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的育儿启示:原来模仿是孩子的 “生存必修课”!

 中外比上 2025-05-15

原创 赵小明1炳 心伙伴 2025年05月13日 20:49 山西

小明语录

从历史来说,第二代退化症是一种通病,人类从工业革命就开始解决了过去很难解决的温饱问题,之后第二代退化症就愈演愈烈。

1

认同的发展过程

小明微学大,我们今天继续讲13岁女孩的认同发展问题。我们今天就给大家来梳理一下认同的发展过程

我们按照从小到大不同年龄节点的心理发育任务来讲讲认同问题。

首先人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分不清楚我和妈妈的区别的,我们和母亲是一种共生关系,是一个整体的感觉,没有所谓的我和他人的区别。有点像佛教金刚经所说的无他人相,无众生相

所以这个时候就不会有任何的所谓认同问题。当孩子嘴上还能含着母亲乳头的时候,他不需要去说就可以一直吃奶,就不需要产生主客体分离,对他来说和母亲仍然是一体化的,所以就没有所谓的认同。

现在由于受到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母亲半年左右就要上班断奶了。到了我们和母亲开始断奶的时候,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真正开始在自我意识里逐渐形成自我

一旦和母亲开始分离开,由于孩子还是要吃奶,还是需要母亲的照料。这个时候这个母亲指的是一个功能性的母亲,并不特指亲生妈妈,任何一个行使母亲功能的都叫母亲,哪怕父亲行使母亲功能也叫母亲。

一旦孩子和母亲断奶,孩子就向功能性母亲发出一个请求,我要吃的,或我要抱抱,或我要什么,主客体就形成了

由于这个时候孩子特别需要有人来照料他,所以谁来照料他,孩子就会向第一个照料他的人发生认同,第一个认同就产生了。

这个阶段的认同,一般来说都是认同喂我们奶的人,可能是奶妈,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古代历史上,很多皇帝对他奶妈的情感远远大于对他亲生母亲或亲生父亲的依恋。

很多皇帝对奶妈都是关照一辈子的。你要知道成为皇帝,到后来都会被培养成心狠手辣的人,但他们对于奶妈都有一个很强烈的甚至持续终生的情感。

大家都听说过康熙和苏麻拉姑的故事,康熙小时候得了天花,然后孝庄太后就让比康熙大不了太多的苏麻拉姑去照顾。

在照顾康熙的过程中,年幼的康熙就会对照料者产生一个很强烈的情感,甚至把苏玛拉姑称作是母亲,也是一种认同。包括康熙的皇子们也把苏麻拉姑称作是祖母。

2

人为什么需要认同?

其实不仅是人要认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有认同的心理机制。比如任何一个动物小鸡、小鸭刚刚出生之后,只要和它的妈妈在一起,就开始模仿母亲的一举一动,老虎狮子都一样。

为什么要模仿母亲呢?为什么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为要对母亲发生认同,认同是模仿的前提,所有的小动物只有通过模仿母亲才学会各种各样必要的生存技能

对于人类来说,这个机制就更复杂了。比如孩子认同母亲,就通过模仿母亲的声音,模仿母亲的表情学会了说话,学会了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方式,这是孩子最早时候的学习

这个母亲仍然只是功能性母亲,如果和孩子没有在关键年龄阶段在一起,特别是三岁之前,那么孩子就不一定会对你发生认同。谁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对谁发生认同

孩子通过认同母亲学会了最基本的交流技能,学会了微笑,学会了说话,学会了一些打招呼的表情,甚至还学会了一些动作,一些母亲的情绪表达方式。

所以认同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模仿,模仿是为了获得一种技能。认同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当孩子向母亲发生认同时,因为模仿了她,所以也会导致监护人对他倾向于更多的爱和照料

人类本能上有自私的基因,任何一个人像你,你就会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对他加以照顾的心理机制,就会觉得这个人跟你有关系,越像你,越想照顾他,越会觉得他在基因上跟你接近。

所以孩子的模仿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技能,还在于通过模仿促进了监护人对他更多的照料,更多的付出。这就有助于一个孩子能在被照料的环境下有更高的生存概率

3

人类复杂的心理机制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一岁左右时,就开始有一点点自我意识了。这个时候孩子一方面认同母亲,一方面会对自我产生一定的认同。

比如他会叫自己的名字,会用重叠词,会在镜子里去看自己,也会有意识地选择要穿什么,要用什么,要玩哪一个玩具。

这时候自我认同就发生了,也包括产生一个对自己的喜爱情感。这就会产生一个积极的自我认同导致的自恋,也就是我们说的健康自恋。

这个期间孩子仍然会对母亲发生认同,因为母亲仍然是他的照料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还不能生存,必须要和能够照料他的人在一起,并且持续对照料人发生认同

大家记住,这是个铁律。好,那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下期继续。

本文节选自小明微课

《13岁女孩的父亲认同问题2》

点击二维码

进入小明微课

13岁女孩的父亲认同问题2

作者:赵小明

文字整理:邢娟

图文编辑:陈禹希

审核:段艳梅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

邢老师:kalleyxing1272

免费听小明老师系列微课

小明语录 ~

来访者在咨询中不会随便提到一个别人,来访者提到的别人都和自己有关,甚至有时候直接说的就是自己。

小明老师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心理科学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全景的儿童心理发育的图谱,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育的特征,针对性的给儿童提供健康的心理发育环境。

针对当前第二代儿童教育中的各位家长面对的各种儿童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以第三代儿童教育理念,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心理学解决方法和途径。

《秒睡随时随地睡的幸福方法》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心理安全员》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100》

《随时随地睡》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marvellou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