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旧 | 不同年代春节的记忆

 职场孺子牛 2025-05-15

        有人笑言:小时候的才叫过节,现在只能叫放假。或许很多小伙伴们都有寒假伴随而来的无事可做的无聊感。玩着手机的我们时不时抢上几个红包,然而却依稀怀念起以前带着浓浓年味儿的春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过去几个年代是怎么过春节的吧。

60年代过的是一种传统


60年代——物质匮乏。那时的过年紧张感与失落感处处可见,为了吃上一顿大餐,孩童们个个都要听从大人的安排帮家人准备过年。

排队

那时购物几乎都要排队:买过年供应的糕点香烟要排队、买米打油要排队、买肉要排队、就是买块豆腐也要排队。大街上,随处可见长长的人流,蜿蜿蜒蜒,蔚为壮观。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学校放假了,孩子们每天早早会被叫起床,提着篮子,攥着各式各样的票券,赶到不同的队伍中站立,然后人挨人慢慢挪动。如果听到买了的人传来说,货不多了,快卖完了,后面的人就真的是心急如焚,站立不安。

泡澡堂

一般大年三十,当搞完卫生、贴好门神对联,长辈便会带着孩子去泡澡堂,舒舒服服的洗个热水澡。大年三十泡澡堂是所有孩童儿时不多的几件乐事之一,在澡堂里可以恶作剧的与伙伴们周旋,也可以享受父亲/母亲搓背的服务,只是澡堂地面很滑,一不小心额头就会留下永久的疤痕,这也是顽皮的惩罚。

喝猪油

大年三十一锅熬好的猪油,盛出两碗,父子俩一人一碗,随便蹲在大门口,滋滋有味地喝起来,这便是那时过节别有的风景。待鞭炮声渐渐浓了起来,母亲开始陆续唤各自的孩子回家吃饭时,父子俩碗里的猪油也已喝光了。余下的猪油便可装入罐中留待平时烧菜。

“年消节”

那时,人们管元宵节也叫“年消节”,不光是谐音,还因为是吃过正月十五的晚饭,放过家里剩下的最后一挂爆竹,意味着年也就过完了。这天刚入夜,就会有各式各样的花灯在大街小巷穿行,锣鼓鞭炮声让孩子们的心喧嚣起来。早早地,父母会将黑芝麻和白糖混合装在铁勺里,用锤子细细地锤打成了粉末,然后用磨出来的米粉包出香甜可口的汤圆。然后,把正月以来的剩菜全部倒在一起,加上水,用炭火慢慢炖出来的。最后,长辈会同孩子说,都吃光,明天大家又要开始上班、开始用心读书了。

70年代过的是一种责任
图片
放鞭炮
图片
踩高跷

图片
逛庙会

图片
换新衣

图片
买年货

70年代——人性复归。从“戳穿人类之爱的谎言”到“给爱情以应有的位置”,从“上山下乡受教育”到“恢复高考”,从打倒“美帝”到“中美建交”,从“文革”到改革开放。

70年代末春节的传统色彩加强了,庙会、传统小吃恢复了,人们嗑瓜子、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一些年轻人穿起喇叭裤、蓄长发、拎着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招摇过市。时尚的改变也让人错愕不及,人们对亲情、友情、交际的热爱也达到了巅峰,从这个意义上讲,70年代末的中国人可能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70年代末春节的改变

1970年的报纸报道说春节期间“粮、油、肉、蛋、水果、茶叶供应充足,市场上还出现了如黄瓜、西红柿、豆角等一些夏令蔬菜”。

情况似乎一年比一年好,1971年肉、鱼、蛋、糖、奶粉种类、数量也比前一年同期有所增加,各种鲜菜、糕点、干鲜果品供应充足。当时,吃上的消费占国人收入的大部分,为了获得丰盛年饭,人们必须付出“起早贪黑”的代价。

越往后,食品种类越多。关于吃,在1979年看到的可能是报纸上最为丰盛的纪录,时鲜多了,春节市场上有金浆、西泉、潞泉白酒投放市场,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

春节娱乐从单调走向鲜活

贯穿70年代前半期的春节娱乐主题比较单调,可概述为:样板戏、革命歌曲、革命舞剧、革命电影、纪录片,几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续下来。那时的文艺模式培养了一代年轻人的娱乐方式,短缺年代的文娱消费也是难得的机会。

1977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春节气氛开始鲜活,有体育演出,有了庙会,有舞会,有诗会,还有文艺晚会、音乐会,甚至有了内部电影。春节演出也丰富起来,种类多达50多种。不仅可以看到多年后重新露面的《阿诗玛》、《桃花扇》、《李双双》这样的国产电影,而且可以看到新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来自国外和中国香港的故事片,如日本的《追捕》、英国的《女英烈传》、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美国的《摩登时代》、中国香港的《三笑》,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丰富。

在打倒“四人帮”的第一个春节,人们着魔似的喜欢放鞭炮,以至一段时间内关于鞭炮伤人的事件层出不穷。各种游园活动盛行起来,一些传统游戏如套圈、射击等再次出现。那时人们春节热衷于猜谜语,谜语、灯会空前火爆,可以说人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生活的喜悦,从70年代春节气氛的演进对比中,人们感受到的最大喜悦莫过于此——有了安全、自由、温暖、热闹、团圆感觉的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春联洋溢着时代气息

70年代的开篇话语是“满怀革命豪情迎接伟大的70年代”,以及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70年代早期春节提出的口号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70年代前期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大致相同:

“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

1979年人情味逐渐浓厚,有了:

“喜气洋洋过春节 身强力壮迎长征”

“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跃 公报春风拂大地大地生辉”

  ……

对普通百姓而言,过年互相拜年时,说的最多的是“过年好”这样的传统话语。时代话语渐趋轻松,春联由最初的豪言壮语变得渐渐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人们的交往之融洽、来往之频繁,同时,民间语文也随之丰富起来。

80年代过的是一种无奈


80年代——按部就班。“年”还处处打着票证的烙印,那时候,人们“吃、穿、用”的商品,都要凭票证购买。“过年就是过嘴”。临近春节,老百姓采购年货时,“粮票”、“菜票”、“肉票”、“鱼票”等各种名目的票证,更是大行其道。

排队买年货

按“计划价”销售的商品似乎总显紧张,错过了,就得去买价格相对较高的“议价”商品。寻常百姓过日子节衣缩食,所以都宁可起早贪黑排长队,凭票去购买计划商品。于是,年关将近时,家属楼里的大婆大妈们,经常交流沟通哪里有计划商品到货,“组团”前去排队购买。年的味道,便从那一列列购买年货的长队中升腾而来。

放鞭炮 

城市里,那个时代大多还没实行“禁放”。密集的建筑和人口,使得城市里的鞭炮声比乡村更显浓烈、长久。从年三十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连绵不绝于耳。街道上的车辆少了,宽阔的街道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他们追逐、嬉闹,不时燃放鞭炮取乐,把年的味道和喜庆传给路人,传向城市的天际。累了,就掏出压岁钱,买一串冰糖葫芦来吃。酸酸甜甜的味道,从此深深浸入他们对年的记忆之中。

年夜饭

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更像一种仪式。吃饺子,是期盼一年能交好运。也有清早喝凉粉汤的,是期望孩子们的脑子一年都灵灵醒醒。吃罢早饭,小夫妻们中午都要回到男方父母家团聚,与兄弟们一块陪父母吃个真正的团圆饭。父亲和孩子们在一块儿天南地北地唠,母亲则带着媳妇们在厨房筹备中午和晚上的团圆饭,很像多年后那首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里面的感人场景。年的味道,这时就是亲人们依依相聚的温馨。

看春晚咯 

那时,电视逐渐进入了城市里的寻常老百姓家。起初是黑白的,12英寸的那种,慢慢的,电视变大了,变成彩色的。能在春节前抱回一台大彩电,是当时十分高兴的事。对于现今被称为“新民俗”的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的观众,还没有如今这般“边看边挑剔”的执著。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信息、通信都不及现今发达,电视里的一切都显得很高远,人们的眼界是狭窄的,更是温和的,认可了很多至今被奉为经典的歌曲、小品节目。这些,也成了那个年代“年”的标志符号。

岁月推移,“年”在社会转型中,继承着传统,也不断增添着新的时尚元素。80年代的年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的独有记忆。

90年代过的是一种潮流
图片

饭店的年夜饭现在需要提前半个月预定
图片

如果的年货都在超市置办
图片

回家过年
图片

腊月里
人们在挑选春联
图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来

90年代——时尚潜行。人们开始把除夕的年夜饭摆在酒店里,省时省力。而除了春晚,旅游过春节变成了当时最时尚的行为。从1997年,人们的头脑中第一次有了贺岁片的概念。而拜年,不再是两盒点心跑一天。先是贺年卡贺年的方式流行起来,贺年卡不是学生专利,已经被全社会接受了,进入1999年,贺卡成为落后的形式,因为使用大量纸张,不利于环境保护,电子贺卡在今年流行。每天中国电信网上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轻轻一点,祝福可以传出万里之外。

旅游过年成时尚

人们春节期间的娱乐方式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在家看电视上播出的文娱节目了,许多市民春节期间愿意到酒店的包房里和亲友们边吃边唱卡拉OK了,他们在感受当歌星感觉的同时,也切身体验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实惠。

春节,也让旅游淡季变为“黄金季节”,机票优惠已成为历史。1992年的年三十,五个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的年轻人是新闻人物,过个团圆年的观念正在被悄悄改变。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的日子也已经过去,春节,从旅游的淡季变为“黄金季节”。据统计,1997年北京春节旅游过年的人数在10万人上下。

年夜饭挪到酒楼

九十年代的每个春节前,人们忙年的特点是开始购买自己真正喜欢的年货了。市场上的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等应有尽有,包括各种礼花、电光炮等高档鞭炮在内的鞭炮市场也成了年货市场上的主角,大人小孩都喜欢。

这个时期市民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忙年的内容和形式也都大大丰富了。在年货应有尽有的同时,一些市民把家里的年夜饭开始搬到酒店吃了,大家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位了。

春运拉开大幕

一年一度的回家过年,让每一个春天的交通线变得异常繁忙,春天的运输成了一个国家的交通现象,按照汉语缩略简称的习惯,“春运”这个词诞生了。

春节前后,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集聚重合,形成客运洪峰,造成严重的阶段性供方市场。京广线、陇海线、浙赣线、湘黔线,《初中地理》的考试中,这些路线属于必考题范围。而春运的步伐也就从这一纵两横的铁路动脉上开始,至今,它们仍是春运中最繁忙的路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老广州站也见证了10余年的“民工潮”。有铁路专家这样提醒:当年如果要严格按照一节火车硬座车厢的载客标准来限定春运时的载客量,那么我们必须每条线路同时加开20列以上的列车。都说上海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公共汽车最挤,每平方米站了7个人;而同时期的春运列车里,恐怕数字要翻一番。

00年代过的和没过一样

00年代——我们“好幸福”。正如网友所说,“如今春节就是大人们打牌,小孩子到处玩,让我们这种不大不小又没对象的,除了值班时间就是吃吃吃,睡睡睡,一边吃一边睡...”

图片

玩手机


玩国粹

来源:广州高校咨询;编辑:halobas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