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与朱元璋:大业不走寻常路

 刘桂永 2025-05-16

众所周知,自秦朝统一以后,我国封建社会虽然以统一为主流,但还是多次出现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

我国封建时代,往往会在大一统王朝衰落瓦解后形成遍布各地的割据势力,然后随着局势趋于稳定,会逐渐在部分区域形成局部统一。而古代乱世局部统一的结果,经常是淘汰掉多个相对弱小的封建割据政权,进而形成少数强者南北对峙的态势。

因此,我国封建社会的统一进程,到了后半程大多都是南北封建政权相争。而封建社会的最终统一,多数时候是北方政权攻下南方,统一全国,例如西晋攻吴、隋攻陈、唐灭萧铣与辅公祏、宋并南汉南唐、元灭南宋、清灭南明。

但是封建社会的最终统一也有个别时候是南方政权攻下北方,实现天下一统。

一是汉王刘邦带领韩信等大将从西南汉中巴蜀之地出发,还定三秦,北取魏赵,逐鹿中原,最终打败项羽,一统天下。

二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大将从东南江淮三吴之地出发,先取齐鲁,再定河洛,然后北上燕赵,攻下元大都,最终一统天下。

那么,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在北方政权攻下南方成为主流统一方式的我国封建社会,不走自北而南的寻常路,逆向实现自南而北的统一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多数时候是由北方政权来实现的?

因为从自然地理上说,我国北方很大一部分土地是广阔连片的平原,因此在乱世中一旦出现最强者,便可快速实现内部统一和整合。而南方地形破碎,被众多河湖、山脉、丘陵隔离成许多板块,利于众多中小封建割据势力长期割据,难以快速决出最强者来实现内部统一和整合。

因此,在封建社会的乱世中,往往是北方政权已经完成对北方的统一和整合了,而南方地区还尚未有哪个政权完成对南方的统一,或者是即便有南方政权在形式上统一了南方,但因为自然地理等因素限制了朝廷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垂直管理、行政效率等,其内部的整合程度仍然不及北方。

于是,统一和整合的北方便可较为容易地攻下一盘散沙的南方,进而实现天下一统。

简而言之,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之所以多数时候是北方统一南方、南方被北方统一,主要还是因为在封建社会的乱世之中,南方多数时候是一盘散沙,最终要被率先实现内部统一和整合的北方所统一、所整合。

同理,汉朝建立者刘邦和明朝建立者朱元璋之所以能逆向实现自南而北的统一,第一个原因就是刘邦和朱元璋在南方建立了一个内部较为整合、实力较为强大的封建政权的时候,北方还是一盘散沙。

当年先入关中的刘邦被项羽赶到到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之地做汉王,也算是因祸得福。因为西南之地虽然偏僻,但也正因为偏僻,故而没有受到秦末战争的波及和破坏,局势稳定,秩序井然,便于管理。更重要的是,自从秦国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来,汉王刘邦治下的蜀地就是水旱从人、盛产粮食的天府之土。所以,被封为汉王的刘邦虽然暂时失去了关中,但是却得到了安定且富庶的西南沃土。

而同一时期的北方,经过秦末战争的涤荡,已是满目疮痍。并且当时的北方还被项羽分封了众多诸侯,光是本属秦国的关中地区都被封了三个诸侯。

因此,手握安定富庶的西南巴蜀之地的刘邦,面对饱受战争摧残且一盘散沙的北方,能够轻而易举地各个击破,接连打出还定三秦、击破魏国、攻取赵代、袭取齐国的组合拳,并最终击败项羽,一统天下。

再来看看朱元璋。朱元璋在派出徐达、常遇春北伐前,就已攻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南方割据势力,整合了吴越荆楚等东南、中南富庶之地。而同一时期元朝治下的北方,有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等众多军阀拥兵自重,甚至互相火并。

因此手握安定富庶的东南、中南之地的朱元璋,面对军阀众多且互相火并的北方,能够从容有序地先取齐鲁,再定河洛,然后北上燕赵,攻下元大都,最终一统天下。

简而言之,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在北方分崩离析,尚未形成合力的时候,先行在南方整合出了一个强大合力,北上以合打分,最终实现了自南而北一统天下的大业。

因此,同样据有西南汉中巴蜀之地的刘备和诸葛亮之所以无法像刘邦那样通过北伐再造统一,就是因为在蜀汉政权开始北伐前,北方就已经存在一个“跨带九州”、基本整合北方的曹魏政权了。所以蜀汉北伐根本就不存在刘邦、朱元璋那样的以合打分的机会,只得面对一个铁板一块的曹魏政权,最终只能“是非成败转头空”了。

然而,刘邦和朱元璋以合打分的时间窗口既难得,又短暂。因为前面分析过了,由于自然地理的原因,古代北方比南方更容易快速实现局部统一,所以古代南方先于北方形成统一合力的情况非常少见。而且即使出现了这种情况,南方的优势也不容易长久维持。因为北方迟早会有英主消灭群雄、重新统一,并且一旦统一,其内部的统一和整合程度通常会高于南方。

所以,无论刘邦还是朱元璋,他们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南而北的统一,第二个原因就是刘邦和朱元璋在进行统一战争时都主打一个速战速决。

刘邦从受封汉中巴蜀之地到开始出兵北上、还定三秦,中间只隔了几个月。此后,刘邦就一刻时间都没浪费,只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就已全部收服北方的秦、魏、赵、代、燕、齐各地,最终击败项羽,一统天下,进程可谓迅速,比秦始皇灭六国更迅速。

而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从出兵到收取齐鲁、河洛,再到攻下元大都,中间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进程也非常迅速。

刘邦和朱元璋能抓住千载难逢且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速战速决实现自南而北的统一,但封建社会中还有一些南方君臣,面对南合北分的时间窗口时,却没能抓住时机速战速决、实现统一。

在刘邦和朱元璋的时代以外,封建社会中其实还有一个南合北分的时间窗口,那就是东晋到刘宋初年有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南方至少在形式上有统一整合的东晋以及刘宋王朝,而北方却处于混乱的十六国时代。

在这长达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窗口里,东晋南朝的君臣也多次试图北伐扫清河洛。但因为东晋南朝内部门阀众多,互相掣肘。无论祖逖北伐、桓温北伐,还是谢玄北伐、刘裕北伐,都是前方祖逖、桓温、谢玄、刘裕在北伐,后方一众士族门阀或明或暗地在给这些北伐主将使绊子,以致东晋南朝的历次北伐,都在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之后功败垂成,最终都未能达成统一北方的终极目标。等到了刘宋初年,北魏终结了十六国时代,统一了北方,南朝就基本丧失了北伐扫清河洛的时间窗口了,只能等待一个半世纪后被北方的隋文帝统一了。

刘邦和朱元璋能够自南而北实现统一的第三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北伐前花费时间去实现整个南方的统一。

刘邦在还定三秦之前,只拥有一个高度整合的西南之地,并未领有长江中下游的吴楚之地;朱元璋在北伐元朝之前,虽然已经拥有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等大片南方土地,但是尚未领有巴蜀、云南、闽广等其他南方地区。

与刘邦、朱元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桓温灭亡成汉国以后,东晋、刘宋、萧齐、萧梁、南宋等南方封建政权,稳定时都拥有秦岭淮河以南的整个南方,但都没能北伐实现统一。

这就说明在封建社会中,完全统一南方并不是北伐成功的先决条件,甚至有可能成为北伐成功的阻碍因素。因为前面说了,封建社会中南方封建政权北伐成功的时间窗口很难得且很短暂,如果按部就班先实现整个南方的统一再北伐,很可能会失去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

南方封建政权一旦失去了北伐成功的时间窗口,最终即使完全整合了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也只能偏安南方,等待被某个强大的北方封建政权统一。

因此,刘邦的统一就是在据有一个富庶安定的西南的以后先集中力量去打下北方的秦、魏、赵、代、燕、齐,收拾好项羽以后,才最后去收服江东等其他南方地区;朱元璋的统一就是在据有富庶安定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后先集中力量去北伐,打下齐鲁河洛元大都,好了以后再去进攻巴蜀的明氏夏政权和云南的元朝梁王,统一西南之地。

而东晋、南宋虽然拥有秦岭淮河以南的整个南方地区,但因为内部纷争或者外部对手强大,始终无法取得北伐的完全胜利,最终只能在偏安中走向衰亡。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邦的汉朝和朱元璋的明朝虽然都是从南向北实现一统大业,但汉、明两朝在取得一统天下的胜利以后,最终都没有把都城放在南方,而是定都北方。

因为从自然地理上看,北方是连片的大平原,根据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定都北方可以畅通地与全国多数地区联系,从而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管理。而河湖丘陵众多的南方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并且,由于北方是我国早期各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在封建社会具有很强的文化正统性。统一王朝为了彰显其君临四海的正统性,必定要定都北方,定都南方很容易会被视为偏安。

另外,封建时代,“汉家烟尘在东北”,天下一统之后,封建王朝的防务重点就是北方塞外的游牧民族,而南方则相对安宁,没有防务负担,故而封建王朝定都北方能更好地调度防务,同时也能更好地掌控北方的精锐军队,毕竟北方地区在古代是出猛将锐卒的地区。

所以,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统一王朝,即使最初是兴起于南方的,在一统天下以后,为了长治久安,都要定都于北方。毕竟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统一王朝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和持久统一必须超越南北地域作出决定。

在刘邦和朱元璋两位自南而北统一天下的帝王中,因为刘邦与其部下本身就是北方人,只不过是他受封汉王后暂时以西南汉中巴蜀之地作为前进基地,所以一统天下以后刘邦是顺理成章地定都北方。他只会在洛阳和长安之间做选择,不会再回西南的汉中巴蜀之地。

而“挺生于南服”的朱元璋,祖籍江南句容,出生在淮河以南的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南方人身份使得朱元璋在定都问题上犹豫不决,始终无法下定决心离开那个距他的祖籍地和出生地都不远的南京应天府去迁都北方。并且为了让民众休养生息,朱元璋也竭力避免迁都劳民,因此一直到朱元璋去世,明朝的都城都是南京应天府。

于是,在朱元璋身后的建文帝时代,北方的燕王朱棣就向南方的朝廷发动了靖难之役。一场明朝框架内的南北封建集团之争,最后以北方燕王朱棣的获胜告终。

朱棣的靖难之役,生动说明了封建社会统一王朝定都北方的重要性。靖难之役的爆发表明了,定都南方的统一封建王朝一旦无法有效掌控北方的猛将锐卒,那么后果将是是灾难性的。

假使当时发动靖难之役的不姓朱,那么明朝就会成为定都南方,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但也幸亏这是明朝皇族的内斗,使得靖难之役成为明朝彻底解决都城问题,进而实现长治久安的契机。

靖难之役后,成为明朝永乐皇帝的朱棣便花了十几年时间营建和迁都北京,使明朝和汉唐一样,成为一个定都北方的大一统王朝。

即便后来明朝遇到了瓦剌兵临城下的危机,出身南方的名臣于谦也力主坚守北京,痛斥南迁的主张。于是明朝以北京为都城,实现了二百多年的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刘邦和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北方政权攻下南方成为主流统一方式的我国封建社会,逆向实现自南而北的统一。主要有以下原因:1.得天时——刘邦和朱元璋恰巧碰上了北方分崩离析的时机;2.刘邦和朱元璋都能抓住北方分崩离析、互不统属的宝贵时机,速战速决,完成北伐;3.刘邦和朱元璋有一种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他们在南方时没有花费精力去实现整个南方的内部统一,而是在整合了南方的部分富庶区域之后便果断北伐,避免因过度经营南方而错失北伐时机;4.刘邦建立的汉朝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在统一天下后,都或迟或早定都北方,掌控了天下根本,从而实现了两个世纪以上的长治久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