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二破江南大营系列第四篇,前三篇链接如下: 前言:陈玉成、李秀成联手击破江北大营,扫荡六合、扬州,天京与江北交通恢复。江北虽败,江南大营马上抽援军过江,扬州附近形势逆转,太平军天京南路攻势也受挫。湘军东侵皖北,陈、李率主力西进应付,天京附近形势复归严峻。 扬州运河之战 李秀成于1868年10月9日攻破扬州,德兴阿逃至邵伯镇,派残军于城东万福桥堵守,防止太平军继续西进,当时江北大营剩下残军约4000人。 按照李秀成原本计划,占领扬州后向东、北两方向发展,东是彻底歼灭江北大营残敌,北面的天长已经被薛之元攻破,太平军继续北攻盱眙,与淮北捻军联成一线,彻底打开江北局面。 东进由李世贤指挥,清军沿大运河布防“并列巨炮,勒兵守之”。 10月10日,李世贤在万福桥西岸集结数千人,另派千人在湾头与瓦窑铺搭造浮桥(看到瓦窑铺,想起后来到此的遵王,只能感叹),打算迂回万福桥后。 江北大营水师陈国泰部未受损失,奉命在大运河上巡逻,迂回部队受阻于水师,未能过江。 第二天,李世贤再派数千人,做出木筏过河的声势,同时一队人驾筏过运河,意欲偷袭邵伯镇。 德兴阿发现来袭太平军,连忙要求毛三元开炮。 比起惊慌失措的德兴阿,毛三元倒是冷静,他下令等太平军靠近方可开炮。 《扬州御寇录》记述了这场战斗: 自辰及午,悍贼麕集,呼者益厉,三元突击之,铅磺迸疾,抉溢数里,贼竟不惧,涉者湧进,更发更进,至于七发,贼犹欲进,天大雷雨,霹雳雷电,始骇遁。 太平军士气十分高昂,连冲清军阵地,清军连发七轮炮,仍然不能阻挡,后来却因为雷雨闪电撤退。有可能是大雨顶风雨水袭眼,运河边的地面也变得泥泞不利于冲锋,故以退走。 12日,李世贤又率军攻一次,再被清军水师击退。 太平军水师的缺位,令到得胜之师无法顺利渡过大运河歼敌,给了江北大营残军苟延残喘的机会。 太平军既然没法突破大运河,清军援军就来了。 ![]() 晚清画家、扬州人王素所绘《运河揽胜图》(局部),所绘即邵伯镇附近的大运河 扬、仪复失 和春派张国樑救援六合,张国樑不愿意直接去六合,却要“步步为营,先克维扬,次复仪征,迅速西趋,以解六合之围”绕一个大圈子。 张国樑与总兵李若珠率6600人,由镇江渡江,在瓜洲集结,10月15日去到万福桥,所有江北大营残军统一交由张国樑指挥,清军声势大振。 万福桥被太平军拆毁,清军花5天时间搭浮桥,在此期间,李秀成率军撤出扬州城外。《扬州御寇录》记录:“留扬州者特零贼。” 20日,浮桥竣工,万余清军渡河,张国樑大举向扬州进攻。21日早上占领一座空城,根本没发生大战斗。德兴阿居然大吹特吹“是日克城杀贼约数千,所获大小枪械、旗帜、器械无数”。 张国樑继续西进,23日占领仪征,守军同样已经撤走。 为何扬、仪守军如此轻易就撤退?李秀成鉴于张国樑率江南大营大军北渡,决定集合扬、仪太平军,由李世贤率领,于10月13、14日渡江,从皖南太平府(府治今安徽马鞍山市当途县)开辟第二战场,解天京南路之围。扬州一部分兵力靠近六合,协助陈玉成攻城。李秀成本人即去天长。 10月24日,陈玉成破六合同一天,李世贤破溧水(今为南京市溧水区),知县战死,守城总兵虎嵩林败退溧阳,李世贤乘胜杀向秣陵关(今为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 和春眼看后路被抄,以“六合三面环水,城坚濠固,守易攻难。一旦为贼所有,必以全力负隅,非急切所能攻破”为理由,只留2000人在江北,张国樑率其他人火速渡江返回江南大营,六合仍在太平军手上。 攻北路的李秀成军,面对的是在盱眙的胜保,原本不难打,却要面临同样的渡河难题——无法过淮河,加上李昭寿这个叛徒与胜保暗通,密报李秀成军情。 10月22日,胜保派人夜袭李秀成军营。李秀成猝不及防,营地失陷,最终撤退。陈玉成攻陷六合随即西进,李秀成也引军跟随。 为何陈玉成急于西进?皖北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 战斗中的太平军——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 援皖清军疾进 1858年8月下旬,李孟群、翁同书先后受打击,龟缩在六安与定远,已经掀不起风浪。胜保不敢与太平军交战,只以剿捻为借口留在盱眙、定远附近。 鉴于安徽形势告急,清廷8月初决定以湘军为主体组成新军团,从湖北方向进入皖北。主要领军将领包括江宁将军都兴阿、攻下九江的李续宾,以及鲍超、多隆阿等,全军马步2-3万人。 这位都兴阿全名郭贝尔·都兴阿,满洲正白旗,江北大营被打得跳江的是德兴阿,全名乔佳·德兴阿,满洲正黄旗人,名字相近,不要搞混。 就在援皖湘军准备出发之前,8月19日,湖北巡抚胡林翼丧母,清廷准假百天。胡林翼随即离开武昌,湖广总督官文暂署巡抚。 官文本人昏愦无能,全靠旗人获得高位,平时倚仗胡林翼筹划,胡不在,根本不知如何调度。只会按照咸丰严旨,一改胡林翼治军谨慎,不愿疾进的方针,催促李续宾等快快进军。 可能有朋友会问,胡林翼丁忧,那么湘军另外一位统帅曾国藩在什么地方? 曾国藩当时正在福建对抗石达开,管不了安徽战局。 为何曾国藩不在长江沿岸主战场,去了福建这个次要战场?或者从当时曾国藩的头衔“办理福建军务,前任兵部侍郎”中可见端倪。具体内容可见下一节:曾国藩的摆烂。 9月5日,援皖军从湖北黄梅出发,9月22日,攻克安徽太湖县,守将叶芸来率军突围,撤到石牌镇与潜山县,组建防线。 李续宾与都兴阿分兵,一攻潜山,一攻石牌,先后于9月27日(陈玉成、李秀成破江北大营后一天)与10月1日克城。 李续宾志得意满,骄傲轻敌,决定自己直捣庐州,都兴阿攻安庆,想一下吃掉太平天国在皖北的两大重镇。 10月13日,李军陷桐城,24日再破舒城,离庐州已经很近。三河太平军守将吴定规一日五文向陈玉成告急。 湘军疾进,打乱陈玉成、李秀成的援京计划。舒城失守同一天,陈玉成攻破六合,马上挥军西进。 李秀成在自述里写道: 陈玉成攻破六合之后,忽言(然)安省告急,黄梅、宿松、太湖、潜山、石牌、桐城、舒城一带,被老中堂统下帅臣李续宾攻破。一日五文前来告急,那陈玉成无心在下,当即扯兵上救。斯时陈玉成启奏天王调我同往,陈玉成先行扯兵上去,我随后而来。 (接下来就是很多人熟知的太平天国三河大捷,本系列主题是二破江南大营,主要围绕天京周边江南江北的战况,同时间发生的其他大战,如三河大捷、小池驿会战,包括上篇提到的攻克庐州,只会略提一下,有机会以后再写一个详细系列。) ![]() 《平定粤匪功臣像》中的李续宾画像 附:曾国藩的摆烂 1857年2月27日,曾国藩父亲曾麟书去世,消息在3月6日传到当时在江西瑞州的曾国藩军营中。 按照清朝制度,父丧必须回家丁忧守制三年,以示孝道,时间满二十七个月即可。如果官员担负重要任务,如曾国藩这样正在镇压太平天国前线的,皇帝有可能会“夺情”,酌情给丧假几个月,又或者素服办公不离职。 无论回家丁忧,还是夺情,都必须得到朝廷同意,曾国藩却不管,报父丁忧折一递交,还在路上,就直接回家,说句严重点,等于擅离职守。 曾国藩这样做是发泄心中对咸丰一直不放权给他的愤懑。 曾国藩以兵部右侍郎身份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交战,一直只有军权,没有地方的财权、行政权。曾国藩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与地方督抚交涉,请求对方发饷。 曾国藩在江西期间,参劾江西巡抚陈启迈,罗列多项罪名,最关键的是“多方掣肘,动以不肯给饷为词”,以不给湘军发饷要挟曾国藩。 咸丰的处理是迅速将陈启迈革职,却另外派湖北布政使文俊接任。 曾国藩看上去胜利,实际被打了一闷棍,他谋求的是江西巡抚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将江西的军、财、政权、人事一手抓,行事大为顺畅。 咸丰不知道他的心思?咸丰懦弱但不蠢,当时清廷的政策就是军权与地方财、政权分开,当时江北大营托明阿与江南大营向荣、后来的德兴阿与和春,都没有地方督抚之权,你曾国藩还想包揽大权?处理掉陈启迈已经是偏向你,还想怎么样? 新上任的文俊,不与曾国藩直接对抗,也谈不上合作,饷银发得不利索,曾国藩只能苦熬,石达开率军进入江西,湘军连战连败,1856年3月前后,曾国藩一度被困在省城南昌。 如果说咸丰之前一定程度上还偏向曾国藩,天京事变后,他的态度完全变了。 天京事变令到咸丰十分兴奋——发逆自相残杀,离覆亡不远,你曾国藩还不赶快行动? 问题是情况没咸丰估计得那么乐观,太平天国还有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之秀,九江仍在坚守。最要命的,是出走的石达开率军又杀进江西! 咸丰却不管,感觉曾国藩故意不出兵,下旨严责: 着曾国藩等乘此贼心涣散之时,赶紧克复数城。使该逆退无所归。自不难穷蹙就捦,若徒事迁延,劳师糜饷日久无功!朕即不遽加该侍郎等、以贻误之罪该侍郎等、何颜对江西士民耶。 上谕用词十分严厉,“劳师糜饷日久无功”“何颜对江西士民”就像椎子一样插在曾国藩心内!曾国藩心中郁闷可想而知,太平军杀过来,两湖发不了援军,江西又受地方官员掣肘,现在皇上也责怪! 既然如此,曾国藩就想着干脆不干了。 在报父丁忧之前一个月,曾国藩就借口目疾,请病假一个月。现在刚好爹死了,更能名正言顺离开军营。 咸丰考虑到具体情况,决定给曾国藩丧假三个月,赏银四百两。明说: 该侍郎假满后,着仍遵前旨,即赴江西督办军务,以资统率。 三个月假期满,曾国藩却不愿意回军营,上奏要求继续在籍守制,而且不止一道,是连发几道。 其中一道《沥陈办事艰难仍吁恳在籍守制折》中,曾国藩痛陈历年以虚衔带兵以及在外省作为客军的种种难处:自己无实权,湘军地位不如绿营,补不上几个实缺,有些二三品衔头将领只能拿七八品军官的工资,在地方上还动辄受辱;地方官只听令于督抚,不肯发粮饷;“钦差兵部右侍郎”的关防大印地方不认可,甚至认为是伪造…… 曾国藩最后把话说明了: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除了曾自己,胡林翼、骆秉章等人也有为曾国藩的要求奔走。无奈咸丰就是不放权,还顺水推舟,同意曾国藩要求,继续完成剩下二十四个月假。 曾国藩彻底绝望,干脆直接摆烂,谢准假恩折专门附写: 臣奉命办理湖南团防,此后不轻具折奏事。 翻译一下,湘军的事情我再也不管!朝廷的事情我也不再过问! 咸丰怎么回复?就是三个字:知道了。 咸丰之所以不鸟曾国藩,是因为1857年至1858年上半年这段期间,湖北、江西、天京周边各路清军进展都颇为顺利,太平天国战略收缩,大有很快就可以剿平发匪的势头。 曾国藩就这样在家守制了一年多,一直到1858年中,转机才终于到来。 当年4月14日,石达开从江西广信率军进入浙江,攻打衢州府城,正式开辟新战场。 清廷连忙调集各路援军前往浙江,这时候发现必须有一个合适的统帅统领全军。 浙江各路清军中,位置最高的是西安将军福兴,但福兴不能服众。 咸丰考虑调江南大营张国樑,和春不肯。又想调李续宾回浙江布政使本任,湖广总督官文也不愿。 这样搞来搞去,朝廷想起曾国藩。7月1日,上谕令曾国藩出山赴浙。 折腾了一年多,曾国藩也不再甩脾气,虽然浙江和之后波及到的福建属于次要战场,总比在家呆着好。 ![]() 电视剧《魂断太平》中,所谓“陈阔川”,实际即曾国藩父死回家守孝剧照 溧水争夺战 视线回到天京周边,陈玉成、李秀成攻破江北大营,天京交通线复通。城中的林绍璋等大为振奋,从10月1日起,不断出兵扑向江南大营阵地,虽然没多大战果,也让和春大为紧张,加上不调抽兵北渡支援,只得收缩防线,将镇江守军调回一部分,再不断募勇凑数。 和春此时早没了年内攻破天京的志得意满,以保大营为重。 坏消息真是一个接一个,李世贤率军渡江占领溧水!溧水除了是江南大营后路,更可威胁常州乃至苏州!和春除了调张国樑南返,再令张玉良统兵5000人由大营出发,高淳的郑魁士也率军前往,意图两路夹攻。张国樑从江北返回后,马上再派冯子材率3000人前去。 李世贤攻溧水,是当时太平军整个天京突围计划的一部分,总的来说,是依靠外援吸引江南大营兵力,城内林绍璋组织出击破长围。 李世贤挥师秣陵关,驻扎在离关十里的禄口镇(今南京江宁区禄口街道),对面的是守将戴文英以及赶来增援的总兵王浚。 11月4日凌晨时分,清军分五路突击,戴文英马队冲破李世贤阵地,步兵乘势进攻。与王浚一路夹击,李世贤败退,攻秣陵关的计划搁浅。 清军乘胜攻向溧水,11月11日,冯子材率敢死队迂回到红蓝埠(今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背后,配合正面的张玉良一举陷寨。红蓝埠当时“在溧水西南,相距十五里,背石臼湖为营,西北达小丹阳,与芜湖、太平逆薮声息相通”是一个联通周边地区的交通枢纽。李世贤在此有5座营垒、3座木卡,凭河而守,还是被清军攻下。 清军乘胜攻向溧水,12日一早,张玉良、冯子材军到城下,李世贤已经做好撤退准备,先派兵冲出攻向张玉良部,冯子材趁机竖云梯攻城,太平军顺势向西撤退,溧水被清军占领。 重占溧水,对于和春来说不啻是一次重要胜利,也暴露出李世贤的统军能力确有缺陷。 ![]() 《平定粤匪图》之《金陵各营屡捷解围图》局部,描写太平军与围城清军激战,图中可见太平军炮队 天京西南激战 除了溧水,天京西南方向也爆发援京战斗。 从太平府出发的援京军主要集结在铜井镇、江宁镇(此两处今属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慈湖(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离南京很近),威胁北面的板桥镇(今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街道)。 板桥由李若珠驻守。11月8日,李若珠出动主力向太平军发动攻势,太平军败退。当天晚上,铜井、慈湖太平军将士四、五千人组织反击。 张国樑得知事态危急,命令李若珠先行诱敌,自己亲率马队在9日拂晓到达指挥。 李世贤派出五、六千人于高地扎营,准备切断清军退路。张国樑发现太平军右翼布阵有问题,派一队骑兵奔袭,太平军右翼不支,左翼“黄旗纠结,悍不肯退”,张国樑亲带剩下骑兵突击,李若珠趁机夹击,太平军败退。 清军乘胜直攻江宁镇,守军拆断浮桥,以枪炮封锁进攻线,挡住敌人攻势。 此战后,西南太平军无力突破清军防线,转入相持战局。 李世贤率部在外奋战期间,天京守军也再次出击。10月30日,林绍璋遣两千人“潜携板片,夤夜偷筑两营,意在冲突安德门长围”。 张国樑遣军两翼迂回,越过壕堑冲击新垒。聚宝门再出四五千将士“并力护持,火器、刀矛,排墙而进”。 清军以骑兵从中路突破,步兵随即攻击,毁平两座营垒,将太平军逐回。 南路不行,守军选择北路。11月1日拂晓,天京守军从城北太平门出动四五千人,进攻东北清营。将士用束草包填壕前进,清军龟缩工事施放枪炮,并向束草包抛掷火器,马上点燃数百束柴草,太平军攻势受阻。 攻破溧水后,11月16日,戴文英、冯子材驰援西南清军,攻破小丹阳(本为一镇,现在南京江宁区与安徽马鞍山市交界处),守军退到西边二十里的薛镇。此地“铜井、慈湖往来要隘,地形四塞,处处可通” 18日黎明,戴文英、冯子材进攻薛镇,以劈山炮阻挡援军,再以骑兵迂回后方。19日,太平军撤退,薛镇陷于敌手。 薛镇紧急时,江宁镇太平军将士驰往增援,李若珠探得此处空虚,遣兵勇分兵四路袭取江宁镇。 20日凌晨,清军扫除外围工事,偷袭江宁镇。双方相持间,李若珠组织小队,带上火炮,在附近安设炮位,猛轰江宁镇护墙,守军渐渐不支。清军骑兵趁机从右路迂回镇后“拔取竹签、鹿角,一拥而入”,太平军前后受敌,撤回铜井。 铜井位置十分重要,自1853年开始一直受太平天国控制,修成一座坚固堡垒,是太平军东援前进基地,也是苏皖交通要冲,和春特意加派2000名兵勇加强进攻兵力。 11月23日深夜,戴文英派遣500人偷袭铜井后营,正面分三路进攻。次日凌晨,敢死队纵火,各部清军抢攻“逆垒火发枪炮之声连环不绝”。李世贤弃守铜井、慈湖,撤往采石矶、太平一带。 李世贤督师一月,先胜后败,天京南面援军势力全被肃清,还将多年经营的要塞铜井丢了,江南大营南路安稳,和春上奏: 臣查金陵首逆号召芜、太逆援,意在声东击西,分我兵力,乘虚冲破长围。其处心积虑,已非一日。且铜井、慈湖以上,自咸丰三年至今,久为孤鼠窟穴,深沟固垒,守易攻难。幸仗皇上天威,诸镇同心协力,冒险深入,旬日之内,扫荡一空。从此围攻建业,西顾之忧,可以稍纾。 在李世贤于天京南路激战期间,发生了两件对太平天国局势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11月15日至18日,陈玉成、李秀成于庐州三河镇,全歼湘军李续宾6000余人,李续宾及曾国藩弟弟曾国华战死。二是10月30日,李昭寿终于以滁州城降于胜保,改名李世忠。或者李的投降在意料中,真正完全改变天京局面的,是天浦省守将薛之元之后的投降,令到太平天国两浦复失,天京形势又重新变得恶劣。 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四卷 崔之清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版 《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下篇 郦纯著 中华书局1982版 《太平天国史》罗尔纲著 《罗尔纲全集》第十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太平天国通史》中册 茅家琦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太平天国全史》 简又文著 香港猛进书屋1962年版 《清实录·清文宗实录、清穆宗实录》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20、21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五) 中国史学会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国》(二) 罗尔纲、王庆成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曾国藩全集·修订版》奏稿之二 岳麓书社2011年版 《太平天国地理志》 华强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太平天国天京图说集》 聂伯纯、韩品峥编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郭廷以著 重庆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郭毅生主编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 谭其骧主编 地图出版社1996年重印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