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山子圆寂前泄露天机:世间万象皆是梦幻,唯独这件事真实不虚

 我是爱家男人 2025-05-15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寒山子诗集》、《神僧传》、《唐高僧传》、《寒山拾得图志》

谁不曾听说过寒山子的大名?

他那首“隐居寒山路,落拓冷涧旁”的诗作传诵千年。

作为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被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

可是,关于他圆寂前的那段话,却鲜为人知。

他到底说了什么?

为何称“世间万象皆是梦幻,唯独这件事真实不虚”?

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天机?

寒山子,又称寒山,相传是文殊菩萨化身,与拾得一起被尊为“和合二仙”。他一生留下三百余首诗作,被收入《全唐诗》,在东亚地区影响深远。那么,这位高僧在圆寂前到底留下了什么样的智慧箴言?

话说唐贞观年间,天台山国清寺住着两位奇人异士,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

寒山常穿着破烂衣衫,头发蓬乱,形容枯槁,看上去就像个疯子。

拾得则在寺院里负责厨房杂务,整日与锅碗瓢盆为伴。

表面上看,这两人不过是寺院里最普通不过的僧人,可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这二位绝非等闲之辈。

国清寺方丈丰干禅师曾私下对人说:“寒山是文殊菩萨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他们示现凡夫相,只为度化有缘人。”

有一天,当地太守路过国清寺,听闻寒山拾得的传闻,心生好奇,便入寺拜访。太守见到寒山和拾得正在厨房劈柴,便上前施礼:“久闻二位高僧大名,今日有幸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寒山看了太守一眼,突然放声大笑:“哈哈哈,又来一个认贼作父的家伙!”

拾得也笑道:“你认得我们吗?就敢说见到高僧?”

太守愕然,不知如何回应。寒山见状,拍了拍太守的肩膀说:“别被外相迷惑,世间万物皆如梦幻泡影。你今天见到的不过是两个疯疯癫癫的和尚罢了。”

拾得点头附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太守大人,你看到的是哪一重境界?”

太守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得尴尬地笑了笑。

寒山看出太守的困惑,说道:“别着急,缘分未到,强求也没用。不妨先听我讲个故事吧。”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寒山还未出家时,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生,为求功名而四处游学。一日,他在山中迷路,夜里借宿在一个村庄。

那晚,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金榜题名,娶妻生子,官居高位,享尽荣华富贵。正当他意气风发之时,朝廷突生变故,他被贬为平民,妻离子散,家道中落。

绝望之中,他遇到一位老僧,老僧给了他一碗清水。他喝下后,豁然开朗,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就在这时,他从梦中惊醒。

寒山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躺在那个简陋的小屋里。窗外,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清辉洒满大地。那一刻,寒山恍然大悟: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过是南柯一梦。

次日清晨,寒山向主人道别。主人是位老者,见寒山神情恍惚,便问:“年轻人,你怎么了?”

寒山将梦中经历告诉了老者。老者听完,捋着胡须笑道:“年轻人,你知道吗?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你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大半生的荣辱得失,何尝不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寒山若有所思:“老丈的意思是,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

寒山子圆寂前泄露天机:世间万象皆是梦幻,唯独这件事真实不虚

老者点点头又摇摇头:“说是梦也好,说是真也罢。重要的是,你能从中看到什么,领悟什么。”

寒山向老者深深一拜:“多谢老丈指点。”

从那以后,寒山放下功名之念,云游四方,最终在天台山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

太守听完故事,若有所悟:“寒山大师是说,世间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如梦幻泡影,不值得执着?”

寒山摇摇头:“我的意思是,梦中经历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与现实中的又有什么区别?

当你在梦中享受荣华富贵时,那感受是真实的;当你在梦中遭受挫折苦难时,那痛苦也是真实的。

可一旦醒来,一切又都烟消云散。

人生亦如此。”

太守继续追问:“那大师认为,人生中有什么是真实不虚的呢?”

寒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拉着太守来到寺院后山。那里有一片竹林,竹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听到了吗?”寒山问道。

太守点点头:“听到了,是竹叶的声音。”

寒山子圆寂前泄露天机:世间万象皆是梦幻,唯独这件事真实不虚

寒山又指着远处的溪流:“看到了吗?”

太守再次点头:“看到了,是流水。”

寒山微笑道:“听到的声音是真的吗?看到的景象是真的吗?”

太守肯定地说:“当然是真的。”

寒山继续问:“那么,声音到底在哪里?是在竹子里,在风里,还是在你的耳朵里?景象又在哪里?是在溪水中,在光线里,还是在你的眼睛里?”

太守被问住了,半晌说不出话来。

寒山轻轻拍了拍太守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太守啊,当你真正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你就会知道世间什么是真实不虚的了。”

就这样,寒山和拾得在国清寺住了多年,他们的言行举止看似疯癫,实则蕴含深意。许多人来向他们请教佛法,他们有时答非所问,有时沉默不语,有时又妙语连珠,让人捉摸不透。

时光飞逝,到了唐德宗贞元年间,寒山已是耄耋之年。一日,他忽然对拾得说:“老伙计,我该走了。”

寒山子圆寂前泄露天机:世间万象皆是梦幻,唯独这件事真实不虚

拾得眨了眨眼睛:“去哪儿?”

寒山指了指天空:“回家。”

拾得笑了:“好,我送送你。”

两人来到寺院后山的一个山洞前。寒山转身对随行的几位僧人说:“我要进去了,三天后你们再来。记住我的话:世间万象皆是梦幻,唯独这件事真实不虚。”

说完,寒山走进山洞,盘坐在石床上,闭上眼睛,安详地入定。三天后,僧人们依约前来,发现寒山已经圆寂,面带微笑,神情安详,身体却已经变成了一块石头。

那么,寒山所说的“唯独这件事真实不虚”,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传说寒山临终前留下了一首诗:“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这首诗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寒山所说的“唯独这件事真实不虚”,指的正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见性成佛”。

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清净觉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正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寒山子圆寂前泄露天机:世间万象皆是梦幻,唯独这件事真实不虚

寒山在世时常作诗云:“我心如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首诗直指人心本净,如同秋月般清澈皎洁,这正是佛性的体现。

拾得曾问寒山:“师兄,你修行多年,得到了什么?”

寒山答道:“没得到什么,反而丢掉了许多。”

拾得又问:“丢掉了什么?”

寒山笑道:“丢掉了妄想执着,丢掉了分别心,丢掉了对名闻利养的追求,丢掉了对生死的恐惧。”

拾得点头道:“丢得好,丢得妙!丢掉这些,剩下的就是真实不虚的东西了。”

寒山和拾得的对话,正是禅宗所强调的“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所谓明心见性,就是看清自己的本心,认识自己的佛性。这不是通过外在的学习和修行就能获得的,而是要向内探索,返照自心。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与寒山的思想如出一辙,都在强调人的本性本来清净,不被世间尘埃所染。

寒山子圆寂前的话,是对他一生修行的总结,也是对世人的提醒:在这个幻化无常的世界里,唯有佛性是真实不虚的。

正如他在诗中所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形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寒山子的一生,示现了佛法的深奥道理。他以疯癫的外表掩盖高深的修为,以通俗的诗歌阐释深邃的佛理。他的圆寂,不是结束,而是回归本源,见证了“世间万象皆是梦幻,唯独佛性真实不虚”的究竟真理。

后人评价寒山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是对他超凡脱俗、明心见性境界的最好诠释。

寒山的诗篇和言行,犹如明灯,照亮了后人的修行之路,引导我们穿越生死迷雾,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