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和田玉相伴二十余年,从初入门的懵懂到如今成体系的收藏,每一步都印证着一个道理:玩玉,是一场由浅入深、从小到大的修行。这过程既是对审美的锤炼,也是对文化的沉淀。在此,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我在和田玉收藏之路上,如何从小物件逐渐走向大境界的蜕变。 玩玉的起点:小物入手,方知玉性 初入玉门时,我与多数人一样,从一枚几十克的蜗牛挂件开始。那时对玉的理解尚浅,只觉得“君子佩玉”是古训,便循着传统,从随身小件玩起。挂件虽小,却能贴身佩戴,日日摩挲。玉的温润与变化,便在指尖流转间逐渐显现。 小挂件的意义,在于培养与玉的亲近感。它不需高昂成本,却能让人体会玉质的细腻、工艺的巧思。我曾见过许多藏友,初入行时一味追求大件,却因经验不足而屡屡“交学费”。反观那些从小件起步的同好,往往更懂惜玉——他们明白,玉的价值不在于体积,而在于人与物的对话。 进阶之路:从盘玩到赏鉴,步步皆学问 当小挂件盘玩出包浆,对玉的喜爱便不再满足于佩戴。手把件成了下一个阶段的选择。五六十克的玉件,刚好盈握于掌中,盘玩时需用心感受其弧度、重量与雕工的疏密。我曾收藏过一件醒狮头手把件,仅四克重,却因造型规矩、留白得当,至今仍被藏友津津乐道。 手把件的积累,实则是审美的积累。此时,藏家开始关注器型的对称、线条的流畅,以及工与料的平衡。一件好的手把件,需“形正工精”——形正则气韵生,工精则意趣现。若一味追求繁复雕工,反而失了玉的天然之美。正如我和玉雕师交流时常说:“作品要轻松,让人赏之如沐春风。” 再往后,便是摆件与器皿的天地。这些大件不再是掌中玩物,而是案头清供,需以空间承载其气度。我曾收藏一件黄玉象耳瓜棱瓶,器型端庄对称,瓶身大面积留白,仅以象耳点睛。这般设计,暗合东方审美中“儒道相融”的智慧——规矩对称是儒家之仪,疏密留白是道家之韵。 藏玉三法:形、工、意缺一不可 二十余年玩玉路,我总结出三个核心要义,无论物件大小,皆需以此为尺。 其一,形正则气足。 玉雕首重器型。即便是一枚三克的玉斧挂件,若造型歪斜松散,便失了收藏价值。我曾见许多藏家早年购入的“学费货”,多是因器型不端而被淘汰。反观那些形制规矩的作品,即便题材朴素,经年累月后依然耐看。形,是玉雕的骨架;骨架不正,再精的工、再好的料也是徒劳。 其二,疏密有致方显境界。 玉雕忌“满工”。一件佳作,必有留白与点睛之笔的交织。比如传统山水玉牌,山石密布处是工,云烟氤氲处是白;又或一件福禄寿三星摆件,人物神态为密,衣袂流转为疏。这种疏密对比,暗合中国书画的布局之道,让作品既有细节可品,又有意境可寻。 其三,文化为魂,经典永存。 玉雕题材需扎根于东方文化。我曾见有人以和田玉雕十字架或机车模型,虽是新奇,却难成经典。玉与中华文明的纽带,早已绵延数千年——从红山文化的玉龙到明清的文人牌,每一件传世之作都承载着文化基因。即便是当代创新,亦需以传统为根基。例如“青铜化玉”系列,借商周纹饰赋予玉雕厚重历史感;又如禅意题材,以空灵之境呼应佛道哲学。 藏玉的终极意义: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 玩玉至深处,终要形成个人收藏体系。有人专攻手把件,有人偏爱器皿,而我独钟小器皿、文房器。这种偏好并非偶然,而是多年审美的凝结。体系化的收藏,能让人更清晰地感知玉雕的脉络——从材质选择、工艺流派到题材演变,每一步都需深思熟虑。 藏玉亦需懂得“断舍离”。早年玩玉时,我常因一时喜好购入杂件,结果堆满库房却难成气象。后来明白,收藏不是数量的累积,而是标准的坚守。如今我的藏馆中,每一件作品都符合“形正、工精、意深”三法。即便是一些早年小件,因符合标准,如今仍是藏友求购的佳品。 当代玉雕正处于第三次高峰。战汉的磅礴、明清的雅致,皆为前人之光;而今日之玉雕,需在传统中寻找当代表达。我收藏过一套奥运主题玉牌,将和田玉与五环元素结合,虽争议颇多,却是一次大胆尝试。这类作品能否传世尚未可知,但其探索精神值得鼓励。 然而,创新不可背离玉之根本。玉雕的“当代性”,不应是题材的猎奇,而是审美的延续。无论是十二生肖的卡通化演绎,还是文人牌的现代构图,都需在规矩与创新间找到平衡。 从小挂件到雅器,从玩家到藏家,这一路不仅是玉的升级,更是心性的修炼。玉教会我“藏拙守真”——形不正则弃,工不精则舍,意不深则断。玩玉的终极乐趣,或许正在于此:在方寸之间见天地,在时光流转中修己心。 希望玉友们在玩玉时,莫急于求大求全。从小物始,以规矩立,凭文化深,终能自成气象。这,便是和田玉给予玩玉人最深的馈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