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见素是一名小小的中医爱好者,喜欢读各种各样的医书。自学中医十多年,读过了中医专业的大部分高校教材,喜欢翻阅《黄帝内经》等医书古籍及近现代大医的医案。我将持续在公众号上分享我的医书读书笔记。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见素读书”,你的关注、点赞、评论,都是对我的极大鼓励! ![]() 以下是阅读《温病浅谈》(赵绍琴著)第四章《温病治法》的读书笔记正文。 今天读到上焦湿热病的治法。 上焦湿热病,多发生于夏季。外有暑热蒸腾,侵袭人体,体内则素有湿热秽浊(可能由于饮食不节制而形成,也可能是脾胃运化功能不足而生)。 上焦湿热病主要表现在上焦的症候,例如: - 头晕,头部沉重,又有胀痛感,这是湿热蒸腾在头部的表现(注意与伤寒头痛之发冷、发紧、颈部转动不利相鉴别)。 - 身体发热。温病的特点之一就是会有发热症状,所以上焦湿热病也不例外,会有发烧。 - 胸闷,咳嗽。这是湿热之邪蕴在上焦,阻碍了肺气的正常宣发和肃降功能,因而会胸闷、咳嗽。 其次,也会有全身症状表面湿热弥漫的特性。例如: - 周身酸楚,四肢沉重乏力。湿热之邪蕴藉在肌肉层次,所以周身酸楚。湿热困脾,脾主四肢,所以四肢感到沉重乏力。 - 湿热下注,因而小便黄赤。 - 恶心呕吐。(湿阻中焦) 其他佐证: - 舌苔白腻而滑(有湿气的表现),脉象濡软而滑(濡是浮而细软之脉,主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 赵老处方: 鲜佩兰10克(后下) 鲜藿香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前胡6克 白蒺藜10克 川郁金6克 姜竹茹6克 厚朴6克 川黄连3克 通草2克 鲜佩兰、鲜藿香: 赵老很喜欢用新鲜的芳香植物来驱逐湿气浊秽。 古人端午的时候,有沐浴兰汤的习惯,端午正是暑热上升之时,用佩兰煎水淋浴,就称为沐兰汤。屈原在《九歌》中有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可见这是沐浴兰汤在荆楚地带,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习俗,可以祛除夏季湿浊,清解暑热,预防多种夏季皮肤病,开窍提神,祛风止痛。 藿香也是芳香化湿的要药。在闷热的夏季,它不仅可以芳香解表疏卫,还特别擅长化除中焦湿滞导致的脘腹痞闷和恶心呕吐。 在温病学中,每每用于暑湿证和湿温初起。 鲜藿香解暑力量尤其强。 暑天如若不慎外感风寒(例如出了一身汗后立刻走进空调房),内里又贪吃生冷,导致恶寒、发热、呕吐,适合用藿香配紫苏、厚朴、半夏等药材,就是大名鼎鼎的藿香正气散。 鲜佩兰和鲜藿香配合,可以化秽、化湿、醒脾和中、祛暑、止呕、宣阳、疏卫,是夏季非常好的用药。 大豆黄卷: 大豆黄卷的核心功效是清热利湿。京制工艺的大豆黄卷,还会加入灯心草、淡竹叶煎汤浸泡,让其清热、清心火的功效更为突出。 赵老所用的大豆黄卷,是用麻黄汤煎煮炮制而成的,因此,既保留了大豆黄卷宣阳、化湿、清热的功效,又有微量麻黄汤的解表透汗的功效。在夏季闷热之时感受风寒,正适合用这种麻黄汤炮制过的大豆黄卷。 前胡: 前胡在此亦为疏卫、宣阳,增加佩兰、藿香的疏解之力。且夏日感受暑湿风寒,多有咳嗽,前胡也是止咳良药。 白蒺藜: 白蒺藜是肝经之药,在此为疏风、止头痛之功效。其性辛、苦、微温,苦温可以燥湿,其药性也比辛温的川芎(也是头痛要药)温和。 厚朴、黄连: 厚朴辛、苦、温,苦温可以燥湿,并能温暖中焦,解除脘腹痞闷的症状。 黄连则是苦寒泄热。 厚朴黄连的组合,适用于脾经湿热之证。又可以根据湿、热的轻重比例而调节二者的剂量。 川郁金: 活血以解郁,将郁热透出来。 姜竹茹: 姜制竹茹可以止吐定呕,化湿。 通草: 以小剂量通草,泻肺、利小便,让热随湿去,湿随小便去,湿除则热无所依,湿热即可解矣。 参考资料: 《温病浅谈》,赵绍琴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 ![]() ![]() ![]() |
|
来自: 谷山居士 > 《《温病浅谈》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