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交会之时,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此时,人体的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外面是生机一片,热气腾腾,我们身体内部却是凉爽的。就如同冬天的井水是温热的,夏天的井水却是冰凉的;冬天地下室是温暖的,夏天地下室是凉快的。 此时,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损伤体表阳气,让暑湿入侵人体。而阳气损,还会导致入秋后阴阳失衡,从而诱发各种疾病。 夏季养阳,一定要避免伤阳。因此,这几件极其伤害阳气的事情千万别做,都来了解一下吧。「这几件伤阳气的工作」 「千万别做」 ■ 夏天谁都爱喝冰水、吃冷饮,《伤寒论》讲:“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 但“寒则伤阳”“寒则伤脾”,你的脾胃阳气“罢工”了,消化变差、肚子胀、拉稀,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天气越热,越不要贪图空调、冷饮的凉爽,会直接损耗阳气! 另外,腰腹部的保暖也很重要,腹部是阴寒之地,更容易受寒;后腰有个命门穴,为元气之根,藏着肾阳,伤了它也是直接损耗阳气。女孩子最好不穿露腰露肚子的衣裤,尤其是在空调房;睡觉盖好肚子和后腰! 生姜可不仅仅是调味品,它在中医里可是不可或缺的养阳气的好药。《伤寒论》里的桂枝汤,小柴胡汤,真武汤,生姜泻心汤都用到了生姜……生姜能温中和胃。夏天人们喜欢喝冰冷的饮料,生冷瓜果,这些增生寒湿的,吃点姜能起到暖胃的作用。像吃西瓜等水果容易拉肚子,就可以沾点姜汁;吃螃蟹等海鲜时,要配上一叠姜醋,能解鱼蟹毒。生姜能发汗解表。最近早晚温大,我周围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的人可真不少,一碗温暖的姜汤下肚,身体微微出汗,顿时驱散寒邪,低于外邪入侵。枣为脾之果,能补气益中,滋脾土,润心肺,补气血。但,大枣属于湿热之物,脾虚脾湿的人吃了就会虚不受补,导致上火。 正好姜主散,可以把大枣的湿热之气散掉。生姜发散,大枣守成;一阴一阳,对身体极好。 我们的姜枣膏,除了罗平小黄姜、红枣外,还加了枸杞、桂圆、当归养心补血,暑夏出汗多尤其要养心血。这是个特别适合今年夏天驱寒养阳气的配方,特别适合手脚凉、小肚子凉、胃寒、容易拉肚子、宫寒痛经、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里的朋友。中医认为,汗为津液的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同源,出汗过多,会导致伤津耗气,出现气阴两虚的情况,表现为口干舌燥、心烦心悸、神疲倦怠等问题。 同时,也认为“汗为心之液”,心在脉为血,在津为汗。出汗过多,容易导致心阳受损,从而出现失眠,容易受惊吓,心慌心悸。 你看那些大夏天运动、暴汗的人,往往更容易虚,就是因为阳气随着汗“跑”了。 有朋友很好奇,津液不足,多喝水有用吗? 要知道一件事儿——补津液≠喝白水。很多人嘴巴都喝寡淡了,过会儿依旧渴得不行。 其实我们日常喝进去的水,并不能全都转化成津液,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变成“废水”,生湿生滞。 想要真正补到津液,就一定要摄入“好水”。 多食用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药材或者食品,很推荐喝一个汤——乌梅三豆汤。 《本草经疏》载:“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 乌梅滋阴生津的同时,可以收敛浮火,调畅肝木的疏泄,畅通全身气机。 再加点白糖,运用酸甘化阴的原理。清肺润燥、补脾生津、利咽喉,补充亏损的津液。 暑热初期,消耗比较多,津液耗损、虚火上浮的人,可以把它和三豆汤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医鼻祖扁鹊的知名汤方。 考虑到现代人普遍脾虚的体质,在做的时候通常把赤小豆换成黄豆,保留绿豆和黑豆。 绿豆清热、清肝火,黄豆补脾,黑豆固肾,三者搭配,能温和地帮助身体补充津液、清热下火,丝毫不伤及稚嫩的体质,对小朋友都很友好。 比我们熟知的多少有些偏寒凉的消暑茶饮,比如绿豆汤,菊花茶,要适合很多! 「不劳烦脾胃」 「还可以给肚脐吃点温暖的食物」 ■ 对女人来说,小腹至关重要,承担着生殖使命的子宫、卵巢、输卵管,全都在此处。因为重要,本能做好保暖,一旦受凉,就要用脂肪来盖被子。吃的太凉了,盖上一层,穿的太少了,盖上一层吧,生气了,也是很寒的情绪,盖上一层吧。这也是女性小腹突出比男性多的原因之一。艾草,是地表阳气最足的植物。艾草的纯阳之性,足以温暖身体各种阴寒,「逐寒湿,暖子宫」。我们把艾绒,桂圆肉,花椒,这三种药材,按照南怀瑾老师的方子,做成小丸子,就是南师肚脐贴了,直接填入你的肚脐的神阙穴。肚脐是可以吸收好东西的地方,吸足了阳气,刚好可以排掉脾胃的寒与湿。{蕲艾·肚脐贴·点击购买👆} 我同事从小脾胃弱,贴了一晚上,早上起来肠鸣、拉肚子,拉肚子后像是把藏了许久的垃圾都清走了,很久没有这么清爽的感觉了。拉了几次,还一点不觉得虚,小肚子暖暖的,走路都轻快了。
|