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影”频现,大自然想告诉我们什么?

 激扬文字 2025-05-15

图片

-壹-

自黄帝“乘龙飞升”的传说流传以来,龙便逐渐幻化为神圣与吉祥的象征,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那抹遥不可及却又刻骨铭心的“白月光”。

古往今来,帝王们纷纷以真龙天子自命,或在衮袍上绣上金光闪闪的龙鳞,或于玉璧上精雕龙纹,借“神龙现世” 之祥瑞粉饰太平之假象,实则以龙为君权神授的象征,行驭民固本之实。

帝王好龙,举国风随。于是,关于龙的传说与记载便浩如烟海、不胜枚举。

自《史记》记载刘媪 '梦与神遇,蛟龙伏其上' 后诞下刘邦开始,龙与刘氏家族便结下不解之缘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兰陵延东里温陵井中出现两龙,至乙亥夜神秘消失;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黄龙现身成纪;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 年),黄龙又在新丰出现。

后世此类记载有增无减,仅清初顺治至康熙年间,史料中 '真龙现身' 的记录就多达 24 处。

然而,这些记载并不足以证明龙的真实存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夹杂了诸多私货,若盲目轻信,便成为了第二个任人打扮的姑娘。

《晋书》堪称“古代灵异事件大全”。后赵刘聪时期,小行星坠落化作臭肉,旁有哭声,直到刘聪后妃所生的蛇与龙爬过,哭声才戛然而止。这也算正史,你敢信吗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自诞生之初,人类便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构建了一个虚实交织的精神世界。

我们不仅生活在客观现实中,也生活在由想象编织的意义网络里。

许多言之凿凿的事物本就是社会共识的产物,未必具有客观物质性。所以万事別较真,真不起来。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指出,'虚构叙事' 是文明构建的基石 —— 人类通过想象创造并信奉宗教、国家、货币等概念,这些虚构符号极大地促进了大规模社会协作,推动了文明演进。

-贰-

龙,无疑也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创造。

图片

传的神乎其神的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假设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剥离文字演绎加工的成分,可以确定这是一个未知的龙形生物的死亡事件。

该“龙形”生物,为碳基生物,并不神秘,也没有传说中龙的神通,颓颓老矣,化成了腐朽。

还有各地出现龙的化石或遗骨,本质上都是古代爬行动物化石的误判或文化附会,与想象中的' 龙 ' 并无实质关联。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若龙以碳基生物形态存在,其栖息地、食物链如何构成?支撑其 '腾云驾雾' 的能量来源又是什么?

在现有科学框架下,除非存在超越认知的能量系统(如核动力、AI算力),否则它难以突破地球引力与能量守恒定律的限制。

但若跳出碳基生命的思维定式,从文化哲学维度审视龙早已在集体意识中获得'生命'。

正如鬼神观念,虽无法用科学实证其存在,却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占据独特地位,成为承载特定文化功能的象征符号 —— 这种 '观念存在',早已超越个体主观意志。

龙的成为文化基因以后,自然便具备精神内涵,就像人们自然而然的相信具备腾飞的能力一样。

-叁-

在中华经典中,龙是'道' 的具象化表达。

《道德经》通篇未提'龙'字,却处处暗藏龙的神韵。'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 文中对 '道' 描述,恰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无怪乎孔子赞叹老子 '犹龙',实为以龙喻 '道'。 

《易经》则直接以龙为喻阐释宇宙规律。乾卦中'潜龙勿用'、'见龙在田 '、'惕龙乾乾'、' 跃龙在渊 '、'飞龙在天'、' 亢龙有悔 ' 的递进,不仅勾勒出个体生命的成长轨迹,更揭示了万事万物盛极而衰、周而复始的运行法则。

可见,龙并非真实的生物,而是蕴含着象征意义的自然存在。我们看到的龙,或许是一种天象,或者是一种气象

虽然龙可能并非实物,但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却不可轻视。“天垂象,见吉凶”,龙的出现或许是大自然的一种隐喻式提醒,不可轻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