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微学大,我们今天继续讲13岁女孩的认同发展问题。我们今天就给大家来梳理一下认同的发展过程。
我们按照从小到大不同年龄节点的心理发育任务来讲讲认同问题。
首先人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分不清楚我和妈妈的区别的,我们和母亲是一种共生关系,是一个整体的感觉,没有所谓的我和他人的区别。有点像佛教金刚经所说的无他人相,无众生相。
所以这个时候就不会有任何的所谓认同问题。当孩子嘴上还能含着母亲乳头的时候,他不需要去说就可以一直吃奶,就不需要产生主客体分离,对他来说和母亲仍然是一体化的,所以就没有所谓的认同。
现在由于受到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母亲半年左右就要上班断奶了。到了我们和母亲开始断奶的时候,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真正开始在自我意识里逐渐形成自我。
一旦和母亲开始分离开,由于孩子还是要吃奶,还是需要母亲的照料。这个时候这个母亲指的是一个功能性的母亲,并不特指亲生妈妈,任何一个行使母亲功能的都叫母亲,哪怕父亲行使母亲功能也叫母亲。
一旦孩子和母亲断奶,孩子就向功能性母亲发出一个请求,我要吃的,或我要抱抱,或我要什么,主客体就形成了。
由于这个时候孩子特别需要有人来照料他,所以谁来照料他,孩子就会向第一个照料他的人发生认同,第一个认同就产生了。
这个阶段的认同,一般来说都是认同喂我们奶的人,可能是奶妈,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古代历史上,很多皇帝对他奶妈的情感远远大于对他亲生母亲或亲生父亲的依恋。
很多皇帝对奶妈都是关照一辈子的。你要知道成为皇帝,到后来都会被培养成心狠手辣的人,但他们对于奶妈都有一个很强烈的甚至持续终生的情感。
大家都听说过康熙和苏麻拉姑的故事,康熙小时候得了天花,然后孝庄太后就让比康熙大不了太多的苏麻拉姑去照顾。
在照顾康熙的过程中,年幼的康熙就会对照料者产生一个很强烈的情感,甚至把苏玛拉姑称作是母亲,也是一种认同。包括康熙的皇子们也把苏麻拉姑称作是祖母。
其实不仅是人要认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有认同的心理机制。比如任何一个动物小鸡、小鸭刚刚出生之后,只要和它的妈妈在一起,就开始模仿母亲的一举一动,老虎狮子都一样。
为什么要模仿母亲呢?为什么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为要对母亲发生认同,认同是模仿的前提,所有的小动物只有通过模仿母亲才学会各种各样必要的生存技能。
对于人类来说,这个机制就更复杂了。比如孩子认同母亲,就通过模仿母亲的声音,模仿母亲的表情学会了说话,学会了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方式,这是孩子最早时候的学习。
这个母亲仍然只是功能性母亲,如果和孩子没有在关键年龄阶段在一起,特别是三岁之前,那么孩子就不一定会对你发生认同。谁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对谁发生认同。
孩子通过认同母亲学会了最基本的交流技能,学会了微笑,学会了说话,学会了一些打招呼的表情,甚至还学会了一些动作,一些母亲的情绪表达方式。
所以认同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模仿,模仿是为了获得一种技能。认同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当孩子向母亲发生认同时,因为模仿了她,所以也会导致监护人对他倾向于更多的爱和照料。
人类本能上有自私的基因,任何一个人像你,你就会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对他加以照顾的心理机制,就会觉得这个人跟你有关系,越像你,越想照顾他,越会觉得他在基因上跟你接近。
所以孩子的模仿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技能,还在于通过模仿促进了监护人对他更多的照料,更多的付出。这就有助于一个孩子能在被照料的环境下有更高的生存概率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一岁左右时,就开始有一点点自我意识了。这个时候孩子一方面认同母亲,一方面会对自我产生一定的认同。
比如他会叫自己的名字,会用重叠词,会在镜子里去看自己,也会有意识地选择要穿什么,要用什么,要玩哪一个玩具。
这时候自我认同就发生了,也包括产生一个对自己的喜爱情感。这就会产生一个积极的自我认同导致的自恋,也就是我们说的健康自恋。
这个期间孩子仍然会对母亲发生认同,因为母亲仍然是他的照料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还不能生存,必须要和能够照料他的人在一起,并且持续对照料人发生认同。
大家记住,这是个铁律。好,那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