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1日,一度被推迟的美伊第四轮谈判终于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落下帷幕。 这场持续了数小时的谈判,延续了美伊双方“隔屋而坐、靠人传话”的间接模式,依然是由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作为“传声筒”,在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和美国中东问题特使维特科夫间传递双方意见。 谈判结束后,有美国官员表示,华盛顿“对今天的结果感到鼓舞,并期待下次会晤,会议将在不久的将来进行”。虽未说明下次谈判的具体时间,但强调“双方已就通过技术层面要素推动后续对话达成一致”。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则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表示,本轮谈判“艰难但有益”,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立场,并找到解决争议问题的合理方法。 ![]()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 总的来看,与会双方均不同程度释放出积极信号,因此外界普遍认为,这场关于伊核问题的拉锯战可能迎来了转机。 美伊谈判,密集展开。 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美伊关系陷入全面僵局。 直到今年4月12日,美伊双方才在阿曼开启间接谈判,时隔多年重启正式对话。 第一轮谈判开启了美伊双方沟通的大门,标志着外交僵局正式破冰,降低了美伊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的可能性。 首轮谈判,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诚意,为后续谈判奠定了坚实基础。(另见本号文章《特朗普的中东战略目标愈发清晰了…》) 第二轮谈判于一周后在阿曼驻意大利罗马的外交机构举行,阿曼作为斡旋方继续主持会议。 基于前两轮谈判进展和双方初步达成的共识,美伊双方首次邀请技术团队启动专家级磋商,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伊核问题谈判从框架性磋商转向专业性技术对接。 ![]() 美国中东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左)和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齐(右)。 第三轮谈判于4月26日举行,重新回到了阿曼首都马斯喀特。美伊双方围绕铀浓缩权利存废等核心议题展开激烈交锋,并首次邀请经济专家参与谈判,围绕解除经济制裁、弱化负面影响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尽管美伊双方仍存在一定分歧,但均不同程度释放出相对积极的信号,因而第三轮谈判被认为是伊核问题实质性、专业性磋商的重要一步。 有所进展,分歧仍在。 谈判取得有限进展。 在第四轮谈判中,美伊双方首次进入技术性细节讨论,并成功达成部分共识。 一方面,美伊双方均同意继续推进谈判,就伊朗1.3万台离心机的存废、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的改造、浓缩铀丰度从60%降至20%的技术参数等核心议题展开磋商。 核心分歧尚未解决。 由于美伊双方在主权、安全与信任问题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且长期处于外交僵局,因此双方虽然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四轮谈判,但仍未能在多个核心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分歧一:谈判形式僵局。 第四轮美伊谈判依旧是间接谈判形式,双方代表分处不同房间,未进行面对面交流,由阿曼外交大臣代为传递信息。 伊朗多次强调,间接谈判转为直接谈判的前提是美国必须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其谈判诚意,想借此推动美国在核心争议问题上作出让步,而非仅停留在口头表态。 由于美国方面始终未作出实质性让步,因此目前为止双方都没能实现直接谈判。 分歧二:核研发权利争议。 美国主张压缩伊朗铀浓缩活动的规模,而伊朗坚称其核能研发权利“不可剥夺”,主张保留用于维护和平以及民用领域的核技术应用。 美方谈判代表维特科夫明确表示,美国要求伊朗的铀浓缩项目必须“永久性中止”,所有离心机设备必须按技术标准销毁。 如果伊朗未来需要和平利用核能,其浓缩铀材料必须依赖国际合法渠道进口获取。 而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则在谈判前夕多次明确表态,任何情形下都不会放弃将浓缩铀用于能源生产的“固有权利”。 ![]() 如果谈判目标是确保伊朗不会获取核武器,协议完全可以达成;但如果美方试图完全剥夺伊朗的核权利,或提出其他不现实不合理的要求,伊朗将绝不退让、斗争到底。 双方在核设施的存废、铀浓缩等研发权利、核研发用途等方面存在根本性分歧,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 分歧三:制裁解除条件。 长期以来,美国对伊朗实施了“全方位打击、多手段联动”的立体多域制裁打压,涉及能源出口、金融制裁、贸易关税等多个方面。 在本轮谈判中,伊朗要求美国全面取消包含石油出口、金融SWIFT系统接入等在内的1500项制裁,并将美方取消制裁作为继续推进伊核谈判的先决条件。 而美国则更希望分阶段、分批次解除对伊制裁,并企图将解除制裁与伊核问题谈判进展情况挂钩,通过“缓兵之计”,在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同时,仍然保留各项经济制裁措施,进一步强化对中东局势的掌控。 双方在制裁解除条件上存在尖锐矛盾,仍有待通过双边接触、高层会晤等形式进一步沟通。 而伊核问题未来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还取决于美伊在铀浓缩权利与经济制裁解除等核心议题上能否找到“中间地带”。 美伊谈判,不仅关乎地区安全与稳定,也深刻影响着全球地缘博弈。 接下来的谈判走向,值得持续关注。 |
|
来自: 昵称21405352 > 《阿富汗、伊朗、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