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平人文:明朝那些事之——古代特殊的圩集,“瑶圩”的兴衰记忆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25-05-15 发布于广西
瑶圩,对桂平人文历史了解一点的话,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瑶族人为主的圩集,即现在传统所说的农贸市场。

但是,从广西的少数民族分布来说,瑶族主要分布在以今天金秀县为中心的大藤峡区域,桂平的瑶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近大瑶山的紫荆镇一带,相对来说占比还是比较少的,看大藤峡周边地区几个县有关的文史资料,提到“瑶圩”这种场所概念的地方,却只有桂平。

那这个“瑶圩”的概念,为何在瑶族聚居更多的大藤峡地区中心地带没怎么见有设置,反面却只在桂平出现呢?

这就和明代的大藤峡起义有关了。

自元末年到明代嘉靖年间,大藤峡地区发生了连续二百余年的反官府起义,当然了,这二百余年的地区动荡,引发原因有很多,无非就是封建时代制度下,官府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不公,时代政策的严苛,等等,导致土地资源分配不均,财富分配不匀,等等,就引发区域的反官府民变,这些讲起来话就多了,之前也写有很多文章介绍了,网络上也容易搜到,这就不多提了。

只说到了明嘉靖年,大明官府镇压了大藤峡地区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起义——侯公丁起义,为了安抚地方,稳定地方,朝廷实行了怀柔政策,放宽对区域民众的限制。

如在桂平境内,朝廷在今天桂平北部靠大藤峡地区的紫荆,金田,江口一带,划出大片土地,设置了数十个村寨,引导瑶民出山定居。

那为了提供日常的经济交流,各种贸易的流通,官府在今天的江口,设置了一个瑶圩,实际上就是供瑶民卖山货,卖山里的物产。因为江口这位置处于浔江,是桂平水路东出梧州,广东的必经之道,交通便利,于是就成为了大藤峡地区经济交流最大的集散地。

山里的物产卖出去,山外的物资购进来,这也是江口圩发展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浔江三大圩之一的”重要原因。

除了“大湟江口瑶圩”,桂平地界上还有一个瑶圩,这就是设置在桂平城边,今天旧太平街口附近的瑶圩。

桂平城作为当时水路交通流域内最重要的中转站,这里往来人多,所以,设置瑶圩也是为了更方便的相关货物的直接交易。

这“瑶圩”的设立,先不说是专门为了“瑶区”的人们而设,更重要的是实行的政策不同,和常见,常听说的圩集有很大的区别的。

一般常见的圩集,就是农贸市场,主要就是日常生活品,柴米油盐之类,是由人们自发形成的,是自由市场,在很多地方,都是三日一圩,特殊的地方五日一圩,这些都是广为熟悉的趁圩(赶集)习惯。

但瑶圩则不同,其最大的特点。

一是由官府直接管理,管控的,是“委官董治,使无贪攘”。

简单说,开市时,官府是有专门的官员,或是有官府背景的人员现场管理的,进入市场范围交易的,是受官府所限制的。严格控制管理“瑶人”身份的人的交易情况。

二是圩期限制。

瑶圩的圩期,是“一月二举”,简单说,这个瑶圩一个月内只有两次,每半月一次,因为这是“瑶民”专场,瑶区里的民众要赶集做买卖,只能在这两天,平时想出来趁三日一圩的寻常市集卖山货,物产,那是绝对不允许的,是违规的。

这就是官府为“瑶人”设立的专门“圩集”。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瑶民的迁移,江口瑶圩渐废,人们重新在现在江口镇圩发展成新的圩场,而桂平城南的这处“瑶圩”,在清末也渐渐消散,地方就没有“瑶圩”之说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