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永利:与诗同行-江海寄余生

 百荷书房 2025-05-15 发布于河南
与诗同行-江海寄余生
文/王永利 图/网络
《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晚上与朋友在东坡雪堂畅快饮酒,醉了醒,醒了醉,回到住处时,好像已经是三更天了。隔着门,能听到家童睡觉打呼噜的声音。敲了半天门,没有动静,于是来到了江边,拄着竹杖,静听江水流动。
长恨这个肉身,常常身不由己,何时能忘却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趁着这夜深风静江平,驾着小船消失,从此泛舟湖海,寄托余生。
这里苏轼要表达的,是不愿与官场那些是是非非所累,自由自在存活于天地间沧海之中。
关于这首诗还有个小插曲。
苏轼在江边,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直到凌晨才回住处睡觉。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这首词传遍了黄州的大街小巷。并且传言说,苏轼挂官服于江边树枝,驾一叶扁舟随江飘走了。
知州徐君猷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虽然他与苏轼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黄州也尽自己所能照顾他,但同时,他还负责监管苏轼,如果苏轼不见了,他也无法向上交差。他急急忙忙赶到苏轼的住处,发现苏轼鼾声大作,睡的正香,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下。
元丰七年,神宗皇帝进行了十六年的改革没有什么成果。
本来是想富国强兵,有一番作为,没想到弄成了官员之间的党争,而且周围的大臣,都是一些无能之辈,只会阿谀奉承,见风使舵。久思之后,神宗皇帝觉得还是得启用有识之才,于是想到了苏轼。于是一纸手札,直接绕过了宰相王圭,调苏轼到汝州任团练。
因为前几次想让苏轼担任重要任职,都被王圭阻扰。这次调汝州,因为汝州离京城近一些,也为进一步重用苏轼做准备。
苏轼在接到神宗要他到汝州的旨意时,其实他是不愿意去的,但又不好驳神宗的一片好意。
其实他早在杭州任通判时,就在常州买了一些田产,他觉得常州的环境和景致最适合他,又加上很多好友也劝他住常州,所以他想在常州任职隐退。
弟弟苏辙,此时在大名府(邯郸)任留守司推官。苏辙给苏轼写信,希望苏轼能到汝州任职,这样两个人离得近一些,方便见面,互相照应。毕竟两人已多年未见。
对于苏辙的来信,苏轼也曾心动过,他与苏辙,兄弟情义非同一般,在家里二人关系最为密切,苏辙也是才华横溢,文采与苏轼旗鼓相当。
当初父亲苏洵带领弟兄二人一同进京赶考,二人一同榜上有名,被天下人津津乐道。
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时,苏辙宁愿以自己的官职替哥哥赎罪,而后被降职到筠州(江西高安)任职,可见对哥哥苏轼的情分。
对比,苏轼也是心有愧疚,所以这次苏辙来信要他到汝州,苏轼心里一直犹豫,甚至也曾一度想即刻启程去汝州。就在此时,接到朋友的来信,说京城官场有了较大的变动。苏轼心里一惊,他对官场的变动,非常敏感,联想到汝州离京城太近,弄不好又会引火烧身。他实在是厌烦了朝中的那些党争,不愿被卷入其中。考虑再三,苏轼给弟弟回信,通报此事的同时,通知弟弟不打算去汝州了,同时苏轼给神宗上了《乞常州居住表》。
元丰八年二月,在等待了半年多后,神宗终于同意苏轼留在常州,仍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文。
想到终于不用长途跋涉去汝州,苏轼心也踏实下来,准备在常州安度余生。没成想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五日,年仅三十八岁神宗皇帝因积劳成疾病逝。消息传来,苏轼感到震惊,也很悲伤,毕竟神宗对他也算不薄。
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由于十岁的赵煦年龄太小,不能亲政,只能由神宗的母亲宣仁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高太皇太后是很重视苏轼的。因为当初神宗与高太皇太后一块儿吃饭时,常常提起苏轼的才华,觉得苏轼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高太皇太后掌权后,司马光等保守派又被找回朝中得到重用。不久,苏轼也接到朝廷诏令,以朝奉郎起知登州。朋友和家人都很高兴,苏轼却又一次感叹自己的命运,无法被自己把握。
他原以为从此可以退出险恶的官场,依靠常州的薄田安身度日,过那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恬淡生活。可是眼前的现实,又一次让他身不由己。
不久苏轼携家人,一同赴登州任职。
以苏轼的豪爽洒脱,不拘小节的性情,注定是不适合官场的,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得罪了人,自己却毫无察觉。再加上官场的尔虞我诈,这些更是苏轼所厌烦的。
果然,不久之后的苏轼,又被卷入党争之中。尤其是高太皇太后去世之后,朝中又被一些小人把持,哲宗又没有什么主见。
章惇曾是苏轼的好友,但在官场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担心苏轼盖过自己,毕竟苏轼的才华众所周知。
章惇利用哲宗亲政后,重新掌权的机会,对旧党进行打压,其中就包括苏轼。
章惇在将苏轼贬到惠州后,仍不放心,进一步怂恿哲宗,将其贬到海南儋州。
但此时的苏轼,经历了黄州痛彻心扉的历练,已不是原来的苏轼,已是一个全新的“苏东坡”,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不会被击垮。
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在惠州、儋州,他心境平和,一心为百姓做事,同时,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文章。
虽然还在官场,但他性情中的那种淡泊名利,于天地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却从未消失过。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将人生看的通透之后,一心向往的一种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