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乐器》,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投资拍摄,第一季共五集,每一集讲述一种乐器,分别为古筝、琵琶、二胡、笛子和古琴。看出品方以为是一部“带货”的纪录片,然而,《中国乐器》诚意满满,不是讲技巧的教程,也不是博物馆式的展示。它让人看到一把古筝从泡桐树到音乐承载者的漫长旅程,让人听见一支笛子在手工火烤中的呼吸感知。这提醒我们尊重每一件乐器,也帮助我们重新理解音乐的文化与精神底色。![]() 河南 兰考 泡桐林01 ![]() 如果你想真正听懂中国音乐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02 ![]() 上海民乐一厂:从作坊到中华老字号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如果说敦煌壁画里保存了千年音律的形象,那么敦煌牌民族乐器,便是让古音复活的现实之声。 纪录片的拍摄方——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其技艺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1956年行业合作化,86家作坊汇为七社,1958年改组为国营工厂,1962年注册敦煌牌商标,自此成为民族乐器规模化生产的起点。 2011年,敦煌牌获评中华老字号品牌,涵盖古筝、琵琶、二胡等四大类乐器,被誉为“中国民族乐器行业的金字招牌”。这不只是生产厂,更是民族声音的守望者。 03 ![]() 厂长与电视人共同成就的影像史诗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中国乐器》的诞生,来自两位民乐痴迷者的牵手:王国振与金建民。 1998年,王国振出任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第六任厂长,上任时企业亏损近300万。十余年间,他不仅实现全面扭亏,还提出以文化铸品牌的战略,创办敦煌杯民乐大赛、携手顶级民族乐团合作巡演,使企业至2022年实现利润1.9亿元,毛利率达59.6%。 而金建民,原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主任,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与执教长达20年,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播领域的专家。他关注的不仅是音乐,更是音的根、器的魂。 2013年,两人共同启动《中国乐器》项目,跨越八省市,拍摄历时两年,采访数十位制琴宗师与演奏家。 这部纪录片,既是他们的文化理想,也是对民族音乐最真诚的告白。 04 ![]() 听得懂木头说话的人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 05 ![]() 演奏家:器与艺的双向奔赴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在《古筝》一集中,孙文妍抚筝如流水;《二胡》中,阿炳的琴声如泣如诉绪;《笛子》里,唐俊乔老师人美,笛声更美。 这些演奏家们不只是演奏者,更是乐器生命的共生者。他们与制作者常常多年相识,一起调音、共修琴。他们说: “乐器不是工具,是你要共度一生的伙伴。” 器为体,艺为用,匠人为魂。这种三位一体的民族音乐生态,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声音宇宙”。 民乐:走向世界舞台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纪录片内容被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发展史》教材修订采纳,成为音乐专业学习的重要参考。 在纪录片第二季筹备期间,金建民不幸病逝。他未完成的“京剧伴奏乐器”章节,由团队延续完成,成为中国音乐纪录片史上一段沉重而珍贵的延续。这部作品也因此成为他留给这个时代的一部文化遗产。 如果你弹过琴,如果你热爱民乐,那你真的应该看看这部片子—— 第一集 古筝 第二集 琵琶 第三集 二胡 第四集 笛子 第五集 古琴 镜头在此定格,探索从未停机。 关注我,下一帧故事,等你来场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