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中华文学•评论】周 倜/张忠辉散文阅读笔记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5-05-16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大中华文学·评论展台


图片
——微刊总第2686——

图片

  【作家简介

  周 倜本名周德念,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

图片
   张 忠 辉 散 文 阅 读 笔 记 

PART-01

  本以为大凡省厅一级领导干部的讲稿都出自于秘书之手。本以为主政一省科技管理的省厅领导与文学创作沾不上边。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四川散文23家》男散文家卷中,曾任四川省经信厅领导的张忠辉的文学简历却颇为出彩: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歌学会及四川省科普作协会员在国内报刊发表散文小诗等文学作品并有部分获奖。出版散文集《树下读叶集》。

  本以为浸染官场多年,创作中难免会有几分官气。却不然,张忠辉的散文立意高远、构思巧妙、文笔幽默风趣还接地气。有一种读进去就停不下来的阅读欲望。

  《四川散文23家》收录了张忠辉近年来创作的7篇散文。这些散文,题材涉猎广泛。既有唱响时代主旋律的改开新篇,又有乡土情结的娓娓道来,还有生死问题的深度思考。我把阅读过程中的“勾勾划划”集中整理出来,姑且算作一篇读书笔记,以兑现我对作者的承诺:读并写点什么。

  《围炉煮鱼话升钟》是一篇有情节有人物有回忆有感悟的散文。以家庭聚会围炉升钟湖吃鱼宴为由展开叙述。这种日常亲情的开篇很容易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蒙太奇风格的穿插。现实与回忆的切换十分自如而不显突兀。通过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物对话、细节描写、情节设计,从生态赞美、景色赞美、功能赞美、历史传说等方面,为升钟湖的前世今生展现出多维度的画卷。

  契合现实与时代同行,这是当今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之所在。这篇散文的基调诚然是反映改开历程与巨变,然而却不是口号式的空洞说教。作者采用父亲、姑父、表哥、表弟、妹妹这些鲜活亲切的人物形象塑造,合理而又巧妙的情节设计,让读者一步步走进升钟湖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历史大变革之中,去见证“人定胜天”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歌可泣,去感受伟大社会变革中的末端脉动。在不同角色的对话与思绪万千的回忆中,作者完成了“还原历史、传承精神、珍惜成果、感恩时代”的主旋律唱响。

  再说散文中的语言特色。作者娴熟运用了当地方言:“喉咙伸出爪爪”“简直不摆了”等等,读起来既接地气又极具亲和力和画面感。作者还喜欢用排比句进行情感的烘托。描写大旱的时候,接连三个晒焦了,三个晒裂了,最后一个“奄奄一息了”。这重复的7个“了”,在递进的叙述中增强了问题的紧迫和严重程度。“抗旱—抗旱—抗旱—是年年的必须!灌水—灌水—灌水—是人人的负担”类似这样的排比句起到了非常好的烘托效果。也促使读者去思考改变的必然和必要。升钟湖,这个川东北地区的“都江堰”,它的发展变迁不就是国家大兴水利造福子孙后代丰功伟绩的一个缩影吗?

  个人认为文中有两处小遗憾。一是感觉文内父亲开口的第二段话有些不真实。作者也许是想通过父亲之口阐述升钟湖巨大成就以增强说服力。但是作为一位97岁的耄耋老人,还能随口准确说出“3886万亩农田、产粮138亿公斤,供水58亿立方米”等5个准确数据,感觉有点不可信。如果把数字处理成模糊态比如一百多亿等等,就比较符合说话人的年龄特征。二是作者专门有一自然段表述一个心结或者说是夙愿:想去升钟湖看看。按理说,逻辑上就应该有一段终于了愿的表述。然而却没有,又在后来面的文字中出现“脑海里再次出现的记忆(指升钟湖)”的表达。这样的描述似乎有些跳跃。当然,只是个人愚见。瑕不掩瑜,想必读过这篇散文的人,也有了想去升钟湖实地看一看,品一品的冲动。

  《一瓶“过期”的酒》是一篇短文。却把物质层面上的“过期”与精神层面上的“保期和无期”之间做了一个很好的切换与升华。

  文,不在长。1800余字,便将围绕这瓶喜酒的故事妙趣横生地铺展开来,非虚构的故事走向引人入胜。谁没有结过婚摆过喜酒?正是挖掘这个贴切生活极易与读者产生共情的“故事”,勾起了读者的“八卦”心理,追着读下去:这瓶酒后来呢?再后来呢?悬念一直到结尾。不得不说,作者牵引读者的能力超强。

  理,不在声高。从一瓶老酒走过的岁月,佐证了川酒辉煌的历史。也浓缩了作者对酒嗜好,对家庭爱巢的真情实感。小事大道理。国人奔小康的足迹通过一瓶老酒的历史而清晰可辨。让读者们在品味作者的这瓶喜酒和回忆自己的那瓶喜酒之间,深深感悟出时代的变化发展:我们这一辈人呐!我们赶上的这个时代啊

  以小见大,足见作者笔力的精到。

  很喜欢这篇《我不是垃圾》。作者把一个关乎千家万户月月天天的环保治理,写得深刻、生动,甚至有趣因而有感。全篇构思巧妙、语言生动,情节抓人。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涨了知识,见了世面,多了感触,最后必将化为“环保千秋,匹夫有责。从我自己做起”的点滴行动。

  除此之外,有两点建议。突出“物态垃圾”治理。删减“他们、她们不是垃圾”部分。不是说这两部分不重要,而是会冲淡主题,毕竟只有当社会上存在较大程度的偏见,存在把志愿者、基层工作者形容成“垃圾”偏见的“证据”,才会有“他们不是垃圾”的论点。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不认为社会上已经存在这种偏见。把这两部分“另起炉灶”,也是很好的主题。总觉得把人与垃圾勾连有些牵强。其二,开篇的第二自然段似乎可以舍去。把其他采访者的“挑肥拣瘦”放在这里似乎容易产生歧义。而且这一段也与主题无关。

  《向土而生》是我读到过的关于环保治理工程中最震撼的文章:被“磺祸”造成的巨大生态灾难所震撼!被当地政府和百姓所花费的巨大代价所震撼!也为治理取得初战告捷的阶段性成果所震撼!文章作者在深入采访深入调查研究并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宏观和微观的阐述,通过事迹、实例的真实展现,展示出还我金山银山的的国家勇气和民族精神。可以看出作者下足了功夫去学习相关知识,才有可能把非常专业的治理过程写的浅显易懂又引人入胜。

  不过,这篇散文的体裁似乎在论文与散文中摇摆。治理过程很专业,必须写。但是专业术语过多,读者又不一定能懂。譬如“钝化、客土、植物萃取、鱼鳞坑、土壤团粒结构”等等,不解释吧,读者不太明白,解释吧,论文痕迹更重也可能影响耐读性。可否干脆少提或者不提这些专业词汇呢?

  其实读完这篇文章,我似乎更想知道:这种治理是治标还是治本?客土应该是异地而来的熟土,如此大的熟土迁移是否会造成取土地区新的环保问题?被隔离封闭的污染源是否会降解?降解周期多长?我反而担心“马屎皮面光”,污染源有可能像一枚枚深埋地下的“定时炸弹”。如果真如此,岂不愧对子孙后代?这些问题萦绕心头,如果读者也有同问。那么作者能够解释清楚这些疑问就更好了。

  《我要死了》是一篇讨论生死观的文章,可读性非常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正确认识死亡、面对死亡,是政府和社会层面必须广宣引导的重大现实课题。佩服作者的勇气、理智和前瞻性。把人人都会面对的难题放到明面上,引导大家去思考、理解,甚至去做最合理化的选择。文章的标题很吸睛。文中描述的揪心场景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那些濒临死亡者被抢救的痛苦、生者的无奈,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作者似乎没有沿着这一现象深入走下去。或许,我们应该讨论死亡的积极意义?或许,我们应该表达清晰的死亡观,包括死亡方式、身后事的自主选择等等。我们是否应该把对死亡的恐惧最终弱化为一种平静地接受?总之,明确提出积极的死亡观,这也许应该是作者必须带给读者的。

  《碘-131、时春和我》是一篇令人泪目的纪念文章。中国核工业的艰难起步和骄傲腾飞,付出的是千千万万时春们青春、身体、生命的代价。他们,是扬我国威的平凡英雄,更是国泰民安的基石。读到最后,我很想知道时春的真正死因而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我还想知道时春的死应不应该算“因公殉职”?历史不应该忘记时春们,国家应该善待时春们!否则,人心会寒,天理难容!

  《龙门镇的龙门阵》,中国系列神话故事中的精彩片章。只是如果读后引发了到此一游的愿望,那么,文中的龙门镇源自何处?经查阅资料,目前国家确认现存的“龙门镇'约有10~15个,涉及10个省(直辖市)。文中提到龙门镇位于嘉陵江边,可嘉陵江的流域面积15.98万平方千米,它究竟在哪里呢?

  读张忠辉的散文,引人入胜又引发思考,这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也是我荐读的理由。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