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风药”在脾胃病中临床作用

 tnj660630 2025-05-15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 “风气通于肝”,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调和则气机畅达。如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明示脾虚气陷之病机,为风药升阳举陷提供理论依据。

《伤寒论》中仲景先师以桂枝、麻黄等风药组方(如桂枝汤),虽主解表,但其 “调和营卫” 之效可间接助脾运。如治太阳病兼脾虚泄泻,用桂枝汤外解肌表、内调脾胃气机,体现 “风药通阳化湿” 之思路。

在《金匮要略》中,针对 “湿痹之候”,仲景先师提出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但配伍风药(如麻黄、防风)开腠理以 “提壶揭盖”。如麻黄加术汤中麻黄宣肺解表,白术健脾燥湿,风药与健脾药相伍。

《脾胃论》中,李东垣创立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理论,明确风药在脾胃病中的4大功效:

1.升阳举陷:如补中益气汤用柴胡、升麻,引清气上行,治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

2.除湿醒脾:以羌活、防风等风药 “胜湿”,合苍术、白术,治脾虚湿盛之痞满、水肿。

3.发散郁火:针对 “郁火上乘”,用升阳散火汤中防风、羌活等,使郁火随风药透散。

4、泻阴火:针对阴火,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参芪芩连等配伍羌活、升麻等升阳泻阴火。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胃阴不足兼气机滞涩者,佐以轻清风药(如荷叶、蔓荆子)。如治 “胃虚痰滞”,用半夏、茯苓健脾化痰,少佐防风辛散通阳,体现 “风能动脾,以行药力” 之巧思。

综上风药在脾胃病中的作用如下:

(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

脾主升清,清阳不升则泄泻、眩晕。风药性轻清升散,如柴胡升阳举陷,《本草纲目》谓其 “引清气上行”。配伍黄芪、党参,可治脾虚气陷之脏器下垂。

(二)胜湿燥脾以复运化

《内经》云 “湿胜则濡泄”,风药辛散可 “燥湿”“散湿”。如羌活胜湿汤中羌活、独活祛风除湿,合藁本、防风,治脾虚湿盛之泄泻、肢体困重,使 “湿去则脾运自复”。

(三)疏肝理气以调中土

肝木乘脾是脾胃病常见病机,风药入肝经,可疏肝解郁。如痛泻要方用防风 “散肝舒脾”,配白术健脾、白芍柔肝,治肝郁脾虚之泄泻,体现 “治肝即所以治脾” 之法。

(四)透散脾胃郁热(阴火)

李东垣谓 “脾胃气虚,阴火内生”,风药可升阳以助透散郁热。如升阳散火汤以羌活、独活、柴胡等,“发越脾土之郁火”,治脾虚发热、口疮等症,使热随汗解而不伤正。

(五)宣通脾胃气机壅滞

脾胃气滞则痞满、腹胀,风药辛香走窜,可 “行气通腑”。如《脾胃论》中木香顺气散用防风、陈皮、木香,理气止痛,治气滞湿阻之脘腹胀满,取 “风能行气化滞” 之意。

附经典医案

案一:脾虚气陷泄泻(李东垣治验)

病史:患者泄泻日久,完谷不化,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沉弱。

辨证:中气下陷,清阳不升

治法:升阳举陷,健脾止泻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 30g,党参 15g,白术 12g,炙甘草 6g,柴胡 9g,升麻 6g,当归 9g,陈皮 6g,煨葛根 15g

方解:柴胡、升麻为风药,升提清阳;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葛根助升阳止泻。

服 7 剂后泄泻减,续服 20 剂而愈。

案二:肝郁脾虚痛泻(叶天士治验)

病史:患者每因情绪波动则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胸胁胀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肝郁脾虚,肝脾不和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化湿

处方: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

防风 9g,白术 12g,白芍 15g,陈皮 9g,柴胡 9g,枳壳 9g,炙甘草 6g

方解:防风散肝舒脾,为 “治泻要药”;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白术、白芍健脾柔肝。

服 5 剂后腹痛减,续调 14 剂而安。

案三:脾虚湿盛水肿(临床验案)

病史:患者肢体水肿,按之凹陷半年余,伴有乏力,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小便量少,无口干苦、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缓。

辨证:脾虚湿盛,水湿内停

治法:健脾祛湿,疏风利水

处方:防己黄芪汤合五皮饮加减

防己 15g,黄芪 30g,白术 15g,炙甘草 6g,生姜10g,桑白皮 12g,陈皮 15g,茯苓皮 30g,防风 10g

方解:防风、防己祛风除湿,通利水道;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诸皮药利水消肿。

服 10 剂后水肿渐消,继以健脾之剂巩固。

风药应用的配伍原则与禁忌

(一)配伍原则

1、虚证宜升:脾虚气陷者,风药与补气药(黄芪、党参)配伍,如补中益气汤。

2、实证宜散:湿盛、气滞者,风药与祛湿药(苍术、茯苓)、理气药(陈皮、木香)同用,如平胃散加防风。

3、阴虚宜慎:胃阴不足者,风药需配伍滋阴药(麦冬、石斛),如叶氏养胃汤少佐荷叶。

(二)使用禁忌:

1、阴虚火旺者:忌用辛温燥烈之风药(如羌活、麻黄),防伤阴耗液。

2、实热积滞者:慎用升散风药,以免助热动血,当以通腑泄热为主。

结语

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从《内经》“风气通肝脾” 到李东垣 “升阳散火”,再到叶天士 “通降阳明”,历代医家不断拓展其应用范畴。

临床需紧扣 “脾虚、湿盛、肝郁、气陷” 等病机,方能彰显风药 “升、散、通、透” 之效。

图片

作者简介

李东海,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毕业于河北省职工医学院。

出生于中医世家,崇尚仲景医学,师从于国医大师路志正亲传弟子河北名中医张波、石家庄妇科名中医李宏奇。

善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纯中医治疗优势病种:脾胃病,肾病,眩晕,失眠,焦虑、抑郁证,哮喘,痹症,带状疱疹、月经病,不孕不育,肿瘤放化疗后的调理。

撰稿丨李东海

编辑丨曾静怡

校对丨马煜文、黄怀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