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建筑行业吗?

 机器人视界 2025-05-16 发布于广东
机器人对建筑行业来说已不再遥不可及——它们早已出现在施工现场。但并非所有机器人都千篇一律。目前投入使用的大多数机器人都属于特定任务机器人 ,即专门设计用于执行单一、特定任务的机器。例如,砌砖机器人、自主现场测量机器人或墙面抹灰机器人。这些工具专为在受控环境中实现可重复性和高效性而设计,它们已迅速成为施工队伍的宝贵补充。
然而,一种新型机器正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形机器人。与那些执行特定任务的机器人不同,这些通用机器人被设计成能够像人一样移动和互动——用两条腿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行走,操作各种工具,并执行多种类型的工作。通过模仿人类的运动和灵活性,人形机器人未来有一天能够在建筑工地等动态环境中承担更广泛的任务。
随着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大力投资下一代机器人技术,建筑行业的领导者们开始思考人形机器人能否很快在建筑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及如果人形机器人进入建筑行业,会对工人、安全和施工现场的经济效益产生怎样的影响。
建筑行业现状
特定任务机器人已经在建筑行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它们正在承担一些体力要求高、重复性强且危险的任务,例如抹灰、拆除、测量和材料运输——而这些领域过去一直存在安全风险和生产力瓶颈。
随着其优势日益凸显,像OKIBO(自主抹灰机器人)和Monumental(采用机器人技术的现场施工自动化)这样的公司正在迅速扩张,投资者的兴趣也随之高涨。这些技术已不再处于实验阶段;它们正在活跃的施工现场证明其价值,有助于弥补劳动力短缺,同时提高效率和安全性。例如,Okibo的专用机器人已经在建筑工地投入使用,并已在欧洲和美国主要工地部署,展示了特定任务自动化的实用性。
每一次成功的部署也为行业迎接更广泛的自动化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通过建立清晰的用例并在承包商和施工人员之间建立信任,特定任务机器人技术正在帮助定义工作流程、安全协议和培训标准,这些在更先进的系统(包括人形机器人)出现时至关重要。
未来发展
2022年,全球建筑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682亿美元 ,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7.74亿美元,十年内增长360%。虽然特定任务机器人如今已初见成效,但人形机器人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望成为下一个飞跃。这些通用机器人被设计用于行走、携带工具以及在为人类设计的环境中导航,这使得它们至少在理论上非常适合建筑行业。
但这一愿景目前仍遥不可及。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大部分进展都发生在物流和制造业领域,这些领域的设置更易于控制。像Agility Robotics、Boston Dynamics和Figure AI这样的公司正在改进仓库中的运动、感知和安全系统,而不是在泥泞不平的建筑工地上。
尽管如此,专注于建筑行业的试点项目正在兴起。像Field AI(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平台)这样的初创公司正在试验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如何协助物料搬运或工地监控。这些尝试前景光明,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电池寿命、耐用性、灵活性和实时响应能力仍然是主要障碍,尤其是在大多数建筑项目都存在的混乱工况下。
即便如此,势头仍在增强。顶级投资者正向人形机器人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坚信突破终将到来。对于建筑行业的领导者来说,讨论的焦点已经从这些机器人是否可行转变为它们何时真正到来。而这种转变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为它们的最终到来做好准备。
迈向机器人的未来
人形机器人要广泛融入建筑施工流程,仍需数年时间,甚至可能十年或更久。建筑工地的体力需求、不可预测的环境以及碎片化的特性,构成了复杂的挑战,而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平台才刚刚开始应对这些挑战。与此同时,特定任务机器人技术将继续引领这一潮流。
但为了确保向机器人未来的过渡顺利进行,获得所有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至关重要,首先要从劳动力开始。许多工人会将人形机器人的引入视为对工作保障的威胁,而不是支持工具,这是可以理解的。
建筑公司需要直接解决这些问题,并表明引入机器人是为了增强施工人员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他们。在实践中,这可能意味着机器人可以协助两人团队处理一些体力劳动或重复性工作,例如抹灰或砌砖,从而使人类工人能够专注于更高技能的工作,从而更快地完成项目。
这种转变必然会重新定义岗位,并提高某些技能要求。工作人员需要接受机器人操作和故障排除方面的基本培训,因为机器人和其他设备一样,也可能出现故障或需要停机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能会为工人开辟新的途径,让他们能够从事更安全、更专业、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同时又不放弃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工艺。
工会长期以来一直是建筑业的一支强大力量,也将在引导这一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工会对工作岗位流失、监管加强以及人员结构和职责变化表示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也希望保护工人免受工作中最危险环节的伤害。如果引入机器人能够显著减少工伤、疲劳和高风险作业的暴露,那么合作的必要性将更加清晰。
关键在于透明度。承包商和机器人开发商需要积极与工会合作——共享数据、讨论实施计划,并让他们参与调整培训和安全标准。最成功的部署将是那些将机器人视为工具而非对工人的威胁,从而帮助他们更安全、更健康地回家并更高效地工作的工具。
保险公司也将密切关注。机器人系统引入了新的运营风险,引发了有关责任、承保范围和合规性的重要问题。如果机器人与工人发生碰撞或造成财产损失,该怎么办?谁负责确保机器人设备符合监管安全标准?在早期阶段,这些未知因素可能会推高保费,使承包商和开发商的投资回报率计算更加复杂。
但保险公司并非天生反对机器人技术——远非如此。许多保险公司已经在探索如何通过预防伤害和最大程度减少现场事故来降低索赔。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晰的安全记录、详细的认证和强大的数据共享将有助于降低保险成本,使机器人技术不仅更安全,而且更具经济可行性。
说到最后
建筑机器人的未来并非仅仅由硬件决定。随着特定任务系统重塑施工现场,人形机器人逐渐走向实用化,真正的考验在于该行业能否有效带动人类发展。这意味着清晰的沟通、有针对性的技能提升、与工会的周到沟通以及与保险公司的协调。
机器人技术有望助力建筑行业打造更智能、更安全、更具韧性的行业。但在这个行业中,技术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有意义。华而不实的技术无法奏效。要想取得成功,机器人——无论其类型是人形还是其他——都必须能够提供可衡量的价值,快速完成任务,并从第一天起就证明其投资回报。
来源:Cemex Ventures投资经理Mateo Zimmerm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