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精选了《炎症中的“瘙痒”细胞因子IL31》《免疫检查点分子B7H3》《重组抗体:抗体测序和人工智能助力抗体设计》《文献分享:用于HER2特异性递送的单链Fab衍生药物偶联物》《文献分享:全长抗体、片段和双特异性格式的可开发性的比较研究》五篇文章。以下为各研究内容的概述: 炎症中的“瘙痒”细胞因子IL31 白细胞介素31(IL31)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是IL-6家族细胞因子的关键成员。IL31与多种特应性疾病有关,例如特应性皮炎(AD)、过敏性鼻炎和气道高反应性。在AD中,IL31已被确定为其主要症状瘙痒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免疫检查点分子B7H3 B7H3,也称为CD276,是免疫检查点蛋白B7家族的成员,这种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肿瘤微环境内的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中选择性表达。在癌细胞和激活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高表达,帮助癌细胞逃避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免疫细胞的监视。除了其免疫检查点功能外,B7H3还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和治疗耐药性有关。B7H3已成为抗癌治疗的一个有前途的治疗靶标。 重组抗体:抗体测序和人工智能助力抗体设计 抗体可以通过多种策略合成,第一代的动物免疫中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第二代通过杂交瘤,噬菌体,单B细胞等不同的筛选平台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再到现在的第三代的重组抗体技术,它通过从杂交瘤中克隆抗体基因,抗体质谱测序后通过重组DNA技术获得重组抗体。重组抗体具有批间差异一致性,可持续生产,市售价格低,无动物伦理问题等优势。除此之外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研究人员还可以各种AI模型预测抗体的潜在序列和结构,提高了抗体的发现率和成功率。 (数据来源 Gray A. et al. Nat Biotechnol. 2020) 文献分享:用于HER2特异性递送的单链Fab衍生药物偶联物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具有靶向特异性,强效杀伤作用和长循环半衰期等优点,但是ADC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全身暴露时间长,清除缓慢,Fc介导的副作用等。但是基于片段Fab的药物偶联物在安全性、清除率、渗透性等方面提供了一些独特的功能。目前制备Fab药物缀合物的方法受到Fab蛋白的可用性和稳定性的限制,对此的报道很少。 2024年9月2日武汉大学药学院徐若琳课题组在Biomaterials发表了一篇名为“A single-chain fab derived drug conjugate for HER2 specific delivery”的研究成果,通过分选酶A连接将抗肿瘤剂SN38缀合到C末端,并生成药物与Fab比率为1的均质Fab缀合物。所得的抗HER2 Fab-SN38缀合物被证明是有效的且具有抗原依赖性借助其特殊的组织蛋白酶触发环化促进释放机制,具有细胞杀伤能力。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Fab-SN38偶联物对HER2阳性细胞具有高特异性,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文献分享:全长抗体、片段和双特异性格式的可开发性的比较研究 与传统的全长单克隆抗体相比,工程抗体格式,例如片段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可能会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这些非天然分子转化为成功的疗法可能会受到可开发性挑战的阻碍。 2024年10月4日诺和诺德公司在mAb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ability of full-length antibodies, fragments, and bispecific formats reveals higher stability risks for engineered constructs”的研究,该研究分析了64种靶向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不同抗体构建体,其中包括了8种不同的分子格式家族,包括全长抗体、各种类型的单链可变片段(scFvs)和双特异性抗体。研究发现天然全长抗体格式的整体可开发性较高。双特异性抗体、轻链C末端带有scFv片段的抗体和单链Fv抗体片段(scFv)具有中等可开发特性,而更复杂的形式,例如scFv- scFv、具有一个Fab交换的双特异性mAb scFv和双抗体格式总体上更具挑战性总体来说可开发性具有挑战,并且他们还具有碎片化和聚集倾向的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