锡剪纸,是武氏剪纸的组成部分,不再赘述。至于一些零散的剪纸艺人,有名者如上海的王显钦和南京的王明长等,不但与武氏是苏北或盐城同乡,剪纸风格也相近。其他一些艺人的剪纸,大体情况也与王显钦、王明长相似。 第三代武志方剪纸《十二生肖·猴、鸡》 1980年代作 武萍藏 至于江南剪纸的操剪技术,不论何地区何谱系或零散的职业民间艺人,剪纸都是不用画稿,运剪和转纸与武氏剪纸如出一脉,不再赘述。 上述可以看到,江南地区武氏以外的剪纸谱系或艺人的剪纸,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操剪技艺,大体呈现与武氏剪纸相同的风格和特色。究其所以,一是因为多数艺人均长期在江南几个大中城市之间跑码头剪纸谋生,地域交互性很强,剪纸彼此影响,相互交融,是互相取长补短的结果;二是江南各地对绣花样的审美喜好比较接近,使得为其提供花样的各家艺人的剪纸风格也很相近,从而形成江南剪纸风格和操剪技艺上的共性。而作为其中剪纸历史最长、从艺人数最多、流传地域最广的武氏剪纸世家,则当之无愧成为江南剪纸艺术和技艺上的典型代表之一。 六、武氏剪纸传承谱系第一代·武万修父 清末率武氏一家在沪宁沿线城镇剪纸谋生,1920年代末随子女定居上海。 第二代·武万修(1893—1961)第二代长兄,民初至上海剪纸,1940年代初到无锡,1958年参加无锡市邮票剪贴生产小组。 ·胡翠隆(1892—1982)武万修妻,业内称“武老太”,前期在上海和无锡剪纸,后到南京,1955年参加南京剪纸生产小组。 ·武万恒 武万修大弟,民初在上海剪纸,1935年创办“恒昌祥”剪纸店,1958年参加无锡邮票剪贴生产小组。 ·武万吉 武万修堂弟,民初在上海剪纸,后到无锡,1958年参加无锡邮票剪贴生产小组。 第二代胡翠隆剪纸《欢天喜地》1952年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第三代·武志生(1914—2002)武万修长子,早期在上海剪纸,1947年到南京,1955年参加南京剪纸生产小组。 ·武志勤(1918—1975)武万修次子,1949年后住南京乌衣巷,自由职业剪纸。 ·王子淦(1920—2000)武万恒徒弟,南通人,13岁到上海学剪纸,1956年进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创海派剪纸风格。 ·武志英(1922—2011)武万修之女,早期在上海、无锡剪纸,1947年在南京夫子庙创办“上海”花样花线(剪纸)店。 ·武志正(1929—2007)武万修四子,前期在无锡剪纸,1958年任无锡邮票剪贴生产小组组长,后辞职,自由职业剪纸。 ·武志方(1932—2015)武万修五子,12岁在无锡已能独立剪纸,1956年参加南京剪纸生产合作社,1986年调市工艺美术公司。 ·武祥林 1955年参加南京剪纸生产小组,后辞职,自由职业剪纸。 ·武成林 武万修侄,1956年前后参加上海剪纸生产合作社。 ·胡正荣(1934—) 胡翠隆外甥,自小在上海从胡翠隆学剪纸,1958年参加无锡邮票剪贴小组,后在上海工艺美术系统剪纸。
第二代武志正剪纸《鸳鸯戏荷》1990年代作 武国平藏 第四代·王建中(1951—)王子淦之子,自小向父亲学习剪纸,后任同济大学高级工程师,业余剪纸。 ·奚小琴(1956—)王子淦弟子,1973年进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剪纸,现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武建林(1962—2014)武志正三子,自小从父亲学习剪纸,1980年代在无锡市土地局下属单位工作,业余时间剪纸。 武氏家族在南京、无锡的后人现已无人从事剪纸,而已知的上海几位传人,艺术上已基本不见当年武氏剪纸的传统风格,武氏剪纸的传承与目前南京的张吉根家族剪纸传承的旺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可能与当年的氛围有关。武氏家族,旧时曾在沪上和南京两地开有当时绝无仅有的两家剪纸店铺,在当年极左氛围下,属于不受待见的一类,为此推测家族成员可能对学习、传承这门祖传手艺失去了兴趣。另外,虽然无锡的第四代武建林曾传承了这一世家的剪纸,但由于英年早逝,从而使家族剪纸的传承,失去了新世纪国家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后,不少民间工艺重新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好机遇。 第三代武祥林剪纸《福到》1955年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七、结语拙文至此,以武氏为代表的剪纸艺术仍有很多疑问尚未觅到答案,如武老太的娘家(也是盐城)人也善剪纸,武氏以外的不少江南剪纸艺人都来自盐城,可见旧时盐城人善剪纸且人数较多,其成因何在?江南剪纸艺术与苏北盐城究竟有何内在关联?但由于老艺人的离世,资料的缺乏,诸如此类的问题只能有待于今后更多资料的挖掘和进一步的探究了。 采访武志方、武国平、武萍、陆晔、马连喜、张方林、殷嘉才 参考文献⑴陆晔:南京二轻工业志·工艺美术篇 [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 ⑵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二轻工业志·工艺美术篇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⑶无锡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无锡市志·工艺美术工业志卷(油印本)[M],19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