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经验——从“控制痕迹”视角找线索,找证据,发展问题 ID: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1.你天天去审计,你审的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是人,有人说是控制过程,有人说是业务活动,有人说是经营成果,都有道理。 但是,我们审计最直观、最有效的审计对象,有且只有一个:控制痕迹。 你也可以说是业务痕迹。 我们从审计开始到结束,从发现问题以提出建议,一直都是依托于一个东西:控制痕迹。 控制痕迹会告诉我们:哪里会出问题?哪里有问题?哪些做的好?哪些没做好? 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会留下痕迹,这些痕迹用于审计时,它就是控制痕迹; 企业运营活动也一样,都有迹可循! 虽然有些痕迹明显,有些隐蔽,有些可能已经找不到了。 无论是企业管理、内部控制,风控等,都要保证控制痕迹留存的事儿。 ![]() 2.控制痕迹都有哪些? 对于审计来说,一切可以作为审计证据的东西,都可算作控制痕迹。 包括:业务记录、交流表单、资产和登记、各类报表文档、以及其他材料。 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只把控制痕迹当成一项控制活动自身所生成表格,比如:描述业务发生过程的文件才叫控制痕迹。 事实上,所有能直接或间接证明、佐证或辅助证明业务活动的东西,都是控制痕迹。 一切可供我们了解事实的,由业务活动带来的东西,都是控制痕迹。 审计工作一直是以事后审计为主,说是对业务审计,事实上一直都是在对控制痕迹审计! 3.审计关注视角之一:缺少控制痕迹 无论是发现问题,找出管理漏洞,还是要提出审计建议,都需要我们关注控制痕迹。 比如:固定资产虽然没有丢,虽然有人天天盘点,但是,没有盘点记录,它就是控制缺陷,因为没有留下必须的控制痕迹。 关键业务的控制痕迹都很重要:供应商考察记录、评标记录、验收记录等,都是必要的控制痕迹。 对于我们审计来说:首先找到关键业务的关键控制点,这些控制点的痕迹是必须留存的,可以是表单,可以是记录,也可以是录像或图片。 这些痕迹留存本就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也能证明业务的运营效率、成果或控制问题,当出错时亦能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案。 4.关注视角之二:过度留痕 企业管理是一项艺术,多一分是美,少一分也是美,没有最美,只有合适。 只要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时间足较长,它的管理动作肯定会越来越细,它就会从之前缺少控制痕迹的问题转变成另一种问题:过度留痕问题。 甚至你准备拉个屎或放个屁,都必须设计出来控制表单,必须有审批和记录。 这种现象在体制内可能会比较严重,“形式主义”的出现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过度留痕问题。 过度留痕下的形式主义,其原因主要是2个: 一是证明业绩,我干活儿了:你看,我有这么多资料证明。 二是免责,我这有工作记录,出了问题不能怪我。 5.要适度 怎么才算适度?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也很难把握! 小编也找不出什么叫适度。 也只能提供一个视角:希望同行们能从“控制痕迹”的视角来看业务,从而发现审计问题。 首先,我们要看有没有控制痕迹?有没有足够的控制痕迹?有没有适当的控制痕迹?主要针对关键业务! 然后,我们可以看控制痕迹是否真实有效?对比痕迹、目标与活动过程来查验。 最后,才看是否存在有没有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的问题?非关键业务。 亲,多点赞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