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看清这5件事,孩子永远不会真正'开窍'

 墨子语 2025-05-15

我很喜欢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的一句话:

“孩子不是突然变好的,而是他在某一刻,看清了世界,也重新看清了自己。”

很多家长焦虑孩子到了初中、高中了,还不开窍,

但所谓“开窍”,不是灵光一闪的聪明,而是一场心态的转向

从推着走,变成自己想走;

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选择;

从“为别人学”,变成“我想为我自己努力一次”。

今天想与你分享,孩子真正“开窍”之前,心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总结了5个关键的“看见”时刻,它们不轰动,却足以改变一个孩子的节奏。

01

往后一看:没人替我收场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成长的第一步,是意识到你不是别人生活的中心。

某天,作业忘记交了,老师点名,他愣住了。

放学回家,他试图用“我忘了”搪塞,

可爸妈没再提醒、没再代办,只说了一句:

“那你决定怎么办吧。”

他忽然有点不安——

“原来这件事,真的只能靠我自己。”

真正的责任感,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在没人兜底时自己站起来的那一刻。

Image

02

向前一看:路很宽,但没人替我选方向

孩子真正感受到“自由”的时候,

不是你不管他,而是你第一次认真地问他:

“你想选哪条路?”

文还是理?高考还是留学?就业还是考研?

世界突然变宽了,可方向也突然模糊了。

他不敢轻率回答,也不敢随便做决定。

他开始焦虑、沉默——但这不是退缩,是他在思考:

“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朱光潜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但孩子真正“醒着”的开始,恰恰是——第一次意识到,

路,得自己选。

Image




03

往旁边一看:别人已经在奔跑,我还站在原地

“内卷”这个词常被误解。

真正促使孩子动起来的,不是你逼他、别人卷他,

而是他自己看见:身边的人在悄悄努力。

平时一起玩闹的朋友,现在开始去图书馆了;

曾经成绩差不多的同学,现在在做研究、练演讲、规划夏校。

他不是被羞辱,而是被现实照了个镜子

“原来别人早就动身了,而我还在原地。”

有时候,一个人的觉醒,

不是因为失败的痛感,

而是因为“落后”这件事,终于有了体感。

Image

04

低头一看:原来我也有点什么是真的行的

一次写作被表扬、一次讲题被称赞、一次班会发言让同学竖起大拇指。

不是全能、不是逆袭,但他自己都知道:这次,我真的是用心了。

“原来我不是'不行’,而是没认真用过。”

一位中学班主任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很多孩子不是没能力,而是从来没有在一件事上看见自己的能力。”

开窍,不是突然爱学习了,

他在某个小小的尝试里,突然认同了自己。

Image

05

抬头一看:真正的优秀,让人心生向往

有一天,他遇见了真正优秀的人。

可能是一位师兄,一位老师的朋友,甚至是你请来的客人。

他们谈吐沉稳、视野开阔、思维有逻辑——却并不高高在上。

孩子听他们讲经历,看他们走过的路,

忽然发现:这些人不是天生会所有事,

而是带着强烈的目标感和一往无前的心气,一步步走出来的。

优秀,不是遥不可及的天赋,而是有迹可循的认真。

那一刻,他动了心:我也想试试看。

Image

06

父母怎么办:如何让孩子亲眼看见?

孩子的“开窍”,不靠说、不靠逼、不靠安排。

而是你有没有给他提供“看见这些东西”的机会:

·有时,是一次“你决定怎么收场”的放手;·有时,是一次“不替你选择”的沉默;·有时,是让他看到别人的努力不喧哗却有声;·有时,是认真地夸他一个具体的能力;·有时,是陪他听一次真诚的分享,读一次震撼的文字。

真正的成长,不是灌进去的,是看见之后长出来的。

但也要意识到,这些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父母能做的,就是不断创造引起质变的条件。

Image

07

结语:点醒也是放手,唤醒也需沉默

真正的“开窍”,

不是被你感动、刺激、打击、启发的那一刻,

而是他在某个看似平凡的日子里,心里默默说了一句:

“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我想为自己努力一次。”

你不必逼他走,

只需要让他看得见路、听得见脚步、照得见他自己。

孩子醒来的那一刻,

从不声张,

但必定动人。

点个“在看”,

愿你的孩子,也早日迎来那场安静却深刻的“自我觉醒”。

Introduction·介绍

创作|顾问型家长·小D爸·小D妈  支持|小D、雪莉

介绍|小D爸,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曾从事本土、双语、国际学校管理咨询;小D,6年级学生

觉得好,“分享”“在看”与“点赞”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