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野战军整编,番号排序及人员任命,背后蕴藏着高超的智慧

 小飞侠cawdbof0 2025-05-16

从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进行了两次大整编,加速了军队现代化建设。

仔细观察四大野战军的变化,其实可以发现很多决策都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本文就逐个简单分析一下,看看前辈们高超的智慧!

四大野战军整编,番号排序及人员任命,背后蕴藏着高超的智慧

一、第一野战军因何定位?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西北为什么能成为第一野战军?论实力、论中央重视程度、论中国人的方位习惯,东北似乎更应该称“第一”:

首批出关的部队就集结了全军之精华,后来发展出百万雄兵,从白山黑水一路打到了天涯海角,开国将军也是东北野战军里走出的最多;

教员早在七大时就明确说过“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中国人在排序上喜欢从东到西,方位也习惯说“东西南北”。这怎么看都是东北更适合称为“第一”,既然如此,为何现实又是反着来的呢?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四大野战军整编,番号排序及人员任命,背后蕴藏着高超的智慧

一是西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央机关驻地,属于全体解放军的头脑所在,地位和意义非凡。西北野战军本身兵力就不多,却还要承担着作战和保卫两方面的工作,这个贡献是其他野战军难以相比的。

二是西北环境最艰苦,这片贫瘠的土地难以负担起太多军队,指战员常年要靠吃南瓜红薯度日,更有甚者,连这些都吃不起。

可即便客观条件如此,他们依然坚持作战,牵制了胡宗南部几十万精锐,为其他战区争取到极大的战略空间,这是看不到的功劳!

三是彭总的地位太高,他当时不仅仅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员,还是整个解放军的副总司令,无论政治地位还是行政职务,都远高于其他野战军的军政主官。没理由将其他野战军司令员列于解放军副总司令之前。综合来看,西北成为“第一”当之无愧。

四大野战军整编,番号排序及人员任命,背后蕴藏着高超的智慧

另外,一野的兵团编制和人事任命也很有意思,由于部队人少,他们只能组建出两个兵团。有资历出任兵团司令员的就三人:张宗逊、许光达及王震。

张宗逊已是野战军副司令员,那兵团司令员就没悬念了。按道理来说,最麻烦的人选问题都成功解决,那只要把六个军按照顺序组成两个兵团就好。即第一兵团下辖1、2、3军。第2兵团下辖4、6、7军。

但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是第2军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是第3军军长,他们都希望能带自己的老部队。可这样就把两个兵团司令员挤到一块了,彭总也为此头疼了好一阵。

后来彭总想了想,那干脆别按顺序排,第一兵团下辖1、2、7军,第二兵团下辖3、4、6军,满足了两个兵团司令员的愿望,战斗力也更平均,皆大欢喜。最终,就按这个方法定了下来。

四大野战军整编,番号排序及人员任命,背后蕴藏着高超的智慧

二、第二野战军最为规整

中野改编为二野之际,兵团司令员人选充分考虑了“山头”因素,其下的纵队改军,都是为组建兵团服务的。

别的野战军纵队改编,都是按照中央定下的顺序,如西野1纵改过来就是一野1军,2纵改为2军;华野1纵改为三野20军,2纵改为21军;东野1纵改为38军,2纵改为39军等等。

但中野就比较跳跃,原2纵、3纵、6纵跨过1纵、5纵,直接成了二野10军、11军、12军,看起来乱,其实很有讲究。

3纵、6纵是老太行部队,被划在一起。2纵是冀南出身,由于司令员陈再道改任河南军区司令员,也被编入进来。

他们组成的二野第三兵团,由老太行资历出众的陈锡联出任司令员,大家都没意见。所以前面说的纵队改军是为组建兵团服务,就是这个意思。

四大野战军整编,番号排序及人员任命,背后蕴藏着高超的智慧

二野其他兵团也是如此,4纵是陈赓的老部队,因实力强大,一个纵队扩为两个军:13军、14军。9纵在解放战争长期归陈赓指挥,就改为15军,组成了第四兵团,由陈赓出任司令员。

中野1纵和11纵原先都是冀鲁豫的部队,1纵兵力也很雄厚,扩为16军、18军,11纵改编为17军,这三个军组成第五兵团,由冀鲁豫过来的杨勇出任司令员。

改编后的下辖9个军、27个师、共30万人左右,正好每个兵团辖3个军、9个师、10万人左右,这非常符合中央“三三制”的理想格局。

看似乱,实则灵活规整,刘邓还是有大智慧啊!

四大野战军整编,番号排序及人员任命,背后蕴藏着高超的智慧

三、第三野战军全盘打乱

华野历史上有过四个兵团,第一兵团由1纵、4纵、6纵及特纵组成,粟裕兼任司令员和政委;第二兵团由7纵、9纵、13纵组成,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

第三兵团由3纵、8纵、10纵组成,司令员陈士榘,政委唐亮;第四兵团由2纵、11纵、12纵组成,司令员韦国清,政委陈丕显。

改编为三野后,人员和部队划分完全打乱,第七兵团辖21军(原2纵)、22军(原3纵)、23军(原4纵)、35军(鲁中南纵队及吴化文起义部队合编),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

第八兵团辖24军(原6纵)、25军(原7纵)、26军(原8纵)、34军(江淮军区一部及何基沣起义部队合编),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

四大野战军整编,番号排序及人员任命,背后蕴藏着高超的智慧

第九兵团辖20军(原1纵)、27军(9纵)、30军(12纵)、33军(江淮军区一部及张克侠起义部队合编),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

第十兵团辖28军(原10纵)、29军(原11纵)、31军(原13纵),后补充进32军(胶东前指部队),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

兵团司令员除陈士榘外全换,陈士榘也只带了一支指挥过的部队,而叶飞跟1纵、宋时轮跟10纵都分开了,王建安这个原山东兵团副司令员,手下却没有一支原山东兵团的部队。

之所以如此,一是为了打破原先地域性和“山头”属性过强的特点,避免出现”本位主义”,二是将战斗力突出的部队分开,维持各兵团的平衡,以免强的太强、弱的太弱。

四大野战军整编,番号排序及人员任命,背后蕴藏着高超的智慧

四、第四野战军以强带弱

四野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顾虑,最开始的12个纵队依次改为38至49军,四个兵团的划分,就是以强带弱。

东野最早成立的1、2、3、4、6这五个纵队公认战斗力最强,(由于国际第五纵队名声不佳,东野5纵最晚组建)改编为38军、39军、40军、41军、43军后,各编入一个兵团。

12兵团辖40、45、46军;13兵团辖38、47、49军;14兵团辖39、41、42军;15兵团辖43、44、48军。

每个王牌军带两个后成立的军,14兵团虽有两个王牌军,但42军最晚成立,战斗力相对来说就很平均。以强带弱,慢慢整体水平都会得到提升,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