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患者一般怎么治疗?
在乙肝的治疗领域,目前最新的治疗观点为:只要乙肝病毒 DNA呈阳性,且患者年龄超过30岁,无论肝功能是否正常,都应直接选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长期治疗。
在治疗初期的前3个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安排复查。复查项目包括肝功能、肾功能检查,以及乙肝病毒DNA的下降情况和是否阴转,同时还会关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是否有同步改善。倘若患者的表面抗原能迅速下降到1500之内,那么这位患者很可能属于功能性治愈的优势群体。此时,医生会建议联合或加用长效干扰素进行治疗。
联合治疗开始后,患者需在3个月或半年时复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和表面抗体的产生情况,整个观察期最长为1年。若在1年内,患者的表面抗原转阴,同时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出现,那么就可以认定为功能性治愈。部分患者出于对治疗效果更进一步的期待,愿意继续接受干扰素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医生会尊重其意愿,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延长用药时间,但核苷(酸)类似物仍需继续服用。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表面抗体水平的变化,若抗体水平越来越高且保持稳定,就可以停用干扰素;若表面抗体水平在100以上,甚至有些患者的抗体水平能达到500多,此时完全可以停药,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而言。
然而,停药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停药后,患者仍需定期复查。停药后的第一个月,需复查彩超、肝功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水平和乙肝病毒DNA定量。若各项指标稳定,前三年内建议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若情况持续稳定,之后每年复查一次即可。这是因为乙肝虽然可能已经达到功能性治愈,但肝脏毕竟长期遭受病毒的“侵袭”,肝纤维化、肝脏结构紊乱等问题可能依然存在。而且,还存在少数患者因基因突变导致肝癌发生概率增加的风险,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
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使用干扰素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会下降到一定程度,随后进入平台期。若此时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医生会建议继续用药观察半年以上。若半年后仍处平台期,就可以停用长效干扰素,只服用核苷(酸)类似物。停药一个月后需进行复查,这是因为长效干扰素具有后效作用,停药后仍能持续引发免疫反应,这对患者是有利的。若复查发现表面抗原水平下降,患者可继续进行序贯疗法或脉冲疗法(即间断治疗),一般间断时间不超过三个月。若停药观察期间,乙肝病毒DNA阴转,表面抗原稳定在较低水平甚至进一步下降,甚至有患者在持续用药进入平台期后,停药三个月反而表面抗原转阴、表面抗体飙升并达到功能性治愈,这些都是非常理想的治疗现象。
最后,要提醒各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度焦虑。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与专科主治医生沟通。一定要选择专业、熟悉自己病情的医生进行交流,并接受其指导,这样才能确保治疗过程顺畅,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